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7).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7).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29第三节建设高质量中医药强区31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31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32三、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33四、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33第四节增强重点人群健康保障34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34二、深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35三、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36四、提升职业健康保护水平37第五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38一、促进医药产业发展38二、推动多元融合发展39三、促进社会办医发展40第六节强化卫生健康第一资源41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41二、加快补齐人才短板41三、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1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42第七节推动数字卫生健康建设42一、夯实数字健康基础42二、完善便民服
2、务平台43三、深化网络信息安全43第八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3一、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43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44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45四、落实药品供应保障制度46五、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46第九节推动卫生健康协同发展47一、融入成渝卫生健康协同发展47二、促进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47三、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卫生发展48第四章组织实施49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9第二节健全投入机制49第三节注重宣传引导50第四节强化监测评价50“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健康建设,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依据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
3、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2030”规划纲要,制定市区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健康建设,出台“健康2030”规划纲要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实施意见等,健康优先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大发展、取得大突破、迈上新台阶,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全民预防保健服务全面实施。2016年全区全面开展全民预防保健服务,实行全民免费体检,到2026年底累计免费体检90.87万人次,累计新查出慢性病患者2.0
4、9万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9.12万人。人人建立健康档案,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97.37%对全人群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重点健康管理人数达到12.35万人,精准健康管理人数达到3783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及时建立和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指挥体系,持续提高防控和救治能力,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分别达到95%、90%,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控制在49.19/10万以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依托省、市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协作网、专科联盟,实现区域内全覆盖。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区级以上公立医院全
5、部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持续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完成章程制定。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等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全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家,较“十二五”增加1家。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3.9张,较2015年增长4.56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63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7.4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1.54A,分别较2015年增长1.14人、0.6人、0.63Ao实施“一云、一网、四平台”建设,健康互联网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已上线,建成互联网医院1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
6、区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19个、市级重点专科8个。实施区级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程,申报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加强基层特色专科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能力建设。成立临床检验等22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全面覆盖一级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区三级中医医院达到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1所,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不断加强针灸、推拿、骨伤等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建设,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
7、50%o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创新开展“四百工程”,分类救治脱贫户10069人次,全面如期完成健康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和生育服务,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1557例、妇女宫颈癌和HPV基因检测1.24万人次,18家托育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推动健康老龄化,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均开设老年病科,建设医养结合机构8个,加强安宁疗护等服务,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卫生人才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有硕士7人,高级职称专家达到18人。全面推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健全以医德、能力、业
8、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评选表扬“好医生名中医”“优秀家庭医生”“最美乡村医生”“先进检验师”“十佳护士”“荣誉护士”等50余人次,在卫生健康系统树立了正面激励的鲜明导向。第二节面临形势展望“十五五”,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市委构建“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区委“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战略给区提供了大展拳脚、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将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9、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好发展机遇和条件。健康建设成为“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建设坚实的健康基础。区委区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保健能力,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为全区“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共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发展优势条件为我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托西南医科大学以及省市三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医药、医疗、医教、医养融合发展。随着云龙机场、高铁站、港、汽车总站落户我区,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我区卫生健康在全市乃至川南经济区、成
10、渝地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区卫生健康对外开放水平。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对卫生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打造区域健康消费高地,扩大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医养医美等消费,对高品质、多元化的健康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老龄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要求补齐卫生健康资源短板。新冠病毒感染等多种传染病威胁并存,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要求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发展要求卫生健康发展加快转型。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变革迎来了新的机遇,这要求我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健康装备、创新化学药、现代中药等
11、产业,全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建设”发展,实现卫生健康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结构性矛盾要求卫生健康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仍然存在短板。健康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全民预防保健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医疗、医药、医保联动协调机制仍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等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公立医院亟待推动“三个转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实施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市委构建“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决策部署、区委“四化同步推进、全域城乡融合、产城园港
12、共兴”战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实施健康行动,创新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建设
13、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卫生健康发展为了人民。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全面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大力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强力保障。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区级医院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
14、能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提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优化服务和治理。第三节发展目标2035年卫生健康发展远景目标: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医疗质量水平和科技创新实力跻身全市前列,中医药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居全市一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建成健康。2030年卫生健康发展目标: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突发
15、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医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全市领先,建成“健康新标杆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拓展新格局。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建设1-2个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公共卫生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艾滋病
16、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医药健康产业实现新发展。医养深度融合发展,推进1-2个综合型老年医院、安宁疗护示范单位建设。建成医教研管人才汇聚新高地。积极对接大中专院校医疗、教学、科技、管理优势,培养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遴选培养一批首席专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临床技能名师,汇聚一批高水平重点学科(专科)带头人,培育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及团队。支持区级医院与川渝高校共建医学生实习基地。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院企、院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形成资源统筹、医教研产一体协同创新格局。加大科技创新攻关,
17、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不断加强,医学研究取得突破。科学规划布局医疗卫生创新平台,推进1-2家医疗机构开展创新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医疗、医药、医保系统集成改革,“三医”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国家组织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与使用全面落实,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卫生健康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执业、依法监督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
18、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表1主要发展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30年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78.6779.91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10万)014.5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0.853.35预期性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325预期性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1821预期性IO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7.199495预期性15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2.593约束性16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94.2196约束性1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2
19、4.5预期性18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9.4950.2约束性19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45.660预期性20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060预期性21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8.388预期性领域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30年指标性质(天)健康环境22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8.5持续改善约束性23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100持续改善约束性健康保障2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9.2627约束性25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80%、75%保持稳定约束性健康产业26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3
20、44预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强疾控体系。健全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区疾控中心争创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强化区疾控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工作协同,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区疾控中心建立加强型生物安全防护二级(P2+)实验室,增强核酸检测能力,健全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实
21、验室检测网络和联动协同机制。(二)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卫责任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和明晰街镇公共卫生管理权责,居、村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落实医疗机构公卫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
22、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三)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确保传染病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拓展信息报告渠道,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
23、健全信息报告和风险评估制度。按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时限和渠道等要求,依法依规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疫情信息报告责任。提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提升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四)完善卫生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跨部门紧急事务数据共享调度平台。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卫生 健康发展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