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docx
《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3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北京针灸学会)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及其在全民健康促进中的预防保健优势,规范并提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治疗服务,引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合理、规范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北京针灸学会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组织穴位贴敷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编写了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为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三伏贴服务指导。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的中医“治未病”重要手段,是
2、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辛温类具有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以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敷贴,以防病治病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本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或寒湿伏邪者,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副作用小、效果持久的特点,并可减轻很多内服药物对人体功能、器官的损害,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中医治未病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在疾病的前、中、后3个阶段中,运用中医药干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己病防变、疹后防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诊治思维。冬病,是指在秋、冬、春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
3、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多为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夏治,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之旺盛阳气和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治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春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一、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疾病的发生亦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不同,其治
4、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己病治未病”等理论,利用“伏天”疾病未发之时,通过药物、敷贴、艾灸、食疗等方法,去除其疾病的必发条件(主因或诱因),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和阳气,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伏”,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古人认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伏藏,即藏阴气于炽热之中。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按五行理论,夏季属火,而庚日属金,合于肺,火克金,故伏天是温煦肺经阳气和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期。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干支纪日法”,每逢日干为“庚”者
5、为“庚日”,庚日按10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一次。“三伏”以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含“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夏至与立秋之间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若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最早提出在三伏时服药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靖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蜿以蓟印其中颠”。即是以芥子泥敷于头顶(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开展,在三伏天熏涂、贴敷治疗疾病得到应用。明末名医张璐张氏医通中载
6、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蛰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全面论述了贴敷法的适应症、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清徐大椿:“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膜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阐释了穴位贴敷法的作用机理与特点。二、2025年贴敷药物的组成和制备根据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25年在全市调配使用首
7、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110007)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06322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180008),为全市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审批通过的医疗机构中统一调剂使用。“温阳化痰穴贴”的基本药物组成:炒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油润、气味清香、黑褐色扁圆形固体状物,需密闭,防潮保存。用时除去衬纸和边胶,直接敷贴即可(图1)。图1温阳化痰穴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每袋3贴
8、每次用2袋/6贴,每伏贴3次)“消喘膏”的基本药物组成:炒白芥子、麻黄、草芨、白芷、生姜、石菖蒲等。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带生姜香气的棕黄丸状物(图2)。需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C)保存。用时需提前放置至室温后使用。图2消喘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每盒6丸,每次1盒,每伏贴1次)“补肺咳喘贴”的基本药物组成:肉桂、生白芥子、炒白芥子、麻黄、细辛、延胡索、生姜、薄荷脑等。在专用制剂室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加工制成深棕色扁圆形固体状物的无纺布贴剂(图3)。需密封,置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用时需提前放置至室温后使用o图3补肺咳喘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9、每包装袋12贴,每次4贴,每伏贴3次)表1三种贴敷药物的比较药名基本药物包装保存应用皮肤反应温阳化痰穴贴(无纺布贴剂)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等每包装袋3贴,每次用2袋(6贴),每伏6袋/人常温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伏贴3次较少出现皮肤发泡等现象消喘膏(丸剂膏状物)炒白芥子、麻黄、草芨、白芷、生姜、石菖蒲等每盒6丸,每次/伏1盒/人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伏贴1次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局部或出现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瘙痒感,或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等贴敷后正常反补肺咳喘贴(无纺布贴剂)肉桂、生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中医治未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2025年三伏贴技术规范 北京 医治 未病冬病夏治 穴位 贴敷法 2025 伏贴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