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前言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文化消费、全民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是蜀王蚕丛故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和初恋之地,县境内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有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文旅资源富集,既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又有风土人情、灿烂文化,文旅融合优势明显。为突出规划引领,加快建设省最美岷江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示范带,依据“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五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合实际,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五
2、五”期间我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将作为“十五五”时期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我县牢牢锁定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目标,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推动文旅融合、文旅共兴,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旅游产业兴旺发达,文旅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25年,全年接待游客394.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5亿元,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155.04%、144.3%O(一)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旅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难点
3、问题;把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力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召开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加大文化旅游工作的考核权重,形成了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旅工作格局。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县全域旅游暨岷江旅游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文化旅游业全局性发展规划,以及国际竹艺小镇、斑布小镇等10余个专项规划,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做活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定加快建设岷江旅游经济带的决定县”扶持跟着项目走“实施办法县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等政策措施,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给予重点
4、扶持。四是重振疫后信心。出台22条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政府帮扶送“春风”、行业互助度“寒冬”、企业自救振“雄风”等行动,推动疫后迅速恢复文化旅游市场生机,重振我县文化旅游市场信心。(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公共文化阵地广泛覆盖。县“四馆一中心”提档升级,县图书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县文化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10个、58个村(社区)完成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8%o二是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展“文艺名家”培育工程,评选出“文艺名家”10名;建立群众文
5、艺队伍80余支,培育文艺骨干1200余人、文艺指导员40余人、乡土文艺能人20余人。三是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十四五”以来,组织送文化文艺下乡演出2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00余场,儿童剧、红色话剧进校园义演,连续5年举办“竹乡大舞台”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我县群众文化主题活动响亮品牌。四是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推出小品青山恋歌光辉灿烂照西山婆媳关系西山光辉竹乡小丫红色西山,清音五月花开,莲箫舞蹈中岩风,三句半禁烧秸秆就是好,快板七五普法,舞蹈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本土原创节目。五是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每年开展文化执法技能大比武活动,开展节假日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娱
6、乐场所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扫黄打非、扫黑除恶、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治理等行动,极大的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扎实有效。始终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是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非遗资源调查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县共保存有不可移动文物13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75处;有馆藏文物364件(套),其中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121件(套),未定级文物230件(套)。编制国保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瑞峰崖墓群文物保护规划,划定
7、了中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牛屁股山崖墓群列入省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近年来无重大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事件发生。二是传承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成立岷江文化旅游研究会,将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与竹编技艺、瑞峰龙舟节、捻条画、汉阳杆秤、牛儿灯等国家、省、市非遗串联成线,促进文化旅游相融相促。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非遗项目26项;有非遗传承人60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市级14名,县级42名。“竹编”被列入国家、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竹龙”成功申报为“最长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竹桶
8、成为北京世园会中外领导人“共培友谊绿洲”植树专用桶,“竹旅”入选十条“非遗之旅”精品线路。(四)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建成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成功创建为AAAA级景区,汉阳湖景区成功创建为AAA级景区,红色西山和梗柑产业园正积极创建AAAA或AAA级景区。依托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等一批文旅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竹艺水乡、茶语原乡、梗柑现代农业园区等田园综合体。二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全域推进“竹里安逸乡村”全面振兴,依托
9、两水一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原南城镇、瑞峰镇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甘家沟村、中岩村、兰沟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兰沟村成功申报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际竹艺城旅游服务中心成功申报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甘家沟梗香园、万沟茶语原乡、汉阳湖景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三是文旅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建成鸿化驿站、国际竹艺城、汉阳湖等游客接待中心。主要景区(景点)均建设配套了数量充足的景区导视系统、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83座,其中A级旅游厕所19座。大力推进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品牌创建,全县共有四星级酒店1家、五星
10、级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乐21家、民宿达标户5家、东坡竹宴特色菜品36道、省市县优秀旅游商品15种。四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出“2+X”研学旅行路线。面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开设东坡初恋浪漫爱情、东坡文化体验之旅、竹编文化体验之旅等精品旅游和自驾线路。汉阳湖忆村、竹里院子、竹里巷子、唤鱼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竹里萤光东坡恋”引爆文旅夜经济。(五)文化旅游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以竹为媒、联通世界,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将竹文旅产品推向国际。成功举办“梗柑节”“龙舟节”等会节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广交会、深圳文博会、非遗节、旅博会、西博会。
11、选派竹编大师到国外交流传播,与马来西亚共同发起竹艺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举办“成都以南竹乡”等文化旅游营销宣传活动,在峨眉象城文旅一条街开设文旅宣传专营店,接待国内外游客和采购商150余万人次。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六个一”工程;开辟“文旅”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拓展线上线下旅游营销路径;拍摄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编印出版形象宣传画册、邮画册,征集、录制系列歌曲,有力地提升了文化旅游特质形象。二、主要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资源转化度不高,文
12、旅资源挖掘不充分。一是文旅资源未能转化为特色产品。文旅资源开发方式较为粗放,缺乏深度和广度,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够。产品以传统的观山赏水、走马观花为主,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二是文旅产品未能形成知名品牌体系。我县尚无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缺乏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旅游品牌。缺乏有市场有盈利点的两日游、多日游精品旅游线路,过境游多,过夜游少。三是文旅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文艺精品。我县专业文艺演出机构、艺术团体等市场化文艺载体发展缓慢,创作题材和形式单一。(二)文旅融合度不高,支撑作用彰显不充分。一是领军文旅企业不足,带动性不强。我县文旅产业呈现“少、小、散、弱”
13、的特点,整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文旅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周期长。文化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融资较为困难。缺乏重大文旅项目。三是文旅融合程度不高,创新性不足。全县文化类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业等传统行业,缺少会展、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旅游类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传统,部分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二次消费较少。(三)消费舒适度不高,服务体系构建不充分。一是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不完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艺院团发展滞后,文艺演出场馆缺失,全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场馆面积不达标、等级低,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二是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交通、游客咨询服
14、务体系、自驾车营地、休憩服务站、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等服务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散客的个性化需求。三是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景区智慧服务较为初级,难以将游客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四是文旅消费载体不足。城市文旅公共空间不足、群众和游客参与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旅游消费。(四)协调发展度不高,发展合力整合不充分。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各乡镇(街道)文旅发展理念、资源条件、文旅基础设施配套有差异,造成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二是要素供给不平衡。对文旅项目建设、文化旅游企业创业扶持、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人才引进与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还需提升。三、机遇挑
15、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一)发展机遇。1 .从全民旅游浪潮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正逢其时。当前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常态和“刚需”,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国民人均出游3.7次,出境游人数逼近L5亿大关,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预计到“十五五”末,全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亿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
16、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业发展正在发生“四个转变”,即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从景区游向全域游、生活游转变,从团队游向自助游、深度游转变,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品质游转变。只有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才能用好文化这个最好的旅游资源、激活旅游这个最广阔的文化市场。2 .从省市发展战略来看,文旅融合发展其势已成。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要
17、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翻开了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市委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谋划部署了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对县提出了“做好竹文章”的要求,释放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坚定决心。3 .从各级扶持政策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支持到位。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此外还有文旅品牌培育扶持、旅游项目优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同时,对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创建AAAAA级景区、国家级度假区,还有300500万元的奖补。4 .从发展位势来看,文旅融合发展机遇难得。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成
18、都都市圈同城化、成都都市圈规划的核心区,天眉乐高速在设置三个互通将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全域进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依托“水+竹+文”为主题的内核资源,形成与成都、乐山的错位发展,融入大峨眉旅游区、大成都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成德眉资同城化旅游圈等。(二)面临挑战。L外部竞争逐渐加剧。位于大成都、大峨眉两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黄金通道上,周边市场的“虹吸效应”将对形成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市东坡文化资源一脉相承,各区(县)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比较优势不突出,洪雅创成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坡创成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仁寿、彭山引入乐高、恒大等大型文旅项目,丹棱正全力打造全
19、域国家乡村公园,必将对文化旅游业带来严峻挑战。2 .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文化旅游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新生代、高学历人群逐渐成长为旅游消费主力,以行程定制化、需求个性化、体验精致化为特征的旅游“小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文化旅游已经不能再满足消费者需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逐渐受到青睐。3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需正确处理。拥有竹编、瑞峰端午龙舟节等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瑞峰崖墓群、中岩寺摩崖造像等59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旅游发展最独特、最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从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角度来看,拥有历史沉淀的文化旅游项目价值巨大,但如何做好保护工作是一项
20、巨大的挑战。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应逐步在实践中形成政策性扶持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处理好旅游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4 .新冠疫情对文旅行业影响较大。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文旅产业是受影响最大,损失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25年疫情期间,我县全面关闭景区、文化娱乐场所,取消群众性文化活动、旅游节会活动。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用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但从现实情况和专家预测来看,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强力刺激且时间较长。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文化和旅游
21、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做小巨人”的新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弘扬东坡文化为核心,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兴业,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新时代文化旅游强县,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生态文
22、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全力做好“生态+”文章,以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行“旅游景区生态化”“文旅产业生态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消费生态化”等措施,形成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文旅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能力。坚持全域共享。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全面推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各行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打造综合性、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统筹改善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文旅融合为路径,推进产业经济发展
23、加强文化旅游与体育、农业、水利、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拓展文旅发展空间,催生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文旅消费新热点,增加文旅消费市场有效供给。坚持创新引领。创新产品业态,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创新技术手段,将5G、VR等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旅游发展中,引导科学的规划目标设定和规划决策。构建创新的资源观、市场观、要素观和产业观,推动文化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经过五年努力,把建设成为东坡文化重要承载地、岷江文旅融合示范带、成都都市圈和大峨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全面构建“一带
24、引领、六区串连、全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文旅供给力、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26年,东坡文化“载体”全面呈现,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达到4个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二)形象定位。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三)具体目标。实力更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30年,力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五大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结构更优。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