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根据市“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市区“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全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额10137万元,占GDP比重0.
2、3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9.3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产值60.605亿元。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备案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1家。建成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企事业单位与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8项。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创造产出不断增多。专利申请总量356件,较2015年增长134.2%,其中发明专利42件。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536件,其中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件。作品著作权登记量799件。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取得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1
3、3项,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872.8万元。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引进和柔性使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63人。入选市“蜀道英才工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5人,选派科技特派员226人次。全区科技人才总量达2700余人。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出台市区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发放专利资助、创新奖励等资金150余万元。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项,争取资金1050余万元。全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兴村惠民成效明显。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普基地6家,科技扶贫服务平台36个,科技扶贫示范村10个,科技扶贫示范户50
4、0余户,示范基地116个。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56项。(二)发展态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各国之间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提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
5、后,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力度明显增强,为加快创新发展奠定新基础。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全面小康社会成色十足,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产业基础更为坚实,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普惠民生更加公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全区提供了政策叠加的重大机遇。区第八次党代会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区委八届三次全会确立的未来五年发展总体定位和奋斗目标为释放创新创造动能,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和社会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面临不
6、少严峻挑战,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诸多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创新主体体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人才动力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科技与经济结合仍不够紧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和条件保障,为加快建设繁荣和谐美丽幸福现代化贡献科技力量。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创
7、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六大行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创造主体活力和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建设繁荣和谐美丽幸福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创新和知识产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体制改革创新,加速创新要素的聚集、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确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重点,优化科技创新布局,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
8、聚集,以重点突破支撑带动整体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协同提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实效,加速人才、技术、成果聚集,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坚持创新引领,富民惠民。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创新资源更加富集,创新主体更加活跃,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更为紧密。创新投入持续增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和本级财政科技
9、投入,并逐年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额增幅10%以上,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市级及以上项目25项以上,争取资金年均增幅10%以上。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建成孵化载体2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家,基本覆盖全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量质显著提升。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年均增幅14%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800件,作品著作权登记量1500件。科技开放合作持续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年签约区(企)校
10、合作协议5项以上。在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领域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特派员,科技人才总量突破4000人。科技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实施科技成果(专利)转化项目55项,实现成果转化产值累计70亿元、专利产品产值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30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总额5000万元以上。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显著优化。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8%。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富民惠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性质1研发
11、经费投入强度%0.470.9预期性2研发经费年均增速%10预期性3高价值发明专利量*件12预期性4有效注册商标数件536800预期性5创新平台数量家510预期性6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1030预期性7高新技术企业数家27预期性8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5.139预期性9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5.5预期性10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万元8002000预期性11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68预期性注:*为省下政务考核目标。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实施创新改革深化行动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与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持续推进创新平台考核评价退出机制。完
12、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聚集政策、人才、成果、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基层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机制,促进金融资源向企业、产业汇聚。完善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机制,不断规范资金监管。健全科技诚信管理制度,推动科技信息公开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比例。完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鼓励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对接,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执法和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大幅提升。专栏1创新改革深化行动出台市区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区“千名英才培育工程”创新创业领军英才、创新型企业家项目实施方案
13、市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市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推行尽职尽责容错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推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严重失信行为清单和联合惩戒措施清单,推进全区科研诚信建设。推行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期权奖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推行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二)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行动L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瞪羚企业”的发展路径,以夯实创新投入、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三大要素为抓手,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在农业“3+3”、工业“1+1+N”产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
14、业。2 .实施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清零计划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围绕重点产业和园区建设有特色、专业化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一批具有技术创新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向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创新创业主体,积极推进“星创天地”建设,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3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瓶颈技术难题。依托科技兴村在线区平台、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组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性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15、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专栏2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出台市区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2-2030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建成孵化载体2家。加快发展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珍稀菌类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食用香精研发应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山地蔬菜(山珍)研究所。衔接“天府科技云”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科技融资项目库、科技人才库、科技中介机构等区域性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三)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1 .加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现代农业“3+3”产业体系,加快特色产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品种选育培育试验示
16、范园、种质资源圃、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种苗、畜禽良种繁育及种养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开展适宜山区作业轻量化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着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科技兴村在线”区平台功能,推动科技人才深入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专栏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1)优质粮油。加大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优良品种选育、优质种苗繁育及轻简复合种植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开展良种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摘、质量信息溯源等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大种植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科技 创新 知识产权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