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 “十五五”规划.docx
《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 “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 “十五五”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一、“十四五”成效与现状(一)主要成绩1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1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309.74亿元、346.48亿元、392.25亿元、394.76亿元、343.85亿元,年均增长4%;增加值分别为76亿元、85亿元、98.23亿元、100.8亿元、89.7亿元,年均增长3%;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7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5.45亿元。“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按照“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呈现规模扩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致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
2、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2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9.1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其中进规企业9家、小进规8家、新建投产进规1家、十堰转入六里坪1家)、亿元企业87家;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4.2:50.7:35.1调整优化为11.2:42.3:46.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实现产值266.57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77.5%;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8.4亿元,占全市
3、工业比重22.5%。3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朝着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专精特新”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以一专专用车、神力锻造、东风(十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制造、车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的百亿产业集群。全市已成为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传动轴生产能力位列全国第二。2025年,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85.57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53.97%,较“十二五”末增长58.2%o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中国水都亚洲天池”的水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形成了以“源头”、“丹江”、“武当”为核
4、心品牌的农夫山泉、武当酒业、水都酒业、武当醋业等龙头企业,涵盖饮用水、饮料、酒类产品、调味料等四大系列的水资源加工产业。2025年,水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2.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15.15%,较“十二五”末增长88.1%。4 .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十四五”期间,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发展等方向升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新材料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拓展技术链,形成了以明道新能源、中汉动力、丹瑞新材料、特耐尔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实现断层缝合。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扩张,发展“研发设计-原料药
5、生产-合成药生产-物流营销-品牌运作”的医药产业链,初步形成以丹澳医药、共同生物、开泰激素、武当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68.26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19.85%;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0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2.62%。5 .两化融合逐步深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开展“企业上云”工程。截至2025年底,全市被列入国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4家,全市企业上云数量达6家,两化融合已成为促进工业转型
6、升级的重要推动力。6 .园区质效不断提升全市依托“一区五园”(经济开发区、六里坪工业园、丁家营工业园、浪河工业园、水都工业园、东环工业园)为建设载体,培育发展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成功打造了六里坪工业园百亿园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百亿产业、农产品加工百亿县市。2025年,市“一区五园”共有1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达到333.4亿元,占全市的96.96%;全年税收总额达到5.3亿元,占全市的99.7%o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市主体地位,成为引领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7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十四五”期间,市委、市
7、政府按照“全域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思路,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建立创新创业生态链,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保障服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一专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2019年,共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丹澳药业有限公司入选“科技小巨人企业”;东风(十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获得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
8、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等荣誉。2019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45亿元,是2021年的2.76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成果转化20项,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亿元,占GDP比重达20%o大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了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创新载体的高效建设、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创新环境的全面优化,从源头上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8 .生态建设成效斐然“十四五”期间,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对库区临水1公里范围内实行永久性保护,禁批禁建一切项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先后关闭化工、电石、钢铁、电解铝等污染大、能耗高企业100多家
9、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产业准入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120多个。通过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全市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8天,较上年增加了37天;优良比例率为81.6%,较上年提升7.1%,PM2.5、PMlO浓度持续下降,实现了全市人民对美好蓝天的期盼。地表水水质优良。7个国控、2个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和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H类标准。近年来,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中国“美丽山水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称号,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71个。(二)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期间
10、全市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然而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占据全市工业经济半壁江山,长期维持在50%左右;水资源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占比较大,长期保持在20%左右。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规模优势尚未确立,缺乏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支撑能力不足。从工业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依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全市中小企业占比较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形势较为
11、严峻。2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全市创新资源缺乏,一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技术领军人才尤为紧缺,由于交通条件等客观原因影响,制造业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人才留住难、引进难;二是企业研发投入偏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属于传统工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初端,较发达地区而言,全市工业整体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呈现出企业技术成果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太少,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能力较弱等特点。3 .配套服务需要完善“十四五”期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内部结构来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与先
12、进制造业相关的电子商务、金融、物流、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对重点产业的配套服务尚未完全满足发展需求,对工业生产的整体带动效应不足。服务业产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造成部分园区企业入住率低,行业集聚优势不明显。服务业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粗放,服务质量偏低,行业整体缺乏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稀缺。二、“十五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与“十五五”发展的交迭期,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正在
13、加快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增长成为主题,这些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1 .中央支持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为战略发展创造机遇中央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十五五”时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秦巴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可以争取国家有关政策予以支持。要积极对接好国家一揽子政策,突破竞争重围,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抢抓战略机遇,结合“十五五”规划,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将中央支持政策转化为发展的重大机遇。2 .全省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为
14、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国家、省级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地处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中部地区东承西接重要地理位置,具有承接创新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应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全面支持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在襄十随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汽车制造业大走廊中的战略地位,建立独特的产业创新区位优势,为抓住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创造有利条件。3 .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发展打开窗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担
15、负着“一库净水永续向北送”的政治责任,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使命重大。全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资源,依托武当山和水库生态资源优势,山水兴业、山水兴城,推动生态资源开发和保护,打造中国绿色水都生态名片,推动绿色发展,全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交通的极大改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武西高铁武十段的建成通车,站和武当山西站的建成使用,十堰至西安段建设项目正式开建,“十淅高速”的即将建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汉十高速”、G316国道、G209国道、G241国道等公路网纵横交错,汉丹港、港通江达海,交通状况的
16、显著改善使进入武汉经济圈辐射范围内,也将使成为武汉、西安两小时生活圈重要节点城市,优越的区域区位赋予“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缓冲带和核心城市功能延展区的战略机遇。交通的极大改善必将使成为东进西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的理想之地,有利于全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有利于全市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有利于全市的资源优势更快更好地与市场、科技、人才、信息全方位的对接开发。(二)面临的挑战1 .经济发展与资源要素制约的矛盾突出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肩负着生态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亟待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要素制约间的矛盾冲突。一
17、是面对严厉的环境保护督查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发展带来现实的新挑战。同时,在新项目引进上还要坚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过滤掉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导致招商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高、生态环境要求高,形成刚性制约;二是为进一步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市先后关停耗能污染工业企业190余家,影响产值约100亿元,给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带来压力和挑战。2 .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不足逐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创新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机制和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的同步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达
18、到创新型示范县标准要求。3 .质量效益提升产业链环节持续攀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品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工业整体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到203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万元人,工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4 .自主品牌涌现品牌战略发展计划成效显著,“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自主品牌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30年,全市培育“小巨人”企业5家,“隐形冠军”企业6家。5 .两化深度融合借力“互联网”发展机遇,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进展,相关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
19、展,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进一步优化全市宽带通讯质量,培育市级以上两化融合企业10家。预期产值(亿元)经济比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整车、专用车、新能源车、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模具、新能源电池、军民融合等24040%饮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粮食与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酿酒、肉禽与水产品加工、水果与茶叶加工、特色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检验检测等10017%生物医药及医疗用品产业高端激素、原料药、留体药、成药、医疗用品等508%轻工纺织服装产业工业用布、装饰用纺织、成品服装等407%冶金化工及磨料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冶金、磨料等7011%功能材料、新型节能环新兴产
20、业10017%保建筑材料、电子信息L做强做优做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抢抓国家汽车工业新布局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十堰汽车产业优势,坚持“整车带动、配套发展、重点突破”的思路,做大做强整车、专用车,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配套技术研发及主体培育,构建“设计-实验-毛坯-精加工-总成-整车”产业链,着力打造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整车及专用车。巩固整车发展优势,做大专用车产业。加强与东风等主机厂公司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骨干企业整车项目落户,加快产业集群扩能增效。利用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加快开发专用车产品,拓展罐式车、自卸车、清扫车等传统专用车。重点支持一专专用车产业园二期项目、金霸龙
21、整车生产项目等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电池。大力支持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发展,重点围绕电动汽车,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动力电池、传动和电机系统数字化生产提升产能。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加氢站等相关配套设施产品的开发建设,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着力营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及应用技术,推进涵盖动力电池、动力线束、动力总成、充电桩、整车等多个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制造项目,支持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生产及应用。重点支持嘉竞电动车、粉末冶金厂高性能磁钢项目、宏迈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6万吨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 “十五五”规划 工业经济 科技 创新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