“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8).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8).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结合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健康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5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6个,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
2、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1个。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7.2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4.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到4.18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28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5年全区拥有三级医院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1家,一级医院11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医联体建设卓有成效,建成区中医院医共体、区妇儿专科联盟、区基层医院联盟等多种形式医联体
3、集中消毒供应中心”“会算中心”等模式有力促进医疗机构提质增效。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47个,普通人群签约率34.93%,重点人群签约率76.20%o医疗卫生服务效果不断提升。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66%。,孕产妇死亡率稳定在19/10万以下,辖区常住人口数增长至76.8万,“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有关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二)问题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的关键时期。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城市升
4、级改造、城乡整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智慧化、移动互联网的加快运用,为我区构建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十五五”期间,我区卫生健康事业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医疗卫生资源基础薄弱还不足以支撑新形势下的医防融合;人口老龄化、慢病化的新形势将加剧医疗服务需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碎片化、割裂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核心医疗机构发展能级有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能力仍需加强,中医药发展还需做强做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
5、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配合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和效能,切实促进系统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保障基本。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以体制、机制、市场准入等制度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简政放权,托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强化基层,提质扩能。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提升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和
6、公共卫生均等化;继续做优做强三级医疗机构龙头,推动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应对辖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坚持提升能级,内涵发展。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吸引、集聚高端优质资源,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坚持均衡布局,全面发展。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聚焦群众需求,坚持系统整合,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
7、服务体系。(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体,其他市场主体为补充,服务模式更加多样,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加提高。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号主要指标2025年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421500预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约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镇卫生院和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1.983.14预期性人力配置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520.97预期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831.97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722.05预期性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八)0.270.29预期性O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4.284.28预期性1医护比1:0.941:1.23预期性2床人(卫生人员)比1:2.21:2.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3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10.54预期性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5设
9、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7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1OO100预期性健康水平8人均预期寿命(岁)7878.6预期性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O主动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资源配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均衡发展,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效能,按照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科学配置医疗卫生机构,方便群众就近获取医疗卫生服务。(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
10、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1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政府办公立医院:支持区中医院(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实施多院区建设发展,大力发展区第二人民医院(孝泉镇卫生院)和区第三人民医院(黄许镇卫生院),大力推进区第四人民医院和区第六人民医院(区老年病医院)的建设。积极支持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市中西医
11、结合医院等市办公立医院在我区发展。非公立医院:鼓励和支持社会办非公立医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二级以下非公立医院设置不纳入规划限制。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在每个镇建好1家卫生院,每个街道3-10万人建好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持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医院发展。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村建好1个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村可不设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社会办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设置不纳入规划限制。3
1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在区第三人民医院增设精神卫生科,履行区精神卫生中心职责。建设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落实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等工作。健康教育机构:区健康教育所挂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独立建设机构。急救中心(站):以政府为主导、公立医院为基础健全急救体系。在区中医院内建设区急救中心,在区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内分别建设1个急救站,提供院前急救公共卫生服务。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
13、社会资本在辖区内设置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戒毒医疗机构等独立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床位、人力、技术、设备、信息与数据配置等。1 .床位配置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3.1张左右,其中区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2300张左右。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新增医养结合床位500张。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到2030
14、年,区属医疗机构重症床位数达到40张,康复病床达到300张、精神科床位达到200张,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800张左右。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人(卫生人员)比不低于1:2.2o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和护士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2 .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500人。每万人口配备11
15、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15名,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10名;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97人(其中中医类别0.5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0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28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29人。3 .技术配置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主体责任,
16、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以满足重大疾病防控和临床需求为导向,强化重症、感染、呼吸、麻醉、影像、病理、检验检测和肿瘤、心脑血管、消化、妇科、儿科、老年医学、药学、护理、康复、精神等临床专(学)科建设,建成一批市内领先、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优势专(学)科,以高水平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引领技术进步,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D值、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4 .设备配置更新升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
17、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按照不低于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偏远地区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配置数量。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各类机构参照国家相关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对大型设备配置总量核定,实行超过核定标准时不允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新增大型设备,推动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5 .信息资源配置加强
18、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零售药店、健康服务与管理机构等接入“健康信息系统”。四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构建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医院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造“主动健康一应急科普“、“主动健康一慢病防控非医疗健康管理/干预模式等多种类型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管理模式,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的融合发展机制。L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三级乙等
19、标准,完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能力标准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健康信息系统”上的互联互通共享。2.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的比例不得低于25%。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建立医疗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二)强化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医
20、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实现省、市、区(县)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构建全域监测、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不断提升全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升级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紧急事务跨部门共享,实现
21、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建设专业化、多场景的医疗卫生演训基地。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建立一
22、支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联勤联训,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三)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1 .全面提升院前网络急救体系服务能效。完善区急救中心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孝泉镇和黄许镇急救站建设,强化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开展好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在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依托区中医院(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大急救平台建设,建立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完善区域脑卒中、胸痛防治网络体系建设,打
23、造“一小时黄金救治圈”,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保障急救患者最短时间内得到医治。2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加强区中医院传染病科门诊建设,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化发热门诊。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重大疫情监测哨点建设,一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以发热诊室为主体的基层发热筛查体系。3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依托区急救中心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建1支区级应急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应急演练、联勤联训,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不断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四)健全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探索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药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