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现状.docx
《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现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现状近几十年,随着脊柱外科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脊柱微创手术的普及程度大为提高。脊柱微创技术旨在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同时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效果。脊柱微创手术提倡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与手术入路相关的组织损伤,尽可能保留手术范围内正常的解剖结构,同时术后可快速康复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从腰椎椎间盘显微切除技术开始,各种革命性的微创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步代替开放术式。内窥镜、导航和机器人等现代手术辅助设备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脊柱微创手术的适应证范围,使其适用于许多复杂的脊柱病变。例如,使用显微镜或内窥镜不仅能更安全地进行常规的神经减压/融合操作,也可显著提高脊柱转移性
2、病变、复杂脊柱感染和复杂脊柱创伤相关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1、手术术式到目前为止,脊柱微创手术包括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ALIF),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和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以及近几年初步发展的内窥镜下融合技术。纵观各种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过程,正是科学发展带动手术理念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自1982年Magerl首次报道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以来,脊柱微创技术正式进入发展阶段。2002年,Foley等首次提出MIS-TLIFo同年,Khoo等使用类似的工作通道首次
3、报道了MISPLIFo这2种术式为脊柱后路微创手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后方入路要到达脊柱区域,不可避免地要剥离肌肉、凿除部分骨结构,且术野暴露的程度会影响出血量、感染率和术后恢复时间。ALIF具有不进入椎管、避免硬膜外瘢痕形成、完全保留脊柱后部肌-骨组织结构及降低神经损伤风险等潜在优势。1997年,Mayer报告了一种改良的侧方入路ALIF,在L2/L3/L4/L5节段使用腹膜后/腰大肌前方入路,在L5/S1节段使用腹膜内入路。2001年,Pimenta首次报道了一种通过侧方腹膜后间隙并分开腰大肌进行脊柱融合的方法,该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OZgUr等于2006年命名为XLIF。Knight
4、等于2009年首次报道了与XLlF类似的、经腰大肌入路的直接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DLIF)o2012年,Silvestre等总结并改进了Mayer的技术,并将之命名为OLIF。与XLIF和DLIF相比,OLIF利用腰大肌前方的解剖空间,不干扰肌肉及其下方的神经,既能有效避免ALIF造成血管损伤的风险,又可避免XLIF/DLIF损伤腰大肌引起的腰丛神经损伤,降低术后酸关节屈曲无力和大腿麻木的发生率。另一方面,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及技术的逐渐成熟,患者对微创手术的需求增加。1988年,KanIbin等首先尝试并介绍了内窥镜脊柱手术。发展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是单切口或双切口内窥镜下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脊柱 手术 技术发展 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