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docx
《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为指导全国各地快速、有效处置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严防疫情扩散蔓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此工作指引。一病例和事件报告(一)病例报告。根据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至“其他传染病一基孔肯雅热”分类;后续根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二)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填写。1 .现住址。报告卡中“现住址”按照患者发病时的住址,而不是患者户籍所在地址填写。如果发病当天在境外
2、按发病期间在境内的主要住址登记。病例地区分布应统一按“现住址”统计。2 .发病日期。指本次就诊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各报告单位按此规则准确填写发病日期。3 .报告卡备注栏填写要求。报告卡备注须填写病例感染来源分类:(1)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未离开过本地级市属地,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为本地感染的病例。示例:本地病例。(2)本省外市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省内其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市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地市感染可能的病例。示例:本省外市输入病例(XX市一县区);(3)省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外省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在本省感染可能的病例。示例:省外输入病例(省一地
3、市一县区);(4)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示例:境外XX(国家或地区)输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新发疫情、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新发疫情指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指在同一家庭、学校、建筑工地、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12天内报告3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局部暴发疫情指同一街道/乡镇,12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发现本地疫情后,疫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中心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初次报告时事件级别可选择“未分级”,进程报告应根据疫情
4、进展及时评估并调整分级。二患者防蚊管理对于病毒血症期(一般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应住院防蚊管理和治疗。收治医疗机构要落实防蚊灭蚊措施,设置独立或相对独立的防蚊收治病区,在病房、值班室等房间应安装纱门、纱窗,病床应安装蚊帐,根据需要提供蚊香、电蚊拍和驱避剂等;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采取防蚊措施。收治医疗机构对院内定期开展孳生地清理和灭蚊,与周边社区建立联防机制,建立防控带,定期清理院区外围50100米范围内孳生地。医疗机构蚊虫控制措施见附件1。对无法住院的感染者开展居家防蚊管理,做好自我健康监测,管理期间原则上不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个人防蚊措施。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感染者家人或同住人员要同步做好防
5、蚊措施。居家防蚊健康管理工作要求见附件2。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且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者,可以解除防蚊管理。对核酸检测阳性但无明显症状的感染者,参照现症患者管理要求执行。三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在接报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立即对个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案基本信息、发病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测、发病前后活动情况等。发生输入病例、散发本地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后,要重点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以来的活动轨迹,追溯旅居史、蚊虫叮咬史和其他可能的暴露史,梳理长时间停留并有传播风险的场所(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点以及城中村、建筑工地、公园、学校、市场、医院、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评估暴
6、露感染来源、本地扩散的风险和范围。应尽快完成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等重点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平台”或系统对接,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附件3),填报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须及时订正。发生规模较大的暴发疫情后,可简化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的活动史内容,重点调查个案发病前1天以来的活动轨迹,如涉及其他地市和省外,及时通报相关地区。四实验室检测所有疑似病例均需采样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基孔肯雅热病例、排查对象、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虫的样本采集、保存和检测方法详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五病例应急监测(一)医疗机构应急监
7、测。各省各地市和区县疾控中心均应储备足够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也应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发生疫情后,涉疫区县的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应组织辖区所有的医疗机构立即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直至疫情结束。各医疗机构应按照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对疑似病例及时开展基孔肯雅热相关检测排查。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将相关样本送至属地疾控中心或上级医疗机构检测,或引导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就诊。(二)涉疫村(社区)主动监测。涉疫村(社区)所在辖区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在涉疫村(社区)内设置主动监测点,对村(社区)内出现发热、皮疹或关节疼痛的人员登记并采集血样本,送属
8、地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对于新发病例、感染地点不明的病例,且存在隐匿传播风险的,可在病家周边一定范围内对人群开展核酸筛查。(三)共同暴露者监测和管理。发生疫情的地区,与病例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及其他经研判存在共同暴露风险较高者,纳入共同暴露者进行管理。按脱离共同暴露时间起进行12天健康监测和管理。村委(居委)会对已甄别的共同暴露者进行登记造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集血样尽快送属地疾控中心或卫健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为阴性,对其进行健康告知,指导其开展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症状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和再次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工作要求
9、详见附件5。六防控区划分及处置原则本地疫情发生后,涉疫区县政府要立即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统筹落实防控措施,保证必要的资源支持。疫情处置过程中,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一类高风险地区应常规做好疫情应对准备工作,建立常态化蚊媒传染病的应对机制,做好预案和相关工作方案、储备灭蚊和蚊媒密度监测的技术力量,以村(社区)为单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编制辖区内住户租户等底册、重点孳生环境的清单列表等,在疫情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村(社区)蚊媒传染病应对准备的建议详见附件6。(一)防控区划分。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后,以病例住所、工作地点、传染期长时间活动的地
10、点为中心划分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的范围。根据疫情发展的情况,经评估后可适时调整核心区范围。属地疾控中心应指导街镇或村委(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据涉疫地点周边街道、马路、绿植和小区等环境分布及工作情况,细化核心区和警戒区边界。对于老旧城区、城中村等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媒介伊蚊孳生环境复杂的区域,经现场风险评估与研判,可将自然村或居委范围划为核心区开展疫情处置工作。(二)防控要求。L核心区。以病例住所、工作地点、传染期长时间活动的场所为中心,参考媒介伊蚊活动范围,以不小于100米半径范围划定为核心区;同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发生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时,要将相邻病例的核心区融合成一个核心区;范围
11、较大的核心区,可以村(社区)的管理网格为单位开展防控。在接报基孔肯雅热病例后24小时内,属地街道办(镇政府)组织开展入户调查、孳生地清理、成蚊杀灭、社区动员与宣传等工作;属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组织开展病例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密度监测等工作。核心区应在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和成蚊杀灭工作,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帐诱指数小于0.9只/顶小时,以下相同),在5天内将幼虫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布雷图指数低于5,以下相同)。各地根据涉疫地点实际情况选择监测指标,科学评估。2.警戒区。核心区向外扩展200米半径范围为警戒区;城市地区可将核心区周围200米区域和涉及的小区、单位整体划定为
12、警戒区;农村地区可以将核心区周围的自然村划定为警戒区。在接报基孔肯雅热病例后48小时内,属地街道办(镇政府)组织开展孳生地清理、成蚊杀灭、社区动员与宣传等工作;属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组织开展病例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密度监测等工作。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媒介伊蚊幼虫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可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开展成蚊控制。3.监控区。根据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流行季节等因素,在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一般将警戒区涉及的社区划定为监控区,传播风险较大时可将核心区所在的街道或乡镇划定为监控区。属地街道办(镇政府)、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组织开展病例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密度监测和社区动员与宣传等工作。根据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
13、需求开展成蚊杀灭和环境孳生地清理工作。七、入户调查处置(一)属地街道办(镇政府)在接报基孔肯雅热病例后24小时内组织开展核心区内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应完成1次核心区住户全覆盖的入户工作。由社区村委工作人员、网格员或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等组成入户队伍,必要时可在公安、城管等部门配合下开展入户调查处置工作,包括病例搜索、孳生地调查与清理、宣传教育等。入户队伍可分若干入户小组,每个小组至少2人,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置入户队伍。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和疾控中心要做好入户调查处置的现场技术指导与工作情况评估。工作要求详见附件7。(二)入户调查工作应做好台账登记管理,尽快摸清核心区的楼
14、栋和户数,确定应入户数。根据入户后积水情况、孳生风险等情况将住户分为三类并做好相应的标记,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入户有效性,避免重复入户。L高风险户。存在无法清除孳生地的住户,要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24小时内再次入户。2 .中风险户。存在较多积水或阳性积水的住户(有院落、天台、平台、种植等),全面清理后35天内要再次入户评估和清理。3 .低风险户。无积水或无风险的住户,无需重复入户。如未能入户、不配合入户工作的,应联系村委(居委)会或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入户工作。八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成蚊和幼蚊控制兼顾,精准高效规范开展蚊媒防控,坚决迅速杀灭成蚊,持续彻底清积水灭幼虫,推动蚊媒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并持
15、续保持,有效控制疫情。(一)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发生疫情后,属地疾控中心应立即启动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包括媒介伊蚊幼虫密度监测和成蚊密度监测,对涉疫地点传播风险和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在开展蚊媒密度调查的同时,应对核心区和警戒区中的孳生环境特点和传播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行为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孳生地类型等,分析与流行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监测方法见附件8。(二)成蚊杀灭。疫情发生的镇街应立即组织足够的人员、药械和技术力量,建立灭蚊工作队伍,包括培训、质控、监督和灭蚊4个相对独立的队伍;在接报基孔肯雅热病例后24小时
16、48小时内分别组织开展核心区、警戒区媒介伊蚊成蚊应急杀灭工作。核心区应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并持续维持到疫情结束;警戒区可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开展成蚊控制。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组织做好成蚊杀灭效果现场评估和抗药性监测工作,结果及时通报属地街道办(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媒介伊蚊控制策略和灭蚊药物。各级疾控中心加强对涉疫地点成蚊杀灭工作现场技术指导与培训I。相关技术要求见附件9。(三)孳生地清理。疫情发生的镇街在接报疫情后24小时、48小时内分别组织开展核心区、警戒区环境孳生地清理工作。核心区应在3天内至少完成1次孳生地全面清理工作,在5天内将核心区媒介伊蚊幼虫密度
17、控制在安全水平,并持续维持到疫情结束;警戒区应在7天内至少完成1次孳生地清理,将幼虫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在疫情传播扩散时,可采取攻坚行动,在最短时间内将媒介伊蚊幼虫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发生疫情的街镇或区县,要在全域范围内全面开展持续的爱国卫生运动,整体降低蚊媒密度。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组织做好环境孳生地风险快速评估工作,结果及时通报属地街道办(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整改。相关技术要求见附件10。九攻坚和“拔钉子”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扩散时,应提级管理,组织开展攻坚行动。对已经发生暴发和广泛流行的区域,所在地市和区县政府要组织协调足够人力、物力和技术能力,对整个涉疫区域范围开展全面的室内外
18、孳生地清理,同步开展跨区域联动和室内外联动的媒介控制,快速彻底降低区域蚊媒密度。攻坚措施详见附件11。对疫情持续高发、蚊媒密度控制难度大的村(社区),要开展“拔钉子”行动,集中力量对病例集中区域开展“地毯式”孳生地清理和系统媒介控制,快速降低蚊媒密度,快速控制疫情。“拔钉子”工作要求详见附件12,蚊媒防控督导现场评估表见附件13。十防外溢流行病学调查时,如发现病例或共同暴露者已前往外市或外省,或病例在传染期内有外市、外省的活动史,均要第一时间向外市、外省的属地疾控中心进行通报,并提供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十一社区动员与宣传教育疫情发生后,村委(居委)会、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19、小区物业等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宣传动员,宣传无积水就无蚊虫,动员居民主动翻盆倒罐清积水,提高入户调查配合度和防蚊灭蚊参与度。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要适时发布权威信息,营造群防群控氛围。科普核心信息见附件14。防蚊灭蚊行动倡议见附件15o十二监督执法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求积极开展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检查以涉疫地点为重点检查区域,以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月子中心、养老和社会福利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为主要检查对象,督促落实防控责任。对于违反
20、相关规定的,要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十三疫情通报与发布发现疫情后,县级疾控中心应及时报告同级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当出现跨区域疫情传播时,属地疾控中心应及时通报关联地区的疾控中心,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各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应依法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科学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同时做好社会及行业内舆情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言论,适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十四疫情终止条件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基孔肯雅热续发本地病例,且核心区内蚊媒密度降至安全水平以下,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附件:L医疗机构蚊虫控制指引2 .基孔肯雅热感染者防蚊管理工作指引3 .基孔肯
21、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4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5 .基孔肯雅热病例共同暴露者管理工作指引6 .村(社区)蚊媒传染病应对准备建议清单7 .基孔肯雅热疫情入户调查和处置技术指引8 .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应急监测技术指引9 .基孔肯雅热疫情成蚊杀灭技术指引10 .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孳生地处置技术指引IL基孔肯雅热重点疫情区域攻坚方案12 .基孔肯雅热重点疫情村(社区)“拔钉子”方案13 .涉疫重点村(社区)蚊媒防控督导现场评估表14 .基孔肯雅热科普核心信息15 .防蚊灭蚊“1130”行动倡议附件1医疗机构蚊虫控制指引一孳生地排查与处理每日巡查清除废弃盆罐、饮料罐、食品盒等积水容器,重点清理
22、绿化带内隐蔽垃圾、大片落叶、废弃水马,防止积水。无法清除的容器必须倒扣存放。蚊虫活跃时期或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时期,建议撤除花盆托盘,水培植物改用土培方式或定期换水、清洗根部、刷洗容器壁,或采用投药、隔断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孳生。喷水池、莲花池等需养鱼防蚊。消防水池、蓄水池须加盖密闭,建立每月检查清洗制度。将废弃轮胎整齐存放于室内,防撞用轮胎需在底部钻孔固定,确保排水通畅。实行沟渠暗渠化改造,未改造的,在蚊媒活跃时期或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时期需每周巡查积水情况,发现杂物淤积立即清理。沉沙井安装防蚊闸,地下车库集水井做密封处理。对难以清除的积水,应投放持效性久、效果好的灭蚊幼药物进行防制。二
23、室内外综合防制传染病病房所有门窗、排气口必须安装20目防蚊纱网,必要时喷涂长效杀虫剂。如有蚊虫滋扰,在符合医院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使用家用杀虫剂灭蚊,充分通风后人员方可进入。大面积灭蚊应聘请专业公司,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处理开阔区域,热烟雾处理地下车库等密闭环境,滞留喷洒处理绿化带等成蚊栖息场所,降低成蚊密度,并对灭蚊药物、器械使用情况做好记录。三医院外围周边联防联控建立防控带,定期清理院区外围50100米范围内孳生地,与周边社区建立联防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定期组织全院灭蚊行动,重点清理卫生死角,消除隐蔽积水。附件2基孔肯雅热感染者防蚊管理工作指引为加强基孔肯雅热传染源管理,做好基孔肯雅热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孔肯雅热 本地 疫情 处置 工作 技术 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