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五五”规划.docx
《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五五”规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一、“十四五”发展成就(一)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1、文化事业发展速度较快2016-2025年中央及省财政拨款29414万元,县级财政拨款12167.77万元,融资62983.14万元助推全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和文化品质提升显著,谋划实施大明中都十大项目,实施了明皇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了洪武公园、武英公园、文华公园、体育公园、滨河公园、东安门公园等十大公园,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建成了奥体中心和花鼓大剧院,城市整体形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表1-1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内容发展目标完成情况-重点公共文化服
2、务工程1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每村每月至少放映1场公益性电影平均每村每月放映公益电影5.23场,累计放映2743场2送戏进乡村工程每年每个乡镇政府演出不少于5场,每年每个行政村送戏曲等文化演出不少于1场平均每个行政村送戏下乡5.72场,累计送戏下乡In5场3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16个乡镇(园区)文化站、23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村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4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数字化建设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首个城市阅读空间“文华书房”电子图书总量超3000余册,数字农家书
3、屋215个,免费开放5文化场馆升级改造工程先后建成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荣获2019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工程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工程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动态数据库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7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对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戏曲,建立保护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演出场所组织开展花鼓戏抢救性记录工程,推进演出场所建设8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加大早期文化遗址的本体保护,重点做好明中都城遗址的保护性开发明中都皇故城入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三文物保护工程9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新增小岗村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文保单位四有工开展文保单
4、位“四有”档案记录基本完成文保单位“四有”工作作11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等地维修工程完成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维修工程12历史文化研究编著县地名文化溯源完成编著县地名文化溯源2、文化遗存保护不断加强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成为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大遗址公园。2018年,明中都考古工作站建成,故宫博物院考古所与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对明中都的考古发掘工作,系省内唯一与故宫合作项目,2019年2月,明中都城遗址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明中都城墙申遗工作稳步推进,继续向世界文化遗产迈进。小岗村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
5、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域内的国保增至2处,新增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0)文本已编制完成并公示通过。明中都城鼓楼台基加固维修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学术成果丰富,先后在文物出版社出版明中都字砖、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等学术著作。截至目前,非遗项目总数3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11个,县级19个。3、文化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十四五”期间,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开展感谢那一年小岗小岗又唱花鼓浩然正气首映式、纪念邮票首发式,电影岗上花开首映式等重大活动;纪录片小岗人家40年小岗纪事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一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小岗
6、村专栏在央视黄金时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播出;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一一希望的田野在央视全面展示;花鼓全书获省社会科学一等奖,花鼓得儿隆咚飘一飘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4、基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十四五”期间,开展“送戏进万村”“小岗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演出2500场次。建立各级非遗传习基地25个,34项非遗项目传承人突破百位。承办全国美丽乡村篮球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活动10场,国际马拉松赛斩获国家级“银牌”及红色文化特色赛事。小岗纪事、花鼓全书荣获省“社科一等奖”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荣获国家、省、市级比赛等级奖10多件
7、出版各类艺术专著6本(篇),200余人获国家、省、市级表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卫视、日报等国家、省主流媒体报道500余次。(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1、全域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十四五”期间,县“金、红、蓝、绿”全域旅游四色板块特色显著。充分挖掘县深厚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小岗村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金色旅游板块“游中都”、红色旅游板块“学小岗”、蓝色旅游板块“走淮河”、绿色旅游板块“览”主题旅游产品。“金色一游中都、读明史”,实施大明中都十大项目,建成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中心、明中都文旅中心、钟楼、大明门、洪武门,实施明皇陵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
8、洪武公园等十大公园,建成奥体中心和花鼓大剧院,启动建设“丹凤眼”、“朱元璋出生地、“六门”等项目,城市面貌和形象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红色一学小岗、话改革”,小岗干部学院二期投入使用,完成引水上岗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村民新居建设,当年农家扩建升级,工坊一条街展示新形象,梨园公社完成初步设计,小岗红色旅游增添了新元素、拓展了新领域。“蓝色一走淮河、享人文”,淮干工程圆满收官,并在2025年防汛抗洪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淮河大河安澜,建成花园湖进洪闸“凤阁宝盖”已成为千里淮河新地标。创新移民安置政策措施,变移民后靠的分散安置为移民迁建的集中安置,黄湾、枣巷成为淮畔明珠、魅力小镇,临淮湾城城市设
9、计绚丽夺目,在2025年二季度市“三看三比”中赢得各方好评。“绿色一览、亲自然”,新建凤定旅游道路和环卧牛湖道路,扩建山景区停车场,新建狼巷迷谷和韭山洞游客中心、停车场,整体提升南部山区景区环境和品质,2025年6月桃花水母时隔五年重现韭山洞白龙泉,是对南部山区整体环境明显改善的最有说服力的验证,韭山洞景区2025年7月公示为4A级旅游景区。2、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四五”初期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基本完成,旅游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全县年旅游接待量由2016年的195.7万人次增加至2025年的29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的22.5亿元增加至2025的35.86亿
10、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社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旅游要素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县旅游服务行业结构逐渐完善,行业之间发展趋于平衡。旅游住宿产业发展迅速,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7家,高等级酒店2家,旅行社3家,服务标准化水平高;旅游购物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与品牌,旅游商品类型多元,特色购物品牌竞争力较强,商品营销规范有序,旅游购物市场繁荣。目前县正积极扩大旅游产业覆盖面,延伸产业链,县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图1-1县“十四五”接待游客人数及其增长率图I-2县“十四五”旅游综合收入及其增长率数据来源:县2016-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1-2“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主要指标的执行
11、情况统序号内容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备注-经济发展1国内外旅游者人次(万人次)13001362.6五年累计值2入境旅游者人次(万人次)4.84.9五年累计值3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110120五年累计值4入境旅游收入(亿美元)0.20.25五年累计值5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115125五年累计值社会发展指标6涉旅农户旅游收入增幅10%35%7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上岗率70%76%8旅游扶贫率100%100%三生态文明指标9主要旅游区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环境噪声、污水排放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是四重点项目指标(新增)10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个)22115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个)11五新增业态发展
12、指标(新增)12国家A级旅游景区(个)2213省优秀旅游乡镇(个)1314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个)1515省星级农家乐(个)2216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个)22现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7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个)22现为省级特色旅游村18省级以上研学旅行基地(个)2219旅游商品生产不范企业(个)59六新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新增)20旅游风景道(公里)3035风景道主廊21A级旅游厕所(新改扩建)10133、旅游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县旅游产业全面提质增效。现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国内旅行社以及门市部1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13、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大遗址公园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小镇1个,省级森林城镇9个,森林村庄50个,省级特色旅游村2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3处,五星级旅游农家乐3处,四星级农家乐3处,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县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表1-3县已有旅游及相关品牌品牌景点名称国家A级旅游景区4A小岗村、韭山洞风景区、狼巷迷谷景区3A明皇陵景区(通过4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县烈士陵园景区、龙兴寺景区、明中都鼓楼风景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大王府农博园国家地质公园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村小岗村国家森林
14、乡村溪河镇小岗村、大庙镇东陵村、府城镇大王府村、大溪河镇马山村全国文明村(镇)东陵村、小岗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小岗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藤茶山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小岗村省特色旅游名镇小溪河镇、殷涧镇省特色旅游村小溪河镇小岗村、府城镇大王府村省休闲旅游示范点大王府农博园旅游区、九天生态园、小岗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省最佳旅游乡镇府城镇、殷涧镇省优秀旅游小溪河镇乡镇省研学旅行基地小岗村旅游景区、大王府农博园省森林城镇官塘镇、殷涧镇、府城镇、红心镇、临淮关镇、大庙镇、总铺镇、大溪河镇、枣巷镇、黄湾乡、板桥镇省历史文化名村小岗村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大庙镇东陵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府城镇大王府村省研
15、学旅行基地小岗村旅游景区、大王府农博园4、文旅创新融合创新突出挖掘一批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庄园,打造成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引导东陵村、大王府村、金庄村建设魅力旅游乡村,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旅游示范村。以淮河、花园湖水体为载体,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游船观光、渔家乐等旅游项目。以黄湾、丁张、老鹳集、老巨安置点为依托,打造沿淮旅游小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一批“是个好地方”农家小院(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人家等),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旅游村、旅游小镇。文旅繁荣,创新发展。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为抓手,大力开发花鼓、凤画等非遗文创产品,继续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打造非遗大县名片。针对资源特色,
16、每年举办山旅游区年货采购节、小岗农歌会、小岗葡萄文化旅游节、明皇陵祭祀活动等文旅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力和影响力。5、旅游营销推广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县围绕“是个好地方”的品牌形象加大营销力度,依托县四色资源,按照“立足省内、主攻长三角、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参加旅交会、旅博会、招商会等各类旅游宣传推介会,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以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级文旅宣传营销活动,开展网络营销,加强新闻媒体与广告宣传,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塑造文化旅游优质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7、三)全域旅游创建稳步推进1、顶层设计高屋建瓶“十四五”期间,县坚持高品质开发,精准编制县全域旅游规划、县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7年),先后召开旅游业发展大会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段)旅游项目推进会,成立县委旅游工作委员会。陆续出台县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扶办法、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和相关政策,修改出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扶办法的通知,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制定促进旅游开发、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和旅游营销的鼓励政策,发挥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层次、多渠道推介旅游
18、产品。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资体系。2、廊道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段)主廊全长约35公里建设,新增殷涧镇至小岗村全长约30.8公里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支线,实施十里画廊景观提升、山游客中心、狼巷迷谷景区改造提升、白虎泉驿站、卸甲店美丽乡村等项目,建成卧牛湖大坝、卸甲店美丽乡村、环卧牛湖山花海等观景节点,山南部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提升。3、全域供给体系完备“十四五”期间,新增1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小岗村、狼巷迷谷、韭山洞三家4A级旅游景区,满足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门槛。四级联建基础好,小溪河镇、殷涧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小溪河镇小岗村、府城镇大王府村
19、列入省级特色旅游村,大王府农博园旅游区、九天生态园、小岗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4、资金用地保障充足“十四五”期间,以大明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平台向县中行融资2.45亿元用全域旅游建设,其中1.5亿元用于山旅游区建设,095亿元用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向县农发行融资0.79亿元,用于小岗村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县政府调整100O多亩土地类型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旅游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十四五”期间,围绕“金红蓝绿”四大旅游板块,推进实施了一大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金色游中都,全省首个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项目一一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投
20、入4000万元完成明皇陵景区入口环境提升等多项工程。红色学小岗,对照5A景区创建标准,精心谋划实施了小岗村景区23项重点项目。蓝色走淮河,围绕打造境内淮河风情观光带,建成了淮滨小镇、淮河进洪闸、港,即将启动50多公里沿淮旅游道路建设,临淮关跨淮河大桥完成立项工作。绿色览,投资L8亿元实施的狼巷迷谷景区入口环境提升、韭山洞景区环境提升、省道S312景区道路、山旅游区“十里画廊”旅游道路建设工程等19个项目基本建成。2、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建成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维修改造县文化馆,不断完善其功能。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
21、化站、223个农家书屋、1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4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县21个公共文化场馆、223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依托各公共场馆,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县图书馆获得省公共图书馆联盟颁发的“信息宣传先进单位”表彰。3、数字文旅项目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钟楼建成省首个ETC景区停车场,完成韭山洞、狼巷迷谷、明皇陵、鼓楼景区门禁系统及票务系统建设、手机购票系统建设,票务系统向云票务升级及数据迁移,建行聚合支付系统建设,电子导览系统建设,人脸年卡系统建设,电子发票系统建设,完善线
22、上门票分销体系管理等,实现人脸识别、手机二维码、身份证等方式入园参观。开发景区小程序为游客提供景区展示、智能导览、语音讲解。完善景区网上购票渠道,打通分销渠道OTA(同程、携程、美团等旅游知名网站)完成网上售票系统,并全面实现正常运行。初步实现智能售票、智能检票、智能收费,网络覆盖、网络支付、网络预订等基本功能建设。二、存在问题(一)文化品位较高,文旅融合不足县历史文化悠久,明中都、小岗村等景点知名度高,以县城为核心的明源文化、以小岗村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文化等文化品质较高,但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县小岗村旅游区5A级创建提升工作仍在进行时;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处于开发阶段;山国家
23、地质公园建设内容丰富但运营效果不佳,文旅融合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充分释放。(二)文化底蕴深厚,传播力度不够素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的美誉,四色资源丰富,文化特色浓郁,从全国县级层面看,县不缺元素、不缺品牌,小岗村、明中都、花鼓、凤画、桃花水母等IP多,但是创新不足,营销推广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整体特色不突出,精品意识不强,导致“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缺少以技术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升级运动,新兴产业类型的企业数量少,文旅产品类型单一,产业要素不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三)产业基础较好,融合创新不高县文化产业、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十五五”规划 文化 旅游业 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