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7).docx
《“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7).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五年,也是区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建设现代都市中心、魅力主城的关键五年。为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中共市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并结合区科技创新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该规划为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蓝图,期限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区“十四五”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1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期末,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
2、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达到6.71亿元,占同年GDP比重的2.04%,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中占比2%的目标。“十四五”期间,优化企校合作环境,畅通校企沟通渠道,校企合作广度、深度全面升级。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近60项,100多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应用。全区企事业单位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相关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9项。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围绕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所突破。到“十四五”期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比“十二五”末的23家净增17
3、家,增幅74%o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7.5%o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在册企业36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3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一批惠及民生的科学基础设施、科学工程建设完成,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到2025年末,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达56个,比“十二五”末的27个净增29个,增幅107%。其中国家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各类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1个,医疗卫生方面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7个。初步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指引、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覆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新经
4、济新业态。其中,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发酵中试研究基地”纳入省科技厅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备案管理。2016年,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荣誉称号。4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为加快推进区域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区先后出台区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区就业创业奖励办法、区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及资金扶持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围绕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资金鼓励等方面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增强对各界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关心和支持,形成“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5 .全民
5、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十四五”期间,各项科普活动有序开展,率先完成科普信息化终端平台“四进”工程。成立了五个区级企业科协,培育13个科普示范社区,2家省级科普示范企业,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科普示范教育基地,1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家市级社区科普大学。辖区开展的科普活动先后多次被国家、省、市科协予以通报表彰。6 .“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7 1:区十四五目标完成情况十四五目标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5年J成情高新技术企业4222240J(家)04789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453.39.715.5725.2525法完月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
6、1.44.066.157.698.02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一59.8由额完月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家)422729343956甫额完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一一2.122.042.10+成授权发明专利(件)一379443455304316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一16.6919.3819.7013.1112.55X一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数量(人/万人)科普示范社区(个)1089101213甫额完月注:为2025年6月我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二)区“十五五”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1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7、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跨界融合、质变突破、叠加飞跃势头迅猛。当前,信息技术已经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正在成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将为我区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机遇。2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为我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
8、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有力抓手。“十五五”期间,我区科技事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3 .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区科技创新发展拓展了空间从省级层面“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到市级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9、这些重大战略的布局,对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政策利好。“十四五”期间,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以壮志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的困局,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利好政策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新区的“核心区”、城区“一核”的重要板块,规划建设发展成为经济中心、交通轴心、物流核心、文化重心,区也有着极大的区位优势。(三)区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风险与挑战1 .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十五五”时期,中美战略博弈将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经贸摩擦、出口受阻、国
10、内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市场环境。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等突发事件,有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紧张、制造业重构、“逆全球化”、投资信心减弱消费动力不足等现象的出现。各国围绕颠覆性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从根本上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技术发展模式。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适应期目前,国内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供给侧”改革阵痛转型期。作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部分科技企业面临经营挑战,海外引智工作面临阶段性障碍,经济发展所受的中长期影响将在“十五五
11、期间有所显现。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对出口主导型企业的市场适应性是一大考验。3 .我区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创新资源发展存量不足,高新产业聚合度不高且结构不合理。现有科技资源总量、后劲不足,旧动能增长不强与新动能培育不够的现状。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存量不足,优强企业不多;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科技创新环境还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亟待更新和完善,在服务创新主体过程中仍然存在科技政策出台、创新体制建设等方面滞后的问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搭建企校桥梁等方面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科技保险
12、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还不够大胆和完善。种种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是制约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三是产业结构比例失衡,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我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失衡明显,第三产业占比近80%,第一产业不足1%。在占比绝对多数的第三产业中,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专业性服务业发展较滞后,现阶段还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导致科技创新需求偏弱,科技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仅靠数量有限的高技术服务业和占比较少的工业企业,创新主体的数量明显偏少,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失衡,导致结构性问题凸显,仅靠第二产业、医疗卫生和研发机构的科研投入与产出,
13、难以支撑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市委赋予区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
14、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动力强劲、活力充沛、魅力宜居的现代都市中心,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担当排头兵。(二)基本原则L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坚持核心技术、关键环节、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立根深、科研攻关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被“卡脖子”才是发展根本。同时,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各创新主体之间、行业之间、校企之间、创新平台之间通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增强核心竞争力。2 .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是内生动力,制度创新是外来推力,通过内外结合,以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为外力推动技术的升级发
15、展。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既要坚持原始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又要破解影响和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障碍,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合理进行科技资源配置,政策为科技发展扫清障碍助力加油,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3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治理,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三)战略定位L建立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区。作为主城区、双核驱动中有力一极,区将围绕巩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的战略方针,在生物食品、智能装备制造、海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支柱产
16、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完善产业链,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都市工业示范区”;围绕大物流、大文旅、大商贸、大数据特色服务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以双轮驱动战略带动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新城中心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中的有力一极和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4 .建立全省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我区生物食品产业、凿岩施工产业、纺织机械加捻装备产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以及未来落户我区的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海洋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研发实力,努力创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五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支撑方面行业领军作用,汇聚企业、人
17、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备、集聚效应明显、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5 .建立全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区。全面推进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要素从餐饮、娱乐等传统要素主导向研发、设计等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以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构建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的都市经济样板区。同时,摆脱自然资源有限的束缚,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将可持续发展打造成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切实践行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18、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牢固,科技要素投入和创新供给更加充足,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更加明显,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更加紧密。力争到2030年,建成五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医疗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市前列,努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质、量更具规模,新增省、市级技术创新平台8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5家;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落实“揭
19、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加突出、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形成政府引导参与、企业创新为主、科技中介服务、院校科研助力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服务和发展体系,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力争“十五五”时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强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以生物食品、矿山机械产业、压缩空气储能发电装备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海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绿色建筑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创新创业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科技 创新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