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docx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高加索人群患病率高于东亚人群。虽然我国缺少流行病学数据,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显著,普遍认为中国BC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BCC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紫外线和基因突变起主要作用,尤其是Hedgehog(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BCC最重要的发病机制。BCC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大部分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可通过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借助皮肤镜等影像学手段可以极大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但仍有部分不典型或罕见类型的BCC需要进一步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本指南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大
2、学第一医院)发起,邀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外科学组以及皮肤肿瘤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外科学组、中国麻风协会皮肤外科与美容分会24名资深皮肤外科专家为主体,同时邀请烧伤整形(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放射治疗科以及病理科专家参与,成立了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指南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四轮讨论修订后形成指南,为临床医护人员诊治BCC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癌,基底细胞;诊断;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随访;指南基底细胞癌(Be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迄今在中国尚未建立
3、BCC登记系统,因此真实患病率不清楚。尽管中国人BeC患病率显著低于高加索人群,但BCC在中国仍是最高发的皮肤恶性肿瘤oBCC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基因突变和日光性损伤。近年研究显示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主要发病机制oBCC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是诊断金标准,其他技术如高频超声、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CT/MRI等在诊断和确定手术切缘方面也有价值。总体来说BCC预后良好,对于多数原发BCC实施Mohs显微描记手术(Mohs手术)后5年治愈率可以达到95%以上,但也有极少数患者确诊时就已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伴随光动力治疗(PDT)、靶向药物Hedgehog通路抑制剂(HHI)
4、等治疗方法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BCC的治疗效果。由于BCC患病率高,且治疗效果好,故而强调预防、尽早诊断和正规治疗的意义重大1o近年来围绕BCC诊治,国内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指南专家组利用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目前BCC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最新实践现状,参考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特制定本指南,旨在推动中国BeC规范、高质、高效诊疗的目标。一、本指南制订方法学(一)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订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起,邀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外科学组以及皮肤肿瘤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
5、性病专业委员会皮外科学组、中国麻风协会皮肤外科与美容分会24名资深成员成立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以皮肤外科专家为主体同时邀请烧伤整形(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放射治疗科以及病理科专家参与。指南制订工作于2022年10月启动,于2023年10月定稿。(二)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目标人群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组织开展BCC诊疗工作。本指南的使用者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医疗机构BCC诊疗相关医务工作者。指南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皮肤BCC诊疗的患者。(三)关键问题遴选与确定通过系统检索BCC诊疗领域已发表的指南、共识、综述类文献以及部分专家述评,工作组根据我国当前BCC诊疗
6、过程中的关键临床问题,确定指南的初步框架,每一轮咨询均收到全部专家的讨论和反馈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本指南的关键方向。(四)证据检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了证据检索与评价小组,针对最终纳入的关键问题,按照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原则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org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此外,工作组也对BeC相关综述指南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参考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基底细胞癌指南VerSiOnI.2023诊断和治疗基底细胞癌:基于欧洲共识
7、的跨学科指南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专家共识(2021)中国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特征专家共识(2019)日本皮肤科学会基底细胞癌管理指南(2021)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基底细胞癌管理指南(2021)澳大利亚角质形成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德国S2k皮肤基底细胞指南(2019)等相关国际最新指南。证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25日。(五)证据评价与分级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形成指南内容、相关诊断和治疗建议。文中列举的证据等级主要采用英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2011版证据分级标准,依据循证学方法将证据依据分为15级(查看附录表1)、推荐等级分为A-D级(查看附录表2)。(六)推荐意见形成专家
8、组基于证据评价小组提供的国内外证据,同时考虑我国BCC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初步拟定了BCC诊疗关键问题的推荐意见。2023年210月共开展了四轮的讨论沟通,向24名专家发出邀请,对指南推荐进行反馈,最终根据具体反馈并考虑实际检索证据的可获得性、问题设置逻辑关系确认等,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最终专家对于指南推荐意见和正文均达成共识。(七)指南传播、实施与更新指南发布后,指南工作组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指南进行传播和推广:(1)在相关学术会议中对指南进行解读;(2)有计划地在中国部分省份组织指南推广专场会议,确保基层的BCC诊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本指南;(3)通过
9、学术期刊和书籍出版社公开发表本指南;(4)通过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指南工作组将综合临床实践的需求与证据产生的进展,并参考更新指南报告清单,对本指南进行更新。计划每2年对本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更新。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学责任认定依据,仅供医疗机构涉及BCC患者诊疗和监测相关指标的相关医护人员参考。二、流行病学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我国人群中BCC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9.3%47.5%c-1-o男性BCC发病率较女性高(1.5:2:1)。BCC好发于高加索人群,澳大利亚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美国和欧洲Cf美国女性中BCC年发病率1019/10万,在男性中为1488/10
10、万。日本19982007年癌症登记的数据报告,每10万人中有3.34人患有BCCO20002006年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流行病学研究显示,BeC的发病率为1.5/10万3W。我国大陆目前缺乏BCC流行病学数据,根据对我国2015-2017年二级及以上医院收治的皮肤癌患者数量进行统计,我国皮肤癌住院例数呈上升趋势,住院患者总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4.67%CjoBCC在4070岁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较40岁以下发病率翻倍。4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亚洲、欧洲、北美等国家平均每年增加4%8%新发病例国。总体来说BCC预后良好,Mohs手术治愈率可达97%以上回o当然仍有少量难治性BCC,包括局
11、部晚期BCC(IaBCC)和转移性BCC(InBCC)叫美国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报告显示,IaBCC不常见,占所有BCC病例的0.8%,每10万人中有1.83例但。有组织学证据证实的mBCC极为罕见,估计发生率为0.0028%0.55%购回。对100例已发表的mBCC病例进行系统回顾报告,50%有局部转移,50%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患者比局部转移患者更年轻(平均年龄:58.0比66.3岁),远处转移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局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24比87个月),IaBeC和mBCC的发生率在65岁以上的患者和男性中较高。三、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BCC确切的细胞来源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起源于表皮的基底层
12、细胞。近期有研究提示一些BCC可能起源于毛囊干细胞区域的细胞丝iloBCC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迄今研究一致认为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BC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由Hh基因编码的Hh蛋白沉默时,负调控蛋白Patched(PTCH)结合并抑制SmoOthened蛋白(SMO),导致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GLI)与负调控蛋白融合同源体抑制物(SUFU)结合形成转录抑制因子GliR,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M1):当Hh蛋白异常活化,或PTeH基因失活突变,或SMO基因激活突变,再或Hh通路中其他关键分子发生变化时.,纤毛中SMO可聚集并诱导GLl分离形成转录激活因子GLI-A,最
13、终促进靶基因的表达,导致BCC等肿瘤的发生(图B)叫图IHh信号通路示意图注:PTCH为PatChed蛋白;SMo为SmoOthened蛋白;SUFU为触合同源体抑制物;GLl为胶质痛相关癌基因同源物;GLl为抑制性GLI(转录抑制因子);Hh为Hedgehog蛋白;HHl为Hedgehog通路抑制剂;GLI4为活化的GLI(转录激活因子)在约90%的散发性BCC中发现了9q22.3染色体上PTCH亚型中PTCHl的失活突变,约10%的BCC中发现了SMO的激活突变(。其他基因的突变也可能参与BeC的形成。目前研究地确定的有TP53突变,此外还存在多种其他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如MYCN.PPP
14、6C、PTPNl4、STKI9和LATSI。痣样BCC综合征(NBCCS;GorIi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多发BCC,常由于PTCHI的胚系突变,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因为PTCH亚型PTCH2SMO和SUFU突变而导致发生L其他遗传性疾病也可造成患者易患BCC,最为熟知的是着色性干皮病,是由于DNA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而导致。这类患者通常在儿童时期就患有多种肿瘤,包括BCC,以及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SCOoBazex-Dupre-Christol综合征中也观察到BCC,这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具有癌症易感性。BCC最常见的环境风险因素为紫外线暴露,同时长期职业暴露于低到中
15、等水平的电离辐射同样会增加BeC的风险;慢性碑暴露同样可诱导BeC形成;对于长期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也会增加患BCC的风险,肾移植受者的总体BCC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716倍;此外,皮肤癌个人和(或)家族史的人群对紫外线暴露(高度)敏感,预防这些因素可能会减轻BCC的发病风险。四、诊断(一)皮肤镜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是一种无创的、用于诊断皮肤病变的技术,是最常见的非侵入性BCC诊断手段(表1)oReiter等囤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皮肤镜检查对BCC诊断的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2%和95.0%,且皮肤镜对色素沉着型B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非色素型BCC;如果由专家进行皮肤镜检查,且诊断是基于皮
16、肤镜检查而非皮帙镜照片时,灵敏度还会增加。对于头/颈或躯干等典型位置上的瘤体较小的结节型亚型、位于躯干和四肢的浅表亚型以及GOrIin综合征中的多发性BCC,直接通过皮肤镜检杳进行诊断而非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可以接受的,但面部可疑病变或肿瘤呈侵袭性特征的情况下,建议进行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除临床诊断外,皮肤镜检查也是BCC非侵入性评估的有用工具o亚型皮肤镜表现病理表现结节型典型的树枝状血管、大的蓝灰色卵圆巢、灰篮色小球、溃疡真皮层中多个大小不的基底样细胞舆.外周呈栅栏状,可以含有黏液样基质,可见收缩间隙浅表型亮白色或红色无结构区、叶状结构、细短毛细血管扩张及浅表糜烂多灶性非典型基底样细胞团块
17、与基层上皮相连,同限于真皮乳头层:收缩间隙通常含间充质黏液样物质色素型经典诊断模式中包含1个阴性标准和6个阳性特征,前者不含色素网,后者包括大的蓝灰色卵圈黑、灰蓝色小球、叶状结构、轮辐状结构、溃疡、树枝状血管浅表型和结节型均可表现为色素型.体现在肿癖细胞团块中有大量色素颗粒,周围基质中可能存在分散的噬黑色素细胞硬斑病样亮白色背景,其上可见树枝状血管、蓝灰色卵网舆、灰蓝色小球、聚集性小点,部分可见溃疡包围在含有成纤维细胞的密集胶原间质中的基底样细胞条索,界限不清,广泛侵犯网状真皮并可侵犯到皮下组织,收缩间隙较结节型和浅表型少见,此类里可能与其他侵袭性生长亚型居底SCC既可表现出BCC的镜下特点
18、如树枝状血管、溃疡、血痂、蓝灰污斑等,也可表现出SCC的镜F特点如角化性斑块、浅表鳞屑、白色无结构区以及多种血管形态(直线形血管、螺旋状血管、环状血管等兼具BCC和SCC组织学特点,具有侵袭性和破坏性,易复发和转移。组织学特征更类似于BCC.细胞形态显示大面积苍白的鳞状细胞,但缺乏角化表1不同亚型BCC皮肤镜表现与其对应病理表现注:BeC为基底细胞癌;SCC为鳞状细胞癌()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诊断皮肤肿瘤的金标准,其诊断的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100婚组。活检与病理检查不仅能诊断BCC,还能够依据病理学表现将BCC进行分类(表1),对确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目前常用组织活检技术有环钻活
19、检术,有时也可使用刮除活检术,前者在保护肿瘤范围、明确肿瘤生长模式方面具有更多优势阻剑。(三)反射共聚焦显微镜(RCM)即皮肤CT,能够提供皮肤组织的三维影像及亚细胞结构图像,具有无创、实时及动态等特点,可显著提高皮肤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有助于识别早期皮肤肿瘤。该技术也可用于BCC的早期筛查及术后随访oNori等回顾性研究显示,存在2项及以上RCM标准(RCM标准:存在细长的单一形态基底样细胞核、细胞核沿相同的方向轴极化、明显的炎性浸润、脉管系统增加、覆盖的表皮表现出多形性,符合光化损伤表现)诊断BCC的灵敏度为100%,存在4项及以上RCM标准诊断BCC的特异度为95.7%,灵敏度为82.9%
20、PeHaCani等回顾性研究表明,RCM表现为基底细胞条索/岛的特异性关键特征时,诊断的灵敏度为92%oCouzan等M在实施BCC药物治疗的随访观察过程中发现,RCM对残余BCC诊断的灵敏度高于皮肤镜和临床检查。(四)高频超声根据病灶内高回声斑点的分布,可以区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BCC的生长模式和累及皮肤层次。基于这些特征,可以建立一个区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的预测模型,在试点研究和队列研究中准确率分别为84.0%和76.7%o高频超声不仅可以提供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浸润深度、血流等各种信息,评估复发风险,提示病理分型,指导手术切除范围,还可用于术后的随访监测约。(五)光动力荧光技术光动
21、力荧光标记诊断(PFD)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光敏剂在病变组织中选择性富集,然后经过特定光源照射后观察病变皮损进行诊断。它可评估肿瘤浸润的范围,并区分BCC的类型闻O(六)其他部分BeC患者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CT或MRl扫描),并在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会议上讨论侬到,例如IaBCC以及临床怀疑神经周围生长或转移的病变如眼周BCC、神经周围生长、mBCC、Gorlin综合征,或怀疑肿瘤附着或延伸至深部筋膜和(或)疑似累及肌肉、血管、骨骼等。其他无创性检查方法还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eT)和红外光谱扫描等,但临床应用相对较少。OeT成像技术可对皮肤进行无创、实时的诊断评
22、估,具有无创性、成像过程简单、实时、准确性高、快速等优点;FerrantediRUffanO等侬荟萃分析显示,在具有临床挑战性的病变中,与肉眼检查+皮肤镜检查相比,OCT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Adan等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发现,OCT可区分浅表型BCC与非浅表型BCC和非BCC病变,BCC的检出率为97.8%,在44%的患者中不需要活检就可以进行亚型分型,浅表型BCC诊断的预测值为84.3%,而非浅表型BCC为98.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TR)利用了皮肤肿瘤对不同波长光有不同的吸收带,是一种快速且易于使用的诊断方法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可评估头颈部皮肤肿瘤
23、非预期淋巴结及其引流途径,并通过准确显示前哨淋巴结与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帮助其定位,进而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准确分期,并避免可能导致外观和功能畸形的过度手术e-1o各种影像学技术有着各自独特的优点:皮肤镜可以提供皮损的整体信息;RCM可以提供近似病理改变的图像信息,如细胞结构、血管结构;皮肤超声可以提供皮损的深度、边界等。总之,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手术过程有的放矢。推荐意见1:组织活检是BCC诊断的金标准,还可对BeC进行分类和指导治疗方案,因此强烈建议治疗前需要做组织活检(3B)o皮肤镜是应用最广泛的非侵入性BeC诊断手段(IA)o其他技术如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高频超声、
24、光动力荧光技术、OCT、红外光谱、磁共振成像和SPECT/CT等影像学技术可为BCC的诊断提供多元化的依据(IA)五、治疗相关评估与处理(一)术前确定切缘1 .皮肤镜:可在健康皮肤边缘识别出相关特征,从而检测到亚临床肿瘤边缘,辅助精确手术切缘,也是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叵侬。2 .OCT:在体内肿瘤边缘的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效果,可检测深度1.5mm的肿瘤,分辨率达3um3。3 .光动力荧光技术:对辅助界定BCC肿瘤边缘有一定帮助,可在非侵入性、无创的条件下,快速判断边缘。其在肿瘤组织的检测深度为L82lmm,足以指示浅表型和结节型BCC也包。但由于研究较少,尚缺乏统一标准,还需进一步临床探索。4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皮肤 基底 细胞 诊疗 指南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