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暴力及法治对策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docx
《大学生网络暴力及法治对策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网络暴力及法治对策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诚信承诺书1毕业论文2-13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一、大学生网络暴力概述3(一)网络暴力的界定3(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3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成因5(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危害5(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6三、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法治对策9(一)完善网络法制建设9(二)加大网络管理力度10(三)力口强网络服务商责任10(四)提升高校法制教育引导的有效性11(五)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12参考文献12大学生网络暴力及法治对策摘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之一,也是实施网络暴力的群体之一。网络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加之网络管理机制也不尽合理,高校法制教育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法治意识淡薄,都是大
2、学生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因此,有必要在网络技术发展基础上,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立法保障;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完善社会性的网络监督体系和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责任;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完善高校法制教育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暴力;法治对策AbstractCollegestudentsareoneofthemostnetworkedgroups,andoneofthemaingroupsofonlineviolence.Internetlawsandregulationslag,togetherwithnetworkmanagementmechan
3、ismisnotreasonable,lackofthelegalsyste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ruleoflawconsciousness,collegestudentsthemselvesare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ofcollegestudents*networkviolence.Therefore,itisnecessarytoimprovethelawsandregulationsoftheInternetandstrengthenthelegislativeprotectionofthelaw
4、sandregulationsoftheInternet.WewillintensifyeffortstomanagetheInternet,improvethesocialnetworksupervisionsystemandthecampusnetworkmanagementsystem.StrengtheningtheresponsibilityofInternetserviceproviders;Wewillimprovethelegalsystembyeducation,andimprovethelegalsystem.Wewillincreasetheawarenessoftheo
5、nlinelawofuniversitystudents.KeywordsCollegestudents;Networkviolence;Theruleoflawcountermeasures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有的网络法律体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国网络法律体系处于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网络暴力”事件不断涌现,冲击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最先得到社会普遍关注;接着成都发生“女司机被打事件”,当事人的私人资料被人全部挖出来,大量未经证实个人隐私信息也都被“晒”在网;随后微博热搜榜中的“优衣库事件”更是掀起轩然大波,网络大肆转载的“不雅视
6、频”事件;还有乔任梁曾遭遇两次网络暴力,9月16日晚在上海自杀身亡,年仅28岁;“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事件,作家罗尔的个人信息遭到网友的曝光疯传。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一方面不规范地网络行为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另一方面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个人喜好来引发网络暴力。大学生网络暴力不仅仅直接或间接损害个人身心健康和网络空间秩序,更是影响法治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基于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网络暴力概述(一)网络暴力的界定关于网络暴力的定义,学界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对其他人施加心理压力的手段,从而使他人屈服的一种网络攻击行为
7、1。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侵权行为,即网络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网络暴力”一开始只是在网络平台中使用的一个综合性词汇,但是现在能够成为人们口中谈之色变的词汇,很大原因是人们从网络暴力中察觉到不同于传统暴力的危险。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是公民,这与传统暴力的行为主体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网络暴力主要体现在“集群化”趋势,大部分网络用户是互相裹挟参与到网络的群体性暴力活动中。因为单个网络暴力随时会消失在网络空间中,而集群化会促使网络暴力不断被催化直至事态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网络暴力的作用客体大多是当事人的人格权、隐私权等其他合法权利,这和传统暴力危害有着本质差异。网络
8、空间的虚拟性与技术性使在该空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也呈现出虚拟性与技术性,甚至连损害后果也主要表现在人格权信息化财产等虚拟性伤害,而这些是传统暴力不能完全涵摄的。网络暴力的手段及损害后果是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恶意的言论攻击,使损害后果呈现出非对称性的放大及扩散效果。使当事人遭害密集的、持续的攻击,网络的实时性和传播性将损害后果放大,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但是损害后果确实非虚拟性的。网络暴力的损害后果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空间,更和现实社会相联系。(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5.0%。大学生花费在
9、网络上的时间较长,有40%以上的同学每天超过五小时以上在网络中度过,主要是为了学习、社交和娱乐。大学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抱有好奇心,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许多同学喜欢浏览新闻网页和逛论坛贴吧,而这些都是网络暴力事件较容易发生的地方。潜移默化的,大量的网络暴力让大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事物的各种看法,逐渐的接受和认可网络暴力甚至自己去引导网络暴力。很多同学内心抵触网络暴力并且对网络暴力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往往却不知道自己无形中已经参与到网络暴力中。同学们认为网络暴力存在的根本因素在于网民整体素质不高和网络管理法律不完善,直接原因是网络的诱惑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网络暴力不仅
10、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也会影响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在遇到网络暴力的时候,不正确的对待和解决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受到影响的学生言行举止会变得糟糕,拉低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网络为平台进行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网络行为也呈现出各种不同表现形式。L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是指用户通过网络为媒介对其他网络用户进行侮辱、嘲讽、诋毁等歧视性的恶意语言攻击,造成他人思想和心理的伤害行为。语言暴力其实是社会软暴力,而这种软暴力在网络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与传统的语言暴力相比,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更直接、更持续、更强烈的伤害特点,更能够对被侵害人造成持久的心理伤害。网络舆论暴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之一。大
11、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媒介工具能够随意参与到网络事件,对网络中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没有依据的言论以及盲目听从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大学生不规范的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影响就像蝴蝶扇动小小的翅膀,却能引起大西洋的一场风暴。大学生在使用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推动者,不经意的转载、不恰当的言论都可能造成网络舆论的爆发。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是微博、微信、QQ的主流用户,可以在平台中自由的发表言论,甚至于谩骂嘲讽、造谣陷害。近期的网络热点事件“乔任梁自杀”、“罗一笑事件”等都引起大学生网民的热切关注和广泛评论,其中有大学生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其他用户肆意谩骂、侮辱攻击。网络环境下的
12、大学生,经常创造出一些新奇的网络词汇和来引起别人的关注,甚至于将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如草泥马,TMD等)直接在现实中用来攻击他人,网络特性淡化其行为相应责任的承担意识,忽视不当言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2 .网络侵权暴力(1)未经授权下载、网络传播和剽窃他人作品等网络行为。数字化时代信息以“比特”的模式存在,一方面为人们分享资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为网络侵权创造条件。尼葛洛庞帝曾说过:“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在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持下,大学生通过各种
13、数据库,能够轻松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章和书籍,而复制、粘贴技术,更是为剽窃抄袭提供便利。盗取他人智力成果便利且成本低,一些学术不端的青少年便选择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转为自己的“原创”成果。(2)大学生黑客行为。中国首次黑客事件就是由大学生实施的,大学生因其叛逆心、爱冒险,以及高智商而成为我国黑客的主要群体。黑客行为是网络暴力中危险程度最高的,网络黑客行为和传统的盗窃、抢劫有所区别。但其本质还是一种严重危害他人及社会,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暴力。大学生黑客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一,盗取他人信息。有些黑客通过攻击别人获得成就感,更多的黑客就是受利益的驱使;第二,网络钓鱼。黑客往往假冒网络银行等信誉
14、度高的品牌公司,通过发送伪造网站诱使用户上钩盗取账户密码,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制作及传播计算机病毒。通过制作和传播破坏性计算机程序的病毒,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近期席卷全球的比特币病毒,利用病毒进行敲诈勒索。3 .网络隐性暴力网络隐性暴力,是网络暴力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形式。大学生在网络隐性暴力的冲击下,会唤起原始的暴力冲动,当觉得在虚拟世界施行暴力不能满足,便可能延伸到现实中。传播、观赏色情与暴力影视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们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格斗、强奸、贩毒、绑架、谋杀、帮会等经常与暴力影视结合,被青年观众所广泛喜爱甚至于模
15、仿。色情暴力影视的观赏传播削弱了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质、崇高的信仰,对大学生价值观混乱以及违法犯罪的增加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虽然网络隐性暴力不一定会对大学生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暴力事件,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达到宣泄和解压的效果,但是必须认识的是网络暴力带给他人压力与伤害,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成因(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危害L侵害个体权利首先,网络暴力侵害了当事人及他人的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在网络暴力中,大多数网民在尚未了解事件始末情况下,就先依据个人判断对当事人进行网络审判。没
16、有任何依据对当事人进行指责,并且这种指责大多伴随诋毁辱骂,肆意的言语攻击,使得当事人名誉扫地。其次,网络暴力干扰当事人及他人的正常生活。搜索本是我们私人行为,因为对某个人、某件事感兴趣而去搜索本无可厚非。但人肉搜索之所以令人闻风丧胆,是因为它以制裁当事人为目的而公布私人信息,严重干扰到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最后,网络暴力甚至会威胁当事人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网民通过人肉搜索了解到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后,极端的会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以暴制暴”,直接将网络暴力转变成现实暴力威胁当事人的财产与生命。4 .损害司法权威网络促进民众的民意识觉醒,推进了民主进程,互联网成了一个特殊的民主监督的窗口。当某一事件经由网
17、络曝光,巨大的舆论效应有可能越位于司法之上,干扰司法公正。我国的宪法明确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但是在巨大的舆论攻势下,司法真的能够保持它的独立性吗?网民需要公正的审判,但利用舆论去干扰司法工作,“舆论审判”破坏了法治原则,当我们的法律需要靠民意来左右,也就损害了公平与正义,法律的权威也就逐渐磨灭了,马克昌先生曾说过:“当你欢呼舆论审判的胜利时,别忘了舆论审判的灾难终有一天会落在你身上”。5 .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具有和现实社会不相同的特征,由网址和密码组成的虚拟却又客观存在的空间,这正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重大影响的原因所在。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及时性,是现
18、实社会延伸的虚拟空间。网络和现实互相影响,网络对于现实社会的秩序有着重要影响。没有法制规范,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社会中立法、执法的行为不到位,网络用户缺乏对事件本身理性而客观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不利于网络空间秩序的发展。6 .扭曲公民责任意识网络扭曲公民责任意识带来的后果是:第一,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大学生应是守法公民,他们有着基本的责任意识和理性行为。网络社会为理性公民的培育提供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言行虽然以虚拟化的形态展现,但是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巨大。网络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扭曲,也会波及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把虚拟和现实混淆起来,让虚拟的错误在现
19、实中上演,导致现实生活秩序的混乱。第二,不益于大学生素质提高。“网络上的繁杂信息,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对于接触信息量比较大,而又不能再有效辨别的大学生,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发生扭曲”,责任意识是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其他素质一起构成了健全的素质结构,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生素质的发展。(二)大学生网络暴力成因L网络的“三无”特性万维网的WWW(即wordwideweb)被理解为无性别、无身份、无年龄的“三无”,这就是网络中匿名性的特点7。他们戴上面具隐藏于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下、而事件的当事人则被推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利用互联网“三无”特性的网络用户就能够无所顾忌将网络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网络暴力及法治对策分析研究 法学专业 大学生 网络 暴力 法治 对策 分析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