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腓肠肌肌皮瓣.ppt
《优质医学腓肠肌肌皮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腓肠肌肌皮瓣.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腓肠肌肌皮瓣 1定义腓肠肌肌皮瓣是以腓肠血管为蒂的组织瓣,包括两个不同的肌皮瓣,即内侧腓肠肌肌皮瓣和外侧腓肠肌肌皮瓣。两者基本相似,但又各有特点。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较长,是修复小腿软组织损伤最常用的肌皮瓣。外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范围较小,修复小腿的前区或侧区。腓肠肌是小腿三头肌之一,主要功能是跖屈踝关节。切取一侧腓肠肌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因供区需要植皮,术后小腿留有瘢痕,影响外观。2应用解剖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以内外侧头起于股骨内外髁后方。二肌腹下行至小腿中部与比目鱼肌腱膜合成跟腱。腓肠肌内外侧滋养动脉位于膝关节水平,分别起于腘动脉内外侧。再分出肌皮穿支进入皮下组织,供应该肌及其表面皮肤。临床
2、上可以形成内外两个独立的肌皮瓣。内侧头肌皮瓣切取范围上自腘窝中部,下至内踝5cm,前至胫骨内侧缘,后至小腿正中线。外侧头肌皮瓣范围较小,外侧至腓骨缘,远侧至外踝上10cm。3 4 5适应证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织缺损者。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腱及创面者。6手术方法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疗。主要手术形式有:
3、全蒂腓肠肌肌皮瓣;岛状腓肠肌肌皮瓣;双蒂肌皮瓣;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内外侧腓肠肌联合皮瓣;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7全蒂腓肠肌肌皮瓣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管蒂不显露,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腿中、上部创面。8皮瓣设计 以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为例,皮瓣基部位于小腿后上方,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线,前缘与创缘边缘相连,其中无正常组织间隔,按创面大小画出皮瓣轮廓,皮瓣远端应超过创面远端水平线3cm-5cm,使其移位后能无张力覆盖创面。9手术步骤 手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患者取患侧卧位。(外侧肌皮瓣取健侧卧位,双侧肌皮瓣取
4、俯卧位。)在腘窝处作皮瓣后切口,切开深筋膜,在小腿后正中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侧保护。在腓肠肌两头之间钝性分离,找到腓肠肌内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该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用手指轻易将两者分开,然后依次做前及远侧切口。基部皮肤及肌肉不需切断,皮瓣掀起后,向前移位覆盖胫前创面,供区创面用中厚皮片修复。10 11典型病例患者男,29岁,2年前右小腿外伤致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现胫前软组织大片瘢痕,伴有窦道形成,创面范围6cm9cm。12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13岛状腓肠肌肌皮瓣切断或切除皮瓣基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肌筋膜岛状皮瓣,可向膝上转移。若同时切断腓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
5、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则旋转度更大,转移方便,用于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14皮瓣设计 先标明腘窝横线内或外侧半中点,此为皮瓣旋转轴,从该点至皮瓣最远端距离,应大于至创面最远端距离,根据创面大小、形状画出皮瓣轮廓。15手术步骤 皮瓣切取方法同全蒂腓肠肌肌皮瓣。切断基部皮肤,游离腓肠肌至股骨附着部,必要时将该肌在靠股骨附着处切断,皮瓣向上旋转,直接或通过皮下隧道转移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16 17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4岁,右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9年,膝上窦道久治不愈,大腿前下方形成广泛瘢痕。18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膝上转移修复股骨骨髓炎 19双蒂肌皮瓣肌皮瓣远侧皮肤保留一定宽度不予切断,可增加皮瓣远端血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质 医学 腓肠肌 肌皮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