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市文化广电旅游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十五五”规划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十五五”规划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十五五”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编制本规划,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全区文体广电旅游事业与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一、“十四五”时期发展情况“十四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广大文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实现了较好发展,建成区文体中心,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馆”。话剧大宋御史赵扑首登国家大剧院展演,跑酷世界杯、室内五人制足球国际锦
2、标赛等国际级赛事首次落户。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等省市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一)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全民健身工程、数字化广播室等公共文体设施121处,建成市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处,健身绿道185公里,完成区博物馆提档升级工程。人均文化场地面积0.68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9m2,基本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成旅游厕所16座,乡村旅游“四改一提升”8处,景区主要接待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2 .服务供给不断扩大。承办2016年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举办第五届区运动会。年均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展演、培训讲座、体质监测
3、等文体惠民活动6000余场,艺术周末快乐人生、百村文体、绣川讲坛、夜游博物馆、七月之歌、礼运大同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区文体中心社会化运营、话剧赵井驻场演出获评省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文化体育类协会组织31家,会员近2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199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58.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6.9%。推动“高清智慧广电”建设,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3 .文化保护不断加强。编制区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全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城市规划,对武庙、绣川书院等一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建成文化地标32处,完成259处不
4、可移动文物测绘。完成城厢古城遗址保护范围调整。新增国家二级、三级文物61件(套),市级文保单位1处。创新文勘“区域评估”,完成文勘面积7万余亩。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项、传承基地2个。4 .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坚持体教结合,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保证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向国家、省、市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0名;常年在国家、省、市运动队保持籍运动员5名,拥有国际级裁判员1名,国家级裁判员、教练员60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3.5%O2025年第十四届市运会获得3金9银11铜的优异成绩。5 .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示范休闲农业农庄4个,市AAA
5、级林盘景区2个、AA级林盘景区1个,新旅游潮旅游目的地8个,绿色旅游饭店2个,特色主题客栈2个,50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2个,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省钓鱼竞赛训练基地各1个。6 .文化市场规范治理。完善文化市场网格化监管机制,组建44人网格员队伍,建立以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为主体,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依托,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专干及网格员具体负责日常协管巡查的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区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全覆盖。(二)文旅产业加速发展。1 .文创产业不断壮大。打造蓉欧创业大院、盛华企业园2个文创园区,其中蓉欧创业大院获评市级文创园区。打造凤凰里水街、弥牟八阵巷、凤凰湖汉唐街、政府北路美
6、食街、天美耍巷子等文创街区10余条,阿来书屋、贵和川剧创意园等文创空间100个。引进中交环投、江苏一德、中奥、和盛田园东方等创意经济龙头企业6家,文创企业突破1000家。2025年,文创产业增加值28亿元。2 .体育产业不断提升。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文体交流,创办国际街舞邀请赛、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3个“一带一路”品牌赛事。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省马术训练队基地、市青少年马术基地落户;健身房、游泳场所、体育培训等社会经营性体育健身场馆43家。3 .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都市休闲、文化创意、乡村度假、康体运动、研学亲子等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拥有3A级旅游景区1个,星级
7、旅游饭店2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家。2025年度旅游总人数1539万人,年均增长18.04%;2025年度旅游总收入达33.2亿元,年均增长38.24%o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国内看,“十五五”时期,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国家战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要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措施,引导文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释放内需潜力、提振消费复苏的主力军。从四川省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
8、背景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正加快推进。在全省“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引领下,市大力建设全省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持续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对全省文旅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从市看,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三城三都”的发展要求。坚持为民办实事,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在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求前提下实现文体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从区看,随着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多重国家战略优势叠加,陆港门户枢纽核心功能持续完善,一大批
9、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北部中心正强势崛起。城市快速发展,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扩大文化对外交流、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涵养城市文化内涵提出了时代新要求,也为全区文体广电旅游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区文体广电旅游发展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离大众新需求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城市对外开放、商贸往来的不断深入,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力度不够,城市文化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主体偏弱,文旅新业态相对不足,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振。三是公共文体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文体设施还
10、需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保障要素不够健全。三、“十五五”时期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市委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的决策部署,立足“现代化国际化的北部中心”发展定位,坚持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开放带动、融合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擦亮古蜀国、新丝路、大工业、老县治城市文化名片,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旅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工作
11、领导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体广电旅游发展格局。2 .坚持国际化视野。深刻把握国际文化发展潮流,把文旅发展作为推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北部中心”的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文化对外交往、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符合“国际化”定位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3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以功能为中心、品质为保障、人民满意为根本,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增强大众对文体广电旅游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三)总体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历史文脉与文化
12、创造相得益彰,人文魅力和城市精神充分彰显,高品质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本建成人文魅力不断彰显、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强区。四、“十五五”时期主要指标(一)事业发展。1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提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新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区文化馆创建国家一级文化馆。新建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处,文图两馆特色分馆10处,创新打造“小而美”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2处。农村应急广播通组率、城镇应急广播通社区率达到90%o人均文化场地面积达0.
13、7平方米。人均藏书量1.4本。(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6000场以上,开展文化艺术培训2000课时以上,培训服务30000人次以上。实施文艺创作“攀原登峰”,每年创作文艺作品不少200个,力争作品获市级及以上奖项数超过100项。高清电视入户率达90%,本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5%。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用户收听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数字音频用户收听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有线电视未达地区用户收看地面数字电视节目不少于15套,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未覆盖的地区用户收看国家直播卫星提供的25套电视节目。(3)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全覆盖。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14、位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建立非遗项目工作室5个,新增区级非遗项目2个、省市级非遗项目1项,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不少于4个。2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1)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新建区足球驿站,各镇(街道)实现“一场一馆一中心”(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提档升级村(社区)级全民健身工程50处,新建二代智能健身器材10处,建设“家门口运动空间”10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2)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每四年举办区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低于150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不低于6000人。区级体育协
15、会、俱乐部不低于40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1500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低于6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低于98%。(3)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省级以上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占比不低于90%o落户市级(含)以上马术、自行车等高水平运动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低于98虬每年参加省级青少年比赛不少5次,市级不少于10次,力争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奖牌不少于6枚。3 .夯实旅游服务保障基础。(1)优化全域旅游交通。加快与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东站、清泉站的公共交通衔接,开通覆盖客运站、高铁站至主要景区景点的快速旅游专线。加快构建全域风景廊道体系,打造风景廊道3条。创
16、新“绿道+场景”发展模式,有效植入商务休闲、咖啡简餐、健身娱乐、音乐书吧等旅游场景,打造绿道旅游线路1条。(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构建“1+4+N”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新建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4个,主要景区旅游咨询服务点全覆盖。构建“2+6”全域自驾服务体系,新建自驾服务区2个,自驾服务点6个。完善全域旅游标识系统,A级景区增设双语导视系统。建成旅游厕所不少于5座,生态停车场不少于5个,旅游志愿服务站不少于2个。(3)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投运区级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完善文旅资源信息库。景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主要交通枢纽和商业街区等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17、A级旅游景区实现电子讲解和多语种自助导游机服务。建成智慧旅游景区2个,争创智慧旅游饭店1家。(二)产业发展。(1)文创产业不断壮大。新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等一批重大功能性、支撑性项目和平台。建成文创产业园区4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文创空间100个以上,文旅演艺项目2个以上。培育文旅企业1500家,龙头企业2家。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59亿元,占GDP比重超过7%O(2)体育产业不断提高。每年举办国际级、国家级赛事不低于4项,省市级赛事不低于5项,打造“一带一路”品牌文体交流活动不少于5个。新增体育消费新场景10处,社会经营性体育健身场馆不低于40家。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18、单位)1个,体育服务综合体标杆1个。(3)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五星级旅游饭店1个,四星级旅游饭店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及以上文旅示范基地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2个,天府旅游名镇1个,天府旅游名宿1个、天府旅游名品2个,市级主题旅游目的地1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达到35家。年接待游客数超过2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超过65亿元。五、“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1 .涵养历史底蕴,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区城市文化建设规划成果运用,厚植区独特的文化基因,擦亮古蜀国、新丝路、老县治
19、大工业等特色文化名片。充分利用出土文物、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等历史文化资源,萃取系列文化元素、符号,融入市政建设、镇村社区、林盘院落,创作音乐剧、实景剧、川剧等沉浸式文艺精品,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国际化故事,不断彰显兼具时代特征与国际潮流的城市文化特质。2 .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坚持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持续培育国际街舞邀请赛、蓉欧经典之夜等品牌,举办国际文创大赛、国际音乐节、国际艺术展、国际剧目展。坚持“办赛营城”理念,承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篮球比赛
20、国际山地自行车比赛、国际电竞比赛等国际赛事,打造“一带一路”文体活动聚集区。举办天府古镇旅游节、亚蓉欧品质购物狂欢节、樱花旅游文化节、汉服文化节、流沙河诗歌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品牌。加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旅交流,举办成渝双城艺术展等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创作、人才培育、旅游线路开发等合作交流。3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把文化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区图书馆提档升级。打造24小时城市书屋、国学讲堂、智慧文化馆、智慧博物馆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
21、快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乡村书院、图书分馆等农村文化设施。推动区镇村三级文化公服设施提质增效。优化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等服务。全面提升全区应急广播系统覆盖率,实现与省市应急广播系统的对接。推进高清电视“户户通”工程,高清化改造农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断扩大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锻造公园城市的文化品质,满足不同人群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培育艺术周末快乐人生、百村文体、绣川讲坛等群众文化品牌,提升“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品质。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小金龙、过街连萧、板凳龙、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等特色文艺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体 广电 旅游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