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固定式光伏桩基局部冲刷监测技术发展现状.docx
《海上固定式光伏桩基局部冲刷监测技术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上固定式光伏桩基局部冲刷监测技术发展现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上固定式光伏桩基局部冲刷监测技术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海洋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河北、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等地已陆续出台了海上光伏的支持政策,内容涉及立体确权、发展规模及补贴方案等。海上光伏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新业态,必将在未来几年迎来产业发展的爆发期。海上光伏电场的智能监测是海上光伏电场运维环节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海上光伏电场安全运营和发电效率提质增效的基础和关键。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电场的基础是圆柱桩群,具有桩体密集、桩长较短、桩径较小、基础较浅等特征。在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中,这类桩基础更易受极端海洋动力环境影响,存在超限位移、倾
2、斜或共振破坏的风险,严重威胁电场的运营安全。因此,亟需开展海上光伏工程智慧安全监测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究。圆柱桩群基础是桩基码头、桩基桥梁、海洋导管架平台等工程中常用的基础形式。此类桩群一般与桩承台配套使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电场的圆柱桩群,桩体密集且相对独立(一般不建设桩基承台)。由于桩体之间没有固连,且桩体数量庞大,以往针对单桩、群桩承台的点状监测方案无法直接适用。目前,海上固定式光伏桩基局部冲刷仍面临两大技术瓶颈:一是缺乏低成本、分布式监测方案;二是针对光伏桩群冲刷监测的专项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海上光伏桩群在特定水动力条件下会产生独特的海床冲刷形态,相关冲刷机理本文不予以探讨。本文主要面向海
3、上固定式光伏桩群冲刷监测技术匮乏的现状,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现有桩基冲刷监测技术,探讨适合海上光伏桩群冲刷监测的高性价比方案,为固定式海上光伏工程的智慧安全监测技术和高效运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海上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桩基冲刷监测技术发展现状桩基冲刷监测是海洋工程、桥梁工程和水利工程运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早期,桩基冲刷通常通过定期视觉检查或地形测量来评估桩基冲刷。然而,桩基失稳往往是缓慢累积、突然发生的,这种状况难以准确测量并及时预警。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声学、光纤传感、磁学等原理的监测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先后部署到港口、桥梁、水库或大坝等水利工程的监测场景中。除了数据采集端的技术
4、进步,数据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发布等系列技术均逐渐成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冲刷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使桩基冲刷实时监测成为可能。1 .基于声学探测的冲刷监测技术利用声波探测技术可准确获取水下地形数据。声学技术的优势在于:声波信号在海水中衰减弱、穿透能力强,且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分辨率高,有助于精确测量桩基周边的水深变化;声学探测技术适应能力强,能够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稳定获取数据;若使用新型三维声呐系统,还可实现区域全覆盖和三维成像,有助于更好展示和理解冲刷形态和发展趋势。因此,基于声学探测方法的冲刷监测技术在桥梁基础和近海建筑物的监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常用的声学探测技术包括基于声呐(如单
5、波束、多波束、双轴声呐和侧扫声呐等)和基于超声波的冲刷监测技术。基于声呐的冲刷监测技术声呐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水下目标物探测技术。然而传统声呐只能实现点状探测,对桩基冲刷这种面域监测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但经改造后可应用到桩基冲刷监测场景中。桩基冲刷监测常用的声呐包括扫描声呐和多波束测深声呐,其工作频率通常为几十至几百千赫。为提高声呐技术的适用性,North设计的监测系统(K-Observer)采用了双轴声呐进行多头部署,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后处理,实现对海底面状点云数据的获取。这套系统能耗低,适合长期部署,并且具备全自动、全时监测和预警的能力。止匕外,王振双等提出了一套基于扫描声呐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将
6、扫描声呐安装在固定桩基上,同样具备全天候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发布的功能。张龙等将两台双轴扫描声呐固定安装,声呐探头以一定的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步进旋转,实现了在水平、垂直旋转指定角度区间实时三维点云图像采集功能。上述方案代表了基于传统声呐技术的改造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声呐的覆盖面积和采集效率,实现了对桩基周围冲淤趋势的长期实时监测。多波束测深系统是在单波束测深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同时发射和接收多个波束,从而对海底进行条带式测量,进而实现面状全覆盖测量,并且精度高,能提供详细的水下地形数据。多波束系统的使用,确实能提高桩基周边水深地形监测效率,但固定安装的多波束系统只能实现线状
7、的监测,无法满足桩基周围更大范围的监测需求。李最森等提出了多波束定点实时冲刷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一套伺服云台系统,能够带动多波束系统旋转,从而实现了多波束面状测量,大大提高了对底床的扫描监测范围。尽管上述技术对单一桩基场景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用于海上光伏桩群时,这些系统的部署成本会剧增。因此,多波束系统更多的是被应用于船舶搭载的周期性监测的场景中。基于超声波的冲刷监测技术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机械波,频率超过了人耳可听到的最高阈值(2OkHZ),并具备一些良好的特性:方向性好,可以定向发射;能量高,可长距离传播;能量损失小,在多数介质中穿透能力强。因此,在桩基冲刷监测方面
8、有很大潜力。在监测过程中,超声波收发换能器的频率范围较广,通常为零点几至几十兆赫,但超声波的频率越低就越容易绕开水中悬浮物,从而探测到冲刷坑壁,因此基于超声波原理的监测系统更适合选用低频率的收发换能器。常见的超声波冲刷监测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式监测,将超声波收发换能器安装在固定位置上来监测深度变化;另一种是移动式监测,将超声波收发换能器安装在移动装置上,该装置可以在监测区域内进行移动监测,从而测得区域内的深度变化。但是,这两种传统方法都存在缺点:传统的移动式监测方案只适用于水动力条件良好且流速低的区域和时段,在强水动力阶段传感器容易受到破坏,而桩基失稳往往就发生在强水动力的时段;固定式监测方
9、案监测范围有限,只能进行点状测量。图1基于超声原理的桥梁基础冲刷监测系统示意图针对上述问题,吴彪设计了一套基于超声波的冲刷监测方案,将收发换能器安装在一个垂直插入底床的套筒中,这与传统方案不同(图1)。换能器改为水平放置,因此深度数据不再基于计算发射波与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获得。水平放置的换能器接收回波时,若套筒之外是水体,则换能器会收到两个回波信号;若套筒之外是土体,则只会收到一个回波信号。通过换能器自上而下地移动,并测量首次获得1个回波信号的位置,即可获得底床所处深度的数据。该方法虽然保护了换能器免受损坏,实现了在强水动力环境下的监测能力,但并不能实现线状和面状的测量。2 .基于光栅光纤传
10、感器的冲刷监测技术布拉格光栅具有反射特定波长光的特性,而光栅光纤传感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的传感技术。该传感器具有精度高、耐久性好、耐腐蚀性强、质量轻、体积小和功耗低等优点。经过封装后,可以在恶劣环境中进行分布式精确测量,已经在构筑物变形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光栅光纤传感器可以反射特定波长的光,而反射光的中心波长与应变和温度有关,因此通过观测反射光中心波长的变化可反推结构物的形变情况。熊文等利用此项技术在实验室内开展了桩基冲刷监测实验(图2)。在该实验中,光栅光纤传感器以IOCnl间隔串联安装到一个钢板上,钢板则嵌入底床中,随着冲刷的发展,传感器会露出土体并监测到中心波长的变化。Kong等设
11、计了与熊文等相似的冲刷监测系统,并在桥梁桩基进行了现场监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光栅光纤传感器监测的冲刷深度与实际冲刷深度一致,从而验证了光栅光纤传感器在桩基冲刷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d)监测原理示意图图2基于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桥墩基础冲刷监测系统图由于中心波长的变动受温度影响,因此需对监测结果进行温度补偿。何俊提出了基于拉曼光时域分析技术(ROTDR)的温度补偿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实现长距离、高精度的应变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潘洪亮等设计了一种带有温度补偿功能的光栅光纤冲刷传感器,并进行了桩基冲刷监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栅光纤传感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以提升冲刷监测的
12、效能。孙东坡等针对水下地形冲刷过程的特点,引入了医学领域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波长635nm的红色线状激光作为辅助光源,结合MATLAB图像识别处理技术,实现了水下地形的非接触性测量和实时同步监测。并通过实际应用和误差分析,验证了该监测系统的有效性。Chang等设计了微相机追踪系统,该系统结合亮度强度分割(BlS)和粒子运动检测(PMD)两种算法,实现了对冲刷深度的实时监测。其中BlS方法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冲刷线,而PMD方法则利用泥沙颗粒的运动来检测冲刷线。上述两种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冲刷监测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光栅光纤传感技术在桩基冲刷方面具备多种优势,既能传感又能传输数据,便
13、于组网和实时监测,这对于大范围的冲刷监测非常有利。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传感器本身较为脆弱,安装时大多需置入底床中,这对封装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技术实现的是点状监测,即使组网也只能监测多个离散点的状态。3基于电阻率的冲刷监测技术电阻率法基于电阻率测量原理,根据不同介质环境下的电场分布差异判定水-土分界面位置。海水与海底沙土导电性差异显著,这就使得电场分布在水-土界面处产生突变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位差来确定水-土界面的位置,从而实现对桩基础冲刷的实时监测。常用的方案是将嵌有等间距电极的贯入式环形探杆贯入土体,对探杆内的电极阵列依次供电、测量,从而得到电位差随深度变化的对应关系。而
14、电位差在跨介质界面会发生突变,由此可以测得水-土界面的位置,根据界面位置的变化来评估桩基础周围冲刷状况。王飞依据此原理设计了一款电极间距为O.02m的探杆,并在实验室进行了竖直贯入、倾斜贯入、异物包裹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竖直贯入的监测结果更为准确。郭秀军等设计了一款长1m、电极环间距为0.Im的探杆(图3),并在胶州湾大桥架设区进行了现场试验。在试验中,探杆被垂直贯入海床约02m,并连续监测了10d,结果显示监测效果良好。测量导线插口盘电极环mi水土分界线锥形头图3杆式电阻率测量系统示意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电阻率法及其衍生技术在桩基冲刷监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该技术会受水中悬
15、浮泥沙和地球磁场的影响,在高含沙量的水体和部分地磁环境复杂的区域不能适用。4 .磁学冲刷监测技术基于磁学原理的冲刷监测方法是通过一些磁性物体,结合磁力梯度仪或磁感应场测量设备,实时监测并反演磁场数据,以确定桩基水-土界面的监测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监测技术,它适用性强、维护简单,不易受水流和淤泥等影响,可以粗放布置,在恶劣气候和极端条件下也能进行有效监测,且具有长期实时监测的特点。基于磁学原理的冲刷监测系统,一般将磁性物体抛掷在桩基础前侧,当发生冲刷时,磁性物体会随着冲刷活动而移动,磁力梯度仪根据磁性物体的位移场变化进而就能得到桩基础冲刷深度的变化,实现冲刷监测的目的,但前提是需要将地球磁场的
16、影响剥离。江胜华等提出了一套基于磁学原理的冲刷监测方案(图4),该方案消除地区磁场的机理如下:在系统布置后的初始状态下,磁力梯度仪所在位置的磁场梯度张量视为由磁性标签石块产生,与地球磁场无关;当磁性标签石块移动后,将该石块简化为一个磁偶极子模型。这个系统通过一个万向支架将磁偶极子模型5个运动自由度降低至3个,以解决基于优化搜索的磁场梯度反演中的非线性和不适定性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冲刷误差为02m,最大相对误差为5%,满足桩基冲刷监测的要求。Tang等设计了一种内置磁铁的混凝土球,该装置可以确保内部磁铁方向始终向下,从而将磁偶极子模型5个运动自由度降低至3个。现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定位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上 固定 式光伏 桩基 局部 冲刷 监测 技术发展 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