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育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教育体育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体育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体育事业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依据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25-2022年)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市“十四五”教育规划总结和“十五五”教育规划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明确县“十五五”期间教育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体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教育体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秉持“科教兴襄”
2、教育强县”战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教育发展综合水平、育人质量、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等显著提升,全县教育体育事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先后被授予“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优秀组织奖”“河南省教育宣传十佳县”“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民办教育服务与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成人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先进县”“市市长教育质量奖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等百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基本实现了“十四五”规划预期,为“十五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
3、基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成立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干部兼任学校第一书记制度,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意见县振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等“2+10”系列文件,大力推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激励机制等改革创新,在综合改革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坚持深化党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全县教育系统党的工作全覆盖;探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育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分级、双重管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名校引进计划,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扩大县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深化激励机制改革,建立教师工作奖励新机制和系列荣誉激励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深化教研体制改
4、革,开展“学本课堂”改革试点,并对接新高考改革,设立涵盖高中9大学科的教研论坛,放大教研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促进作用;深化食堂管理改革,启动建立涵盖全县所有学生食堂的食材统一配送体系,保证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健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铺开“县管校聘”改革,让教师队伍“活”了起来!河南日报教育时报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以县在河南省率先铺开“县管校聘”改革县:振奋精神干三年,“七大工程”促发展县:强化顶层设计,描绘教育发展新蓝图等为题,对我县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专题报道。省委教育工作调研组等先后莅襄调研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三年攻坚亮点纷呈。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指挥部,先
5、后出台县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20172019年)及9个配套文件,并将三年攻坚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范围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确保工作精力、项目支持、经费投入向三年攻坚倾斜。围绕“强力推进5622建设提升计划,努力实现三个率先”总体目标,投入资金&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所,新增学位2.5万个;成功创建市级精品学校6所、名校7所、素质教育示范校33所、办学管理规范校86所,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大幅攀升,中高招成绩连年位居全市领先位次。在20172019年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中,县连续三年荣获全市综合考评第一名;在2025年全市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
6、攻坚推进大会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县委书记宁伯伟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学校布局持续优化。编制实施县“十四五”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5年),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编制实施县主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20172030年),在城区新建、改扩建东城区小学、东城区初中、清华园学校、古城路幼儿园、迎宾路小学等12所学校,完成学位新增1.4万个,解决城区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编制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20192022年),每个乡镇至少1所标准化公办寄宿制初中、1所以上标准化公办寄宿制小学的框架已经形成,小规
7、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明显缓解,大班额占比由2016年的22.1%下降到1.65%,超大班额占比由2016年的15.4%下降到1.2%,2019年秋季起始年级无超大班额、大班额。“十四五”末,如期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额、全部消除超大班额”工作目标,解决农村学生寄宿难问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县补充新教师981名;交流校长教师1436人次;校长任职、提高和高级研修培训635人次;校本研修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师德培训等6万人次。与此同时,认真借鉴山东、广东、江苏等地成功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系统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8、工作,2019年全县5800余名教师参与改革,41名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支教,368名教师跨校竞聘,25名教师统筹调剂,教师有序流动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7.4%,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现象大为改观,教师活力进一步激发。先后建立名校长工作室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5个、名师工作室11个,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先后有1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省优秀乡村青年教师,17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93人被评为省级名师、骨干教师,144人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及师德先进个人。3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6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学术技术
9、带头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契机,全面深入推进“5221”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高质量完规划目标任务,教育品牌更加响亮。一是积极构建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学前教育第二三期行动计划,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规划实施公办幼儿园项目40余个,规划新增学位约6000个。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85%,“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34亿元,实施“长效机制”项目130余个,建设面积约6.2万平方米;投资约6300万元(含20
10、25年计划投资3384万元),实施“周转宿舍”项目928套(含2025年启动新建436套),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住宿条件;投资约3500万元,实施“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11个,新增教师用房、餐厅、宿舍、运动场面积约4400平方米;投资约4400万元,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水平达到省定二类以上标准、馆藏图书达到133.75万册。”班班通”多媒体教室终端建成2500余套,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一线教师个人空间开通率100%,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开通率70%O同时“全面改薄”完美收官,138所学校232个单体项目全部完成,154所学校设备设施购置全部配置到位,育人环境明显优化,九年义
11、务教育巩固率99.1%,初中三年教育巩固率98.6%,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筹措资金L7亿元化解了高中债务,解决了高中发展的后顾之忧。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对3所公办普通高中设施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49%,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加快发展中职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开办学工作,投资3000万元,实施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实训楼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大力推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打造教学质量抽样监测、全员监测、学科竞赛以及常规管理、
12、教科研、教师专业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构建县、乡、校三级教育质量奖奖励体系,落实质量末位淘汰制度,树立了“抓教育就要抓质量、抓教学就要抓质量”的鲜明导向。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人数4483人,较“十二五”上线人数增加了1883人。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市长教育质量奖”评比中,连年荣获“县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教育公平有效促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十四五”期间共拨付公用经费及取暖费45381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6424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实现了义务阶段学生免费接收教育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十四五
13、期间共资助各学段学生16万余人次,资助金额10742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为11035名学生办理大学生生源地贷款7692.777万元。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积极稳妥推进随迁子女参加中考、高考等升学政策,2019年,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100%。侬育事业发展迅速。“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1个(古城体育公园),改建体育场1个(实验高中体育场),改造运动场2个(三高运动场、文昌小学运动场),建设乒乓球场地8个、羽毛球场地10个、篮球场地6个、健身路径15条、
14、儿童游乐设施5处,改造提升街头游园23个;为8个新建社区配备了健身路径、笼式篮球场等健身器材;建成环首山14.4公里的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骑行赛道、八七路高速引线自行车赛道、湿地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等;更新乡镇工程13个,更新或新建村级健身工程300多个;对33个贫困村全部按要求配备了健身设施。形成了“乡乡有健身乐园,村村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城区15分钟健身圈、农村30分钟健身圈”的目标,被授予“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2平方米,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90%,乡镇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
15、6%,贫困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到10万人以上。(二)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改善供给体系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胜期,是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关键时期。教体事业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要竭尽全力让更多的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快培养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体发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
16、环境。同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等重要论述,把教体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推进教体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体育强县,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此外,我县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教体事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乘势而上,按下现代化公共教育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优质化多样化均衡化的加速键,才能为经济社会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确保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县人民。(三)面临挑战虽然“十四五”期间,我县教体事业得到了显著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体育事业 十五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