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重点+难点+练习-S学习重点()义和团运动1 .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土活动猖獗,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同时,中国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也较为尖锐。2 .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起初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后转变为以反帝为主要目标。3 口号:“扶清灭洋”。该口号进步性在于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局限性是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同时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4发展历程:19世纪末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
2、后来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5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Z=-lO(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严重威胁到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一带遭到义和团的阻击,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这就是廊坊阻击战。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
3、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再加上接到关于列强要慈禧归政给光绪皇帝的谎报,慈禧太后遂对外宣战。义和团和清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在天津,义和团与清军共同展开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1暴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 .时间:1901年9月。2 .签订国: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3 .内容与危害经济方面: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
4、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这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政治方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方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外交方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务部的设立使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1.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
5、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学习难点(一)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复杂性“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但这个口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灭洋”体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精神,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到反帝斗争中来。另一方面,“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清政府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其腐朽统治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而义和团却幻想依靠清政府来实现“灭洋”的目标,这使得义和团在斗争中容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学习重点+难点+练习 八国联军 侵华 辛丑 条约 签订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