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与防御对策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docx
《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与防御对策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与防御对策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与防御对策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像洪水猛兽般大肆爆发,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安全秩序,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近几年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所以本文就以初级中学(13-16岁)校园欺凌事件为主体,着重从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结构失衡、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社会认识不足等多个方面剖析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中。关键词:初级中学;校园欺凌;成因分析;防御对策Abstract
2、Inrecentyears,thecampusbullyingeventslikeascourgelikeabigoutbreak,despiterepeatedprohibitions.Thisnotonlyunderminesthesecurityofthecampusorder,butalsounderminethestabilityandunityofsociety.Campusbullyinghasbecomeanurgentneedtosolvethecomplexsocialproblems,hasbeenmoreandmoreattentionfromallwalksoflif
3、e.Somescholarshavefoundthattheoccurrenceofcampusbullyinginrecentyearsshowedatrendofyoungerage,sothisarticletojuniorhighschool(13-16yearsold)campusbullyingasthemainbody,focusingonindividual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tudents,familystructureimbalance,schoolmoraleducationThelackofeducation,lackofsoc
4、ialawarenessandotheraspectsofthereasonsforthefrequentoccurrenceofcampusbullying,andthencombinedwithChinasactualsituationtodeveloppracticalmeasurestopreventbullyingasmuchaspossible,sothateachchildcangrowInaharmoniousandsafecampus.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campusbullying;causeanalysis;defensestrateg
5、y2绪论(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研究背景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有媒体统计仅在近两年我国就发生了几百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且未成年人占了多数。比如,重庆一个初一女生因平时不注意卫生,太过逾遢被5名同寝室的女生打成十级伤残;15岁的初中生小易看到陌生人靠近,就会浑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校园生活,究其原因是连续两次遭到多名同班女生的群殴;上过最强大脑第二季天赋异禀的孙亦廷,因为在学校多次遭受欺凌,爸爸为了保护孩子不得已只能卖掉房子带孩子去澳大利亚生活;2017年4月17日下午放学后初一两个女生遭受多名同学拳打脚踢并掌掴,围观学生以此为乐,拍摄了视频传上
6、网,被打女生卧床不起。事后调查原因竟是因为“看不惯她”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就发生在那片被称为“安全成长的净土”的学校或者学校周围。我们不得不问本该充满青春活力,和谐安全的校园哪里去了?本该快乐健康成长的孩子怎么变成了令人心惊胆战的“小恶魔”了呢?由此可见,校园欺凌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还给社会安定造成威胁。本文就以初级中学学生(13-16岁)为例展开调查分析,为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而努力。2 .研究意义校园欺凌给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的伤害是极为严重的,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刻不容缓。本文着重从校园欺凌的界定、危害性、成因、
7、防范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2)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1 .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和网上资源搜集相关文献,获取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对校园欺凌目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为论文写作提供思路。2 .归纳总结法对其他国家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找出他们之间的相通点,为我国治理校园暴力提供经验。3 .采用调查分析法通过走访调查,寻找相关案例,获得相应的信息,为论文结论的证明提供保障。4 .交流与沟通请教处理过校园欺凌的老师,与有过欺凌经历的同学进行交流,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避免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走弯路。5 校园欺凌的界定挪威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
8、DanOlWeUS)是最早对校园欺凌这个现象展开调查的,之后许多国家的学者才开始对本国的校园欺凌行为展开研究。虽然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下,各个国家对校园欺凌的概念也不尽相同。6 1)各个国家对校园欺凌内容的界定1 .日本日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是从1980年左右开始的,算得上是最早研究校园欺凌的国家之一。受2011年大津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日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出台了防范欺凌对策推进法,对校园欺凌做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在校学生受到学校的其他学生对其心理或者生理实施的强制性伤害的行为,其中包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网络媒介进行的行为。2 .美国美国教育部联
9、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研究之后作了统一的界定:”校园欺凌由一个学生或一群学生对另外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学生小团体实施的具有攻击性的强制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受害者的心理或者生理产生危害,并且这种行为发生后可以明显感到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权利的不平衡以及还具有潜在的复发性的行为”。3 .英国英国政府教育部和技能部(DFES)对校园欺凌做的官方界定为:“有意的,反复的,持续的意在制造伤害的行为,但是某些偶然发生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被视做欺凌;个人或者团体有目的的实施的有害行为;权力失衡使得被害者没有反抗的行为”。4 .加拿大加拿大政府一直在着重改善基础教育的校园安全环境,2004年加拿大
10、安大略省教育部委托安全校园行动小组制定T构建安全校园:欺凌预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探索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体系。计划认为:“欺凌是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流动的且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强制使用某些反抗力低的力量强势进行身体的,心里的或者社会侵犯的一种形式”。5 .中国我国从教育部门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区分,对校园欺凌的内容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欺凌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暴力比欺凌的界定范围更广,使受害者遭受的创伤更为严重。在学校欺凌事件中被害者遭遇的大多数是“软暴力”,即受害者遭受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心理
11、和身体的痛苦,比如被排斥、被嘲笑、被警告。而校园暴力则是施暴者直接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的“热暴力”。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恶意或者故意通过语言,肢体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实施侮辱,欺负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专项整治。可见当前国家对校园欺凌治理的重视。6 2)欺凌行为的特征我们把其他国家对校园欺凌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得出,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周边比较隐秘的地方,由本校学生或者外校人员为达到某种小目的采用一种或多种手段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上严重伤害的反复行为,且欺凌现象最直接的表现为欺凌者主要以小
12、团体出现,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欺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形式的多样化欺凌行为有“热欺凌”和“软欺凌”之分。“热欺凌”包括欺凌者直接对受害者进行语言攻击、戏弄嘲笑、威胁恐吓、敲诈勒索、拳打脚踢等行为,“软欺凌”则包括背后进行名誉诋毁、挑拨离间、群体排斥、破坏物品等。2 .行为的反复性有研究显示,近一半的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都会选择沉默,这就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欺凌者抓住了受害者往往不敢把事情揭发的心理,导致欺凌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发生。3 .普遍存在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其中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显示,40.7%的中小
13、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46.2%的北京中小学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18.6%的中小学生有被同学联合孤立起来的经历。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智还很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常常把欺凌现象理解为同学之间的“小玩笑”,再加上家长和教师对欺凌现象的认识不足,使得欺凌现象常常在校园内发生。4 .力量的不均衡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力量往往是不均衡的,通常都是欺凌者在年龄,体格,人数,实力和势力上占优势,使受害者在心理上恐惧而不敢做出反抗。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恶性循环。5 .行为难以判断及发现相对来说,欺凌现象是不知所因,难以发现的,而直接欺凌实施的场所也是极其隐蔽
14、的,家长和老师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察觉或者判断孩子是否受到了欺凌。6 校园欺凌的危害性7 1)对欺凌双方的危害性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欺凌者使用冷静的先发制人的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势必会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危害,尤为重要的是,校园欺凌会夺去中学生快乐的校园时光,带给受欺凌者终生的心灵创伤,会导致中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对受害者的危害首先,受害者极易形成消极人格。有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会使受害者的自尊严重降低的同时也会降低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由于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家长和老师基本不会察觉。再加上受害者害怕遭受反复欺凌往往采用消极退缩的应对方式,因而常常处在恐惧,紧张和焦虑
15、之中,极易形成胆怯畏惧的心理。与此同时,受害者由于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受排斥,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样就易滋生抑郁的情绪,进而产生挫败感。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中,没有朋友帮助受害者释放缓解这种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受害者也会出现“攻击”倾向,进而对其他人进行欺凌。如果欺凌现象得不到解决就会“衍生”更多的欺凌者。其次,欺凌易导致受害者学业适应困难。一份关于英国中小学的调查报告显示:14.8%的学生认为第一次逃学就是因为遭受了欺凌,18.8%的学生将欺凌当作持续逃学的原因。由此可见,校园欺凌会使受害者对遭受过欺凌的场所产生恐惧不安等情绪,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欺凌,受害者往往会逃离学校或者排斥学校。同时
16、由于受害者在学校一直处在焦虑、紧张、恐惧之中就会导致其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学习困难,成绩下降。再加上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等外在因素,会使受害者难以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最后,欺凌还会使受害者出现社会化障碍。在初中校园,欺凌者往往会散播谣言,利用所谓的人际关系,煽动他人联合起来对受害者进行肢体和言语的攻击,会将受欺凌者排除在小团体之外。受欺凌者在学校受到排挤,人际交往就会存在障碍,进而造成人际疏远。由于得不到其他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顺从的交往习性。受害者就会把这种习性归因为自己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能力偏低,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的正常发展。2.对欺凌者的危害校园欺凌事件是
17、一把双面刀,损人不利己。它不仅仅对受害者产生危害,欺凌者本身也不能幸免。它会影响欺凌者自身的人格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化的进程。一方面,欺凌者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校园欺凌现象会使欺凌者滋生出骄横跋扈,恃强凌弱,不受管教的不良人格特点。具有这种性格的孩子在成年后心理往往也不健全,会表现出偏执,易怒,狭隘的倾向,这就造成他很难融入集体,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果中学生身上的欺凌行为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解决和矫正,欺凌者往往会形成暴力倾向。学生会将暴力攻击性行为视为成年人生活的一个“特权”,长大后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另一方面,欺凌现象也会导致欺凌者出现社会化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与防御对策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专业 初级中学 校园 欺凌 防御 对策 分析研究 应用心理学 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