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新时代云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市“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情况“十四五”期间,县牢牢把握防震减灾工作“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地震前兆信息监测为中心,以地震灾害预防为重点,以应急救援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效能建
2、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以有效应对辖区内发生较大破坏性地震为出发点,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为根本宗旨,统筹推进城乡防震减灾工作开展。1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持续提升。实施了地震监测台站改造工程,升级改造了毛耳脚地震前兆监测站、国家级地磁基本台项目,并配备相应的光纤通讯、视频传输设备,推进信息化和高科技应用,完善防震减灾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服务和管理等功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完成了毛耳脚监测站、胜境关和黄泥河测震台的视频监控及语音对讲系统建设,实现对3个台站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协助省、市地震局在全县辖区内完成2个地
3、震预警基本台、4个地震预警终端项目建设,5个一般台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面完成后可大幅提升全县地震预警信息化水平,增强全县地震预警与救援综合能力。加快震情会商系统建设,完成市会商视频系统建设,实现市地震局与县、县与周边县(市、区)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加强省市县三级地震部门会商联动交流,提升地震会商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2 .地震灾害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强化抗震设防管理,严格按照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强化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并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推动城市老旧房屋、城中
4、村等改造工程,强化对高烈度区、地震重点危险区、贫困地区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将防震减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划防震避震疏散通道,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把县城中心公园、广场、运动场、学校操场建设成避难场所,配齐明显标识,提供必要的供水、供电、排污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目前已创建11所市级、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受众人数70万人次以上,防震减灾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3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数据。定期收集人口、房屋分布、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
5、建筑物类型、医疗设施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灾害风险预测、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指挥决策及震灾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震灾害救援社会联动,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组建与全县实际相适应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二级地震群测群防助理员和联络员队伍185人,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地震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173人。建立专业救援队达到200人规模,各乡镇(街道)级救援队达到20人以上规模,各村(社区)救援队达到10人以上规模。成立县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加强训练与管理,提高队伍的救援能力,形成覆盖全县、体系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网络。积极探索建立各类突发事件救援工作协作机制,完善预警联动机
6、制和救援现场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分工负责、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格局。目前全县共规划应急避难场所21个、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可安置地震灾民10余万人,极大地提升了震时灾民安置能力。制定以社区为单位的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确保应急避难指挥有序、疏散快速。(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1 .地震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县地处一弥勒断裂、小江断裂带东边缘,寻甸一来宾断裂、弥勒一师宗断裂、会泽一者海断裂、断裂等断裂带在周围纵横交错,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震源浅、成灾重的特点。2 .防震减灾工作仍存在短板。防震减灾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防震减
7、灾法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亟待补齐增强。3 .安全隐患与地震灾害风险叠加。未来5年,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快速交通系统、油气运输管网、电网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增多,经济社会发展安全隐患与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巨大挑战。为此,增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开展防震减灾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确保破坏性地震到来时做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显著减少、地震灾害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震灾害恢复重建期大幅缩短,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的现实需要和迫切需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
8、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以夯实地震监测、增强预报预警能力为基础,以摸清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为关键,以保障应急响应、强化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地震科技为动力,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高“防大震、救大灾”能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1
9、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多领域,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优化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现代化建设。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切实减少人员伤亡。3 .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管控能力。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4 .坚
10、持改革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立足业务发展需求,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益。(三)工作目标到2030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防震减灾事业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切实增强,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为一体的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防震 减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