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doc
《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二年九月目 录一、工作回顾1二、面临形势3(一)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塌陷区范围不断扩大3(二)村庄搬迁任务艰巨4(三)综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5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规划目标7四、主要任务8(一)村庄搬迁建设8(二)综合治理11五、环境影响分析17六、保障措施18(一)组织保障18(二)经济保障19(三)政策保障19(四)技术保障20(五)制度保障20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煤炭是我国的主导能源,安徽省皖北地区是我
2、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华东地区电力的主要供应地,同时也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确定的全国13个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然而,煤炭资源多年大规模开采,产生大面积地面塌陷,造成房屋倒塌、农田损毁、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影响了煤炭资源正常开采,制约了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强省和“美好乡村”,推进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皖北各市市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一、工作回顾2008以前皖北采煤塌陷区受“重建设、轻治理”、“先生产、后生活”、“边采边搬或先采后搬”
3、的影响,受损村庄仅进行了零星搬迁,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工作严重滞后、社会矛盾突出、群众上访不断。截止到2008年底,因采煤影响应搬未搬自然村400余个,人口20多万,涉及皖北六市的24个县(市、区)、52个乡镇、149个行政村。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皖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力度,成立了以分管省长为组长的安徽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实施了一批以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皖北六市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并将塌陷区综合治理列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各级政府、矿山企业和塌陷区群众的积极努力下,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居
4、住环境大为改善,部分地方已成为皖北地区的新亮点。三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1)实施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09-2010年,省政府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省市两级财政和采煤企业共投入资金50.7亿元,搬迁村庄414个,新建安置点108个,惠及24.3万人。应急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塌陷区多年应搬未搬的损毁村庄的历史欠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配合,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2)推进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初步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综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整合塌陷区内土地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央、省、
5、市三级财政共投入治理资金16亿元,共实施了国家和省级各类综合治理项目40个,创造了塌陷区挖深垫浅,深塌陷区水产养殖、浅塌陷区覆土造地等治理模式,将塌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改变了采煤塌陷区脏、乱、差的局面,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创收的双赢局面。(3)拓展塌陷区工作思路,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各负其责”的塌陷区治理体制,建立了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通报、监督和检查机制;拓展村庄搬迁思路,将村庄搬迁模式由“先采后搬”改为“先搬后采”,维护了群众利益,有效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省级财政“以奖
6、代补”、省属采煤企业缴纳的历史矿业权价款省内留成部分、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地方政府配套、矿山企业自筹等渠道,共筹集资金90余亿元。保障村庄搬迁用地。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用地实行先行使用、据实报批和增减挂钩等政策,统筹解决了1.9万亩安置新村用地问题。二、面临形势(一)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塌陷区范围不断扩大皖北地区2011年拥有已建和在建煤矿122处,年产量约1.6亿吨,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安全高效高产矿井17对,改扩建一批大中型矿井,新增煤炭开采规模400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皖北地区煤炭开采总规模将达到1.8亿吨/年。2011年采煤
7、塌陷区总面积为45269.54公顷,其中:塌陷深度小于1.5m的面积为26246.94公顷、塌陷深度1.53.0m之间的面积为8952.92公顷,大于3.0m的面积为10069.68公顷。随着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塌陷区面积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16年末,皖北六市塌陷面积为77012.40公顷,其中:小于1.5m的面积为40994.27公顷、1.53.0m之间的面积为17445.64公顷、大于3.0m的面积为18571.49公顷。到2020年末,皖北六市塌陷面积为101208.52公顷,其中:小于1.5m的面积为49832.81公顷、1.53.0m之间的面积为23860.21公顷、大于3.0m的面
8、积为27515.50公顷。由于皖北地区地处淮北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密度大(约700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4%,人均耕地1.2亩,该区每开采百万吨煤炭塌陷土地4-5亩,每开采1米深度煤炭地面塌陷0.6-0.7米,地下潜水位高,采煤塌陷危害大,主要表现为:塌陷区房屋开裂、倒塌;耕地破坏;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失地失业,群众生活困难,社会矛盾突显。(二)村庄搬迁任务艰巨采煤塌陷对建筑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多数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大范围进水的情况,必须实施村庄搬迁。2011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已涉及58个乡镇、253个行政村、545个自然村,29.8
9、6万人,总面积为4751.25公顷,安置点需用地2371.91公顷。至2016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将涉及65个乡镇、345个行政村、949个自然村,53.04万人,总面积为8556.16公顷,安置点需用地4317.29公顷。至2020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涉及74个乡镇、421个行政村、1045个自然村,59.27万人,总面积为9613.50公顷,安置点需用地4900.76公顷。通过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和2011年的村庄搬迁,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应搬未搬”采煤塌陷村庄,目前已逐步走向“先搬后采”的新局面。然而每年新增近5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对于资金、用地和管理的需求都将是新
10、的挑战。(三)综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至2020年,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影响村庄将达到1045个、塌陷面积将增至101208.52公顷,通过对塌陷区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复垦,预计可恢复耕地57786.21公顷,复垦耕地率达57.1%。余下区域将复垦为林地、建设用地、精养鱼塘和水域等。同时,还需对采煤塌陷破坏道路和水系进行治理修复。由于留有保护煤柱,高速公路和主要铁路线不受影响。需要治理的道路主要有206国道、225省道、308省道、310省道和部分矿区铁路专用线等;需要修复的水系主要有淮河、西淝河、永幸河、幸福沟、泥河等。对采煤产生和衍生的固体废弃物矸石山和粉煤灰等进行治理,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发展
11、循环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是实施“生态强省”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举措。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美好乡村”为契机,严格实行“先搬后采”政策,基础设施齐备、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安置点。切实保障采煤塌陷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以“生态强省”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塌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因地制宜,恢复塌陷区土地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开采,塌陷区群众安居乐业,创建“地、矿、农”和谐共赢的新局面。(二)
12、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先搬后采坚持以人为本,为塌陷区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特别是资源压占与安置点选址发生矛盾时,要以群众利益为先,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制度。(2)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县级人民政府加强对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先使用后复垦”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落实,采煤企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支持,配合项目实施。(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塌陷程度和区位条件,以耕地恢复为主,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副则副、宜建则建,对田、水、路、林、村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在搬迁村庄选址时应科学规划、预测,避免二次搬迁。
13、4)整合资金、试点先行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单位投资集资,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采煤塌陷区治理资金,探索农业建设、水产养殖、旅游发展等综合新模式。目前的待复垦土地,应制定优惠政策,按照统一规划,将土地复垦行为纳入市场机制,切实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以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趋于合理。(三)规划目标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基期年为2011年,近期2012-2016年,远期2017-2020年。约束性指标:1)全面完成应急搬迁工程。彻底解决历史塌陷应搬未搬的414个自然村,新建108个安置点,安置人口24.3万。2)严格
14、实行先搬后采政策。2012年-2016年搬迁村庄404个、人口23.18万、新建安置点92个、2017-2020年搬迁村庄96个、人口6.23万、新建安置点32个。3)采煤塌陷区治理率近期达到30%,其中稳沉区域的治理率达到80%;治理率远期达到50%,其中稳沉区域的治理率达到100%。4)塌陷村庄拆迁率近期达到80%,土地复垦率50%,塌陷村庄拆迁率远期达到90%,土地复垦率60%,实现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用地占补平衡。预期性指标:1)建立比较完善的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法制、体制、机制;2)探索塌陷区综合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3)失地农民近期生活水平不降低,社保、就业得以解决,远期生
15、活水平达到小康,塌陷区社会经济繁荣;4)塌陷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土地、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5)塌陷区交通、水利、通讯、供电、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完善。四、主要任务(一)村庄搬迁建设按照搬迁目标,近期新建安置点92个,安置人口23.18万,远期新建安置点124个,安置人口29.41万。(1)布局与选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企开采计划,优先考虑交通、环保、水利、电力、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城(镇)和中心村,按照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搬迁安置点选址不能压覆矿产
16、资源,避免二次搬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壮大小城镇、发展中心村、着力建设镇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的具有塌陷区特色的村镇布局空间结构。(2)搬迁方案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治理管理机构会同采煤企业制定年度搬迁计划,经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编制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新村用地标准: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人均综合用地标准原则上控制在100m2以内,优先考虑新村统一建设,并考虑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公共绿化等用地需求。新村搬迁模式异地合并型 将规模较小、布局较为分散的自然村庄,合并到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的聚居点。在建设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后,逐步吸引周边村庄人口向该聚居点集中。依镇建
17、村型 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资源,把塌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也可结合旧城改造,实现失地农民城镇化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发展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城镇三产,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矿村结合型 依托矿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把塌陷村庄向矿区集中。中心集聚型 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中心村划定搬迁区域,通过强村带弱村,对塌陷村庄集中搬迁,人口集中安置。再建新城型 大面积塌陷区宜建设新兴城镇,实现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排水、道路、绿化、亮化(路灯照明)、垃圾收集等六项工程。具体标准按照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基础
18、设施建设标准(皖国土资2010402号)执行。省政府继续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助。补偿方式塌陷村庄搬迁补偿,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858号),采取按人口支付搬迁安置费或据实补偿两种方式,具体补偿方式及补偿标准,由所在省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与采煤企业协商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标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遏制塌陷区房屋乱搭、乱建、抢建现象。安置点规划新建安置点232个,安置点新村建设面积4900.76公顷,具体安置点见附表。(二)综合治理(1)治理重点重点治理稳沉区,非稳沉区做一般简易
19、治理;塌陷区积水深度小于1.5m的区域为重点治理区,优先治理成耕地或建设用地,1.5-3m的区域为一般治理区,优先发展渔业养殖,大于3m的区域为简易治理区,原则治理为湖泊、水库和旅游综合发展区域;开展塌陷区工矿废弃地治理试点,推行土地复垦调整利用,挖掘塌陷区土地资源潜力,拓展皖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空间。(2)治理模式根据皖北六市各矿区塌陷地的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各地经验,可采用以下4类12种综合治理模式。专栏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1)农业建设模式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挖深垫浅、土地平整和健全配套设施,恢复土地可耕种能力。通过土壤改良,培育土壤肥力,提升土地产能。水产养殖模
20、式。改造条件发展水产养殖,同时配套发展禽畜养殖、果树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以水产养殖为主,综合经营种、养、加。基塘治理模式。通过挖深垫浅获得一定比例的旱田与水面,并按生态学原理对旱田和水面进行合理利用。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深积水区养殖鱼虾,栽藕或其他水产品,并修建禽畜饲养基地,深浅不一的塌陷地挖深垫浅、土地平整,改造成水田或旱田,种植农作物、建造林带或发展果品业,改进田间水利设施,形成多样化景观格局,养殖和种植业共同发展。(2)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通过土地平整或矸石、粉煤灰等充填宜林的区域,营造生态防护林、经济林,美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和护坡,增强景观多样性,发挥“碳汇”作用。
21、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模式。利用深度塌陷积水坑构造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矿区生产和生活污水。平原水库建设模式。利用采煤塌陷和天然湖洼地等有利条件,建设平原水库,蓄滞洪水,根治水患。(3)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生态园林模式。综合利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在水域中栽种各类观赏性植物,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建造林带,在水塘周边布置园林椅,建造亭台楼阁等娱乐休闲场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综合改造采煤塌陷区的水面、洼地、坡地,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旅游度假区、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及休闲旅游的功能。湿地公园模式。针对采煤塌陷区的大量积水区域,建设湿地公园,维护城
22、市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4)园区建设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稳沉塌陷区进行场地平整,完成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工业园区,发展工业项目。在非稳沉塌陷区,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回填塌陷地,建设易拆易建的轻钢结构板房,发展合适的项目。生活宜居区建设模式。统筹安排煤矸石的堆放与塌陷区的治理, 利用发热量较低的煤矸石作填料,填充塌陷区造地, 用于煤矿基建用地和压煤村庄搬迁的新村建设。(3)治理分区重点治理区根据治理区的规模、代表性和影响程度,将下列区域划分为确定重点治理区:淮南九龙岗-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皖北六市 采煤 塌陷 综合治理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