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委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的发言.docx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委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的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委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的发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县委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县委统一安排,7月中旬至8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牵头组建了由教科文卫委、社会建设委、研究室及部分人大代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基层治理三大重点领域,开展了为期20天的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12个乡镇(街道)、37个村(社区)、15家企业及6个重点民生项目现场,召开座谈会21场,发放调查问卷1200余份,访谈基层干部、群众、企业负责人等480余人次,收集问题建议173条。今天,借这个机会,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向各位
2、领导和同志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总体感受这次调研,既是对县委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回头看”,也是对全县发展瓶颈问题的“把脉问诊”,更是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实践检验”。调研中,我们坚持“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政治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确保调研方向不偏、焦点不散;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带着“群众急难愁盼是什么”“政策落实堵点在哪里”“发展动能怎么强”三个问题下沉一线,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三是突出群众路线,主动“蹲田埋、坐炕头、进车间”,用方言土话和群众拉家常,让调研更有“泥土味”“烟火气”。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三个“可喜变
3、化”。一是基层干部的“精气神”更足了。在XX镇XX村,村支书老张拉着我们的手说:“现在县里推行乡呼县应机制,村里修灌溉渠的资金3天就批下来了,再也不用跑断腿、磨破嘴。”在XX园区,企业负责人小李翻开台账介绍:“税务部门上门开展政策找企业,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今年就帮我们省了200多万。”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转变,企业发展从“政策找上门”到“服务送上门”的跨越。二是民生实事的“含金量”更高了。在XX乡中心小学,新建的食堂里飘着坂菜香,校长告诉我们:“县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升级工程,每生每天补助从4元提到5元,菜单还根据季节调整,孩子
4、们都说比家里吃得还好。”在XX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2岁的王奶奶握着护理员的手说:“这里有日间照料、医疗巡诊,周末还能和孙子视频,比住儿女家还舒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分量。三是发展动能的“成长性”更强了。调研中,我们走访了XX新能源公司的锂电池生产线,负责人介绍:“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业模式,我们带动了12家本地企业入驻,年产值从去年的3亿元增长到今年的8亿元。”在XX农业产业园,返乡创业青年小周展示着刚采摘的有机蓝莓:“我们用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打开销路,线上订单占比达60%,每斤售价能比传统渠道高3倍。”这些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县域经济
5、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潜力。二、调研发现的主要成效与问题短板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案例分析,我们对全县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不容忽视;亮点可圈可点,但短板亟待补齐。(一)乡村振兴方面:产业“根须”在扎深,但“枝叶”需更茂调研显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茶叶、蓝莓、高山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2.3万农户增收。但调研中也发现,产业发展存在“三缺”问题。一缺“链主”带动。部分乡镇虽形成了产业基地,但缺乏深加工企业和品牌运营主体。比如XX镇的舜猴桃种植面积达8000亩,但90%以上以鲜果形式出售,附加值
6、低;而邻县的XX公司却能将舜猴桃加工成果汁、果干、酵素,产品溢价超3倍。二缺“数字”赋能。农业物联网、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虽有探索,但整体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调研的37个村中,仅有8个村建有电商服务站,且多数存在“设备闲置、运营缺人”问题;某村支书坦言:“我们也想搞直播卖山货,但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连手机支付都不会用。”三缺“联农”机制。部分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较为松散,“订单农业”履约率仅65%。XX村的花椒种植户反映:“去年和合作社签了保底收购协议,结果市场价格下跌,合作社以市场风险为由压价20%,我们想维权又怕得罪人。”(二)民生保障方面:底线“兜得”更牢,但“网眼”需更
7、密我县坚持把75%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80元,解决了许多群众的“急难愁盼”。但调研中也发现,民生领域存在“三个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5人,而偏远乡镇小学班额不足20人,部分村小因生源不足面临撤并,家长不得不“陪读”县城,增加了家庭负担。二是群体不平衡。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仍需加强,调研中接触到的12名分散供养特困老人中,7人居住在危旧房屋里,3人患有慢性病但未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残疾人就业渠道较窄,全县持证残疾人就业率仅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不平衡。基层医疗资源“沉不下去”
8、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虽建立了医共体,但专家下沉多为“定期坐诊”,缺乏常态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某乡镇卫生院院长说:“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挂名专家,而是能留下来教技术的带教老师。”(三)基层治理方面:机制“建”得较全,但“用”得需更活近年来,我县创新推出“乡贤参事会”“红色议事厅”“积分制管理”等治理模式,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2%,群众满意度达91%o但调研中也发现,基层治理存在“三化”倾向。一是“形式化”。部分村(社区)的“村民议事会”沦为“开会读文件”,群众参与度低;某社区干部坦言:“我们每月开一次议事会,但议题都是上面定的,群众没什么可说的,来了也只是当听众。二是“碎片化”。各部门的治理资
9、源分散,比如“智慧社区”平台由政法、民政、城管等多部门共建,但数据未完全打通,存在“多头录入、重复填报”问题;一位社区网格员抱怨:“我手机里有6个工作群,每天要报10多个表格,真正走村入户的时间反而少了。”三是“空心化”。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群体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基层治理缺乏“主力军”;XX村党支部书记说:“村里28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19人,年轻人要么在外打工,要么不愿参与村里事务,想找个能带头的人真不容易。”三、调研后的几点思考与启示调研的过程,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总结经验、深化规律的过程。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
10、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次调研中,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政策好不好,我们最有发言权;干部干得怎么样,我们心里有杆秤。”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选择,还是民生项目中的资金投向,都要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比如,XX镇在规划茶旅融合项目时,专门召开“院坝会”征求村民意见,将茶园步道设计成“便民路”“景观路”,既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又提升了旅游体验,项目落地后游客量增长了40%o这启示我们: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办,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第二,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的工作方法。基层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农村产业发展滞后,表面看是缺资金、缺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县委 专题 调研 成果 交流 会上 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