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人群低病毒血症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docx
《HIV感染人群低病毒血症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IV感染人群低病毒血症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HIV感染人群低病毒血症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摘要存在低病毒血症(low-levelviremia,LLV)的HIV感染人群(peopleIivingwithHIV,PLWH)发生病毒学失败、异常免疫激活、HIV耐药突变、严重的艾滋病和非艾滋病相关疾病及死亡的风险增高。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LLV管理的统一规范。本共识结合国内现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研究进展及专家建议,对LLV临床管理的界定标准、风险因素、发生机制、不良临床结局及临床管理策略进行了证据总结和专家共识推荐,旨在为临床工作者规范管理LLV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血症;低病毒血症;疾病管理;共识低病
2、毒血症(low-levelviremia,LLV)是指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的HlV感染人群(PeOPlelivingwithHIV,PLWH)中,HIVRNA载量未被最大程度抑制,持续维持于检测下限至病毒学失败标准之间的临床现象o全球LLV检出率估计为3%10%,我国LLV的检出率为5.3%38.7%叱修。LLV与病毒学失败国以、异常免疫激活、HIV耐药突变、严重艾滋病相关或非相关疾病及死亡风险升高显著相关日吆闻o随着我国PLWH管理机构病毒检测能力的提升,LLV人群的识别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临床管理的重要挑战。然而,目前国内外HIV诊疗指
3、南对LLV的定义及临床管理策略尚未形成统一标准mO2024年10月,意大利学者Rindi等画发布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低水平HIV病毒血症的管理:Delphi共识声明及证据评估(以下简称“Delphi共识”)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专家共识,提出了LLV管理建议。但该共识未涉及LLV管理中的难点及近年研究热点一“非抑制性病毒血症(non-suppressibleviraemia,NSV)”,且其推荐意见与我国PLWH管理现状存在差异,缺乏适用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因此,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艾滋病学组、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及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诊疗
4、质控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HIV领域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及最新循证证据,参考国内外指南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HIV感染人群低病毒血症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旨在建立LLV标准化管理流程,规范我国PLWH的LLV临床管理实践。本共识参考WHO指南制定手册(第2版)3推荐的GRADE(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系统,对证据进行评价和推荐(表1)。证据质量级别或推荐等级详细说明证据质量级别A:高质量非常确信真实值和效应估计值接近B:中等质量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信心:真实值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也有可能有显著差别
5、证据质量级别或推荐等级详细说明C:低质量对效应估计值信心有限: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有显著差别D:极低质量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与估计值很可能有显著差别推荐等级1:强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2:弱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表IGRADE证据质量级别和推荐等级1LLV临床管理的界定标准目前,国内外HIV诊疗指南及共识,对LLV人群HlVRNA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公共卫生与服务部(DHHS)指南M和国际抗病毒协会美国分会(IAS-USA)指南阿定义LLV的HIVRNA范围为20200拷贝mL,WHO指南区和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5版均为50l0
6、00拷贝mL,Delphi共识M为50500拷贝mL,而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为50200拷贝/mLo这些范围的差异反映了对资源分配、检测技术、管理策略及公共卫生目标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然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对于HIVRNA为200500拷贝/11L的PLWH,其临床管理面临以下困境:(1)常规耐药检测技术阈值和病毒学失败定义间存在差距:由于临床常规耐药检测技术通常无法在HIVRNA基线HIVRNA10,拷贝11L暂世乱加、依从性不佳国、HIV耐药(HIVRNA或前病毒DNA检出耐药突变)四经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依从性不佳是LLV的重要风险因素。多项研究表明,依从性不佳与LL
7、V的发生及后续病毒学失败密切相关应”览-oZage等的Meta分析荟萃了5篇文献的数据,结果显示纳入的306例LLV病例中,依从性不佳的总发生率为38.05%(95%Cl32.7%43.3%)oMaggiOIO等该研究发现,依从性95%可能与LLV的发生相关。推荐意见2: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6拷贝/皿、依从性不佳及HIV耐药史是LLV发生的风险因素。应关注这些因素,以降低LLV风险(Bl)o2.2LLV的发生机制作为一种临床现象,LLV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是制定临床管理策略的基础。基于目前研究,LLV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O2.2.1HIV持续复
8、制LLV人群体内ART药物未能发挥足够的抗病毒疗效,HIV能够完成完整的复制周期,处于持续复制状态,不断有新细胞被感染,并产生持续性病毒血症。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包括:(I)HIV耐药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2)依从性不佳、药理学因素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interaction,DDI)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及药物吸收问题等导致血液药物浓度下降;(3)在药物渗透不佳和/或免疫豁免的解剖学部位存在HIV持续复制E-oHIV持续复制可能产生以下后果:病毒进化、耐药、病毒载量进一步升高、病毒学失败、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传播风险增加等。2.2.2HIV潜伏感染细胞的病毒表达由于有效
9、ART药物的存在,HIV的持续复制被阻断,不能完成完整的复制周期,未发生新细胞的感染。LLV可能源自HIV潜伏感染细胞激活或克隆扩增过程中HIV前病毒激活所产生的病毒。其可能的具体机制包括:(I)HIV潜伏感染细胞的潜伏逆转;(2)携带完整或缺陷型HIV前病毒的细胞克隆扩增。前者意味着HIV潜伏库的缓慢耗竭(潜伏细胞激活后走向衰竭或被免疫系统清除),而后者则表明潜伏库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维持(通过克隆扩增维持自身数量),这两种过程同时存在,体现了HIV潜伏库的动态平衡匈。在这种机制下,通常没有持续的病毒复制,HIV基因组序列相对单一,没有病毒进化,当前治疗方案通常未耐药,病毒血症可能间歇性或长期稳
10、定存在,CD4+T淋巴细胞数量保持稳定。3LLV与不良临床结局3.1病毒学失败多项研究显示,LLV和病毒学失败密切关联。CharUratananon和Sungkanuparph2的研究显示,在LLV人群中,有38.2%出现了病毒学失败。止匕外,多项研究表明,LLV是病毒学失败的风险因素区驾-且LLV的病毒载量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越大.小。Joya等.的研究表明,与病毒学抑制人群(50拷贝/mL)相比,持续性LLV人群(三相的检测中HIVRNA为50199拷贝/mL)的病毒学失败风险更高(aHR=3.46,95%CI2.424.93)。当LLV人群合并其他相关因素时,病毒学失
11、败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Qin等国研究显示,LLV人群若存在以下因素:HIVRNA1Ooo拷贝/mL、通过异性传播途径感染、单身或离异、频繁更换ART方案及使用磺胺药物等,病毒学失败的风险可能更高。SWenSOn等2研究发现,在LLV人群中检测出HIV耐药突变对将来发生病毒学失败有预测价值。3.2HIV耐药多项研究表明,LLV与HIV耐药有相关性oDelaugerre等山比较了经治PLWH在出现LLV(40500拷贝mL)时和LLV结束时的HIV耐药检测结果,发现30%的PLWH至少检测到了1种新的耐药突变。JOrdan等研究发现,71%的LLV人群在LLV持续期间发生了HIV耐药突变。另一项队
12、列研究分析2项临床试验中54例LLV病例在至少24周的随访数据,比较前后的耐药数据发现,在LLV期间37%的LLV人群检测到了新的HIV耐药突变回o这些研究结果表明,LLV的持续可能与新耐药突变的出现相关。3.3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on-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definingdiseases,NAD)研究表明,LLV(HIVRNA200拷贝mL)和NAD可能存在关联-oElVStanl等酒研究发现,在LLV人群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15,GDF-15)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提示LLV和心血
13、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从机制上来看,异常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可解释LLV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发现,LLV人群的免疫激活生物标志物(如TNFQ和sCD14)水平升高,微生物易位增加,提示LLV和NAD之间的关联可能与异常免疫激活或炎症状态有关.四。3.4死亡EIVStanl等一研究发现,与病毒学抑制人群(50拷贝mL)相比,LLV人群(200拷贝mL)全因死亡风险更高(aHR=2.2,95%CI1.33.8)。我国一项研究也发现,LLV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高于病毒学抑制(105拷贝mL),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时间可能超过24周,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需观察更长时间以确认病毒学抑制情况,期。止匕外
14、在极少数病例中可见到PLWH合并肿瘤鼓山、早期梅毒感染出的、孕激素的使用回或特殊HIV亚型感染逑等临床状况,可能与病毒学控制不佳甚至病毒学失败有关。对于此类LLV人群,在考虑依从性、药理学、HlV耐药性及ART药物耐药屏障等因素的同时,应关注其特殊性,加强随访监测。待相关疾病缓解后,重新评估HIVRNA情况。对于有特殊流行病学史(如在少见HIV亚型流行地区有高危接触史)、怀疑特殊HIV亚型感染的人群,应寻求疾控专业部门或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协助,考虑特殊HIV亚型的检测。4.1. 2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包括精神健康障碍或神经认知障碍、经济负担及精神活性物质的对依从性(包括服药及随访两方面)及相关因素
15、的评估是PLWH病毒控制不佳时的首要问题,也是LLV管理全程的重要内容坦织o进行依从性管理或强化依从性干预可以显著提高LLV人群的病毒学抑制率织o心理状况和神经认知功能也可能与PLWH依从性不佳或无法达到病毒学抑制有关,应作为常规评估项目,组。在检测方法可行且必要时,可采用血浆、干血斑、头发及尿液等样本的药物浓度检测,客观评估依从性4.1.3药理学相关因素包括加I、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吸收问题、不良反应、耐受性及饮食要求等E-oTaramasso等笆的研究表明,对于DDI导致的LLV,有针对性地优化ART方案可提高病毒学抑制率。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
16、g,TDM)不作为常规实施项目,但对以下人群可能有潜在获益:存在药物吸收或DDI问题者,需要控制药物毒性者(如存在明显肝肾功能损伤者),存在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者,调整了药物剂量的人群,依从性良好但病毒控制不佳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四络山。对存在上述因素的LLV人群进行针对性干预:(1)对依从性不佳的人群,相较于单纯强调依从性及其后果,应采取积极、合作、非评判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帮助其深入分析影响依从性的潜在因素(包括个人、行为、医疗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并借助有效沟通探寻解决办法,以更有效地提高依从性鸣因;(2)对合并精神疾病的人群,与相关专科合作,针对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综
17、合干预闿;(3)考虑优化ART方案,如针对DDI、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耐受性、药片负担及饮食要求等因素进行优化鸣织;(4)对于近期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呕吐或腹泻等)的人群,需考虑其对药物吸收的潜在影响,进行针对性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尽可能减小依从性及药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进行初始评估及针对性干预后,13个月再次检测HIVRNA,以确认病毒血症的持续性推荐意见4:对于ART(启动、重新开始、调整)超过24周或曾经达到稳定病毒学抑制的PLWH,检测HIVRNA为50500拷贝mL时,应全面评估病史、依从性及相关因素、药理学相关因素。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在3个月后再次检测HIV
18、RNA,以确认病毒血症的持续性(Al)o4.2HIV耐药检测LLV和HIV耐药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也些o多项研究表明,综合当前及既往HlV耐药检测结果和治疗史,优化ART方案,可有效提高LLV人群的病毒学抑制率四鸟幽幽。因此,对于LLV人群,应尽可能获得耐药检测结果,以精准指导ART方案的制定。由于技术限制,当HlVRNA500拷贝mL时,常规耐药检测方法通常无法应用建议采用更敏感的方法进行HIVRNA耐药检测,包括:使用特殊的检测试剂盒画、对传统试剂盒进行改良砂、超速离心法3、应用慢病毒浓缩试剂富集核酸须、优化PCR扩增方法及使用更敏感的核酸提取方法(磁性二氧化硅提取)山驾运力、增加用于提
19、取RNA的血浆量西等。HIV前病毒DNA耐药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遗漏部分或全部既往耐药突变,因此其结果需谨慎解读回。然而,该检测发现的耐药突变对后续治疗方案有效性具有潜在影响尤其在HIVRNA耐药检测不可行、无耐药检测记录且多次病毒学失败需调整治疗方案的人群,或需调整方案的LLV人群中,其应用价值显著四”画o止匕外,HIVRNA和前病毒DNA耐药检测结果具有互补性,联合使用这两种检测方法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因国忆迅四则。因此,建议尽可能同时进行HlVRNA和前病毒DNA耐药检测。与传统测序技术相比,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的优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IV 感染 人群 毒血症 管理 专家 共识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