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docx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根据“健康2030”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五五”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202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其中医院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0个。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470张,比2015年增加559张,增幅61.36%。2025年执业(助理)医师数559人,相比于2015年增加123人,增幅28.2%。注
2、册护士数753人,比2015年增加204人,增幅37.2%。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3张、2.02人和2.72人。2025年全科医生数累计为为94人,比2015年增加7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39人。2025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119.4万人次,住院人数4.6278万人次。全县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69.64%,其中医院为77.89%,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6.7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25年分别为0、L14%。、2.05%o,比2015年分别降低了16个十万分点、4.0
3、1个千分点、6.11个千分点,实现“一升一零两降”,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区平均水平。有效应对处置各类重大传染病等突发疫情,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面临形势L发展机遇。从历史发展看,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卫生健康在奋进新的百年征程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从变革发展看,新冠肺炎疫情促进公共卫生安全变革,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从区域发展看,十五五期间,我县全
4、力打造县域“东融”门户,为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2.面临挑战。从整体要求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亟待提升;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建设步伐需要加快。从自身发展看,我县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医防融合机制不够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需要改革完善,卫生人才严重匮乏,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仍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制约着我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融合发展融
5、合度有待加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全面推进健康建设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加注重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协调,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筑健康坚实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L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
6、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整体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疾病谱等因素,制订不同区域、类型、层级资源配置标准。2 .需求导向,平急结合。以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提升配置效率,既立足平时需求,也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3 .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建立医防协同机制,把重大疾病防控在早期阶段。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密切上下联动,着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4 .提质扩能,优质均衡。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
7、局,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重点人群保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5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牢牢把握公立医疗机构的主体主导地位,强化政府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强化资源配置,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有力支撑健康建设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能力,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基本形成预防、治疗、康
8、复、健康促进连续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立与居民卫生健康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序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目标2025年20304目标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00430.0050.290.40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1003
9、每万常住人口急救车数量(辆)0.770.774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75100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或哨点)的比例(%)1001006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床位数(张)0.0360.30.070.37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39.026.027.68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3.977.83.363.84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8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数(张)0.130.420.190.429每千常住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1.330.650.420.6510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0.990.630.7911每千
10、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022.92.493.1012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23.593.433.9913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0.530.540.510.5414每万常住3.394.002.904.00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5医护比1:1.351:1.291:1.391:1.2916床人(卫生人员)比1:1.61:1.601:1.671:1.6017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340.450.440.6418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1001007510019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10010095.951002
11、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4.5左右1.084.5左右21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O6055.566022人均预期寿命(岁)77.878.87980左右23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同比例高三、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成,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
12、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职能的机构,主要职责是按照上级要求,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信息管理、技术支撑及对下级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等工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和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等机构。L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机构设置: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设立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全部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功能定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
13、其中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是核心职能。疾控中心应重点强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技术指导、实验室检验检测、辖区居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等职能。2 .妇幼保健体系机构设置:设置1家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辖区常住人口数、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合理设置,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定位:妇幼保健机构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加强保健与临床融合,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并负责辖区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县域内妇幼健康业务管理、人群服务和基层指导,参与
14、县域医共体建设。3 .院前急救体系机构设置:设置县120急救中心。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主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乡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约102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30分钟。县急救中心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设1-2个直属站点,直属站点和网络医疗机构共同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急救网络的各医院急诊科属院前急救站。功能定位:县急救中心承担各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工作,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宣传、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转运。4 .采供血体系机构设置:我县没有采供血机构,可根据需要依托区域内综合医院规划设
15、置1个中心血库。区域内至少设置一个固定采血点,其工作人员及业务由市中心血站统一管理。原则上鼓励县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有效献血屋建设。5 .职业病防治体系机构设置:职业病防治体系由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主要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和第三方机构,建立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网络。我县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功能定位:职业病监测评估机构主要承担行政辖区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应急处置、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主要承担辖区
16、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疑似职业病患者筛查等;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本地区职业病诊断工作;职业病救治机构承担辖区职业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日常康复治疗,强化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及多学科联动,研究职业病救治技术。6 .精神卫生体系机构设置:设置1所精神专科医院和1所县级公立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功能定位:精神专科医院和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等任务。精神卫生机构承担区域内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主要
17、承担常见精神疾病诊疗、康复、健康教育、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等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承担康复训练期和收养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和职业技能康复训练、生活照料等任务。7 .卫生监督体系机构设置:贯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总体方案,强化卫生监督机构设置,负责卫生健康执法工作,加强机构人员配置和装备配备。功能定位:卫生监督机构依职责或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等行政执法工作,监督检查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和中医药
18、服务等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8 .健康教育体系机构设置:健康教育体系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等组成。我县设置一个健康促进与教育中心。功能定位: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是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理论、方法与政策研究,以及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规范、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开展健康传播、健康科普、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管理与发布,提供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技术支持、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技术支持,负责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二)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分为政府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
19、医院(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民营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L县办医院机构设置:原则上举办1家县办综合医院、1家县办中医医院。原则上县域户籍人口超过80万的,可适当增加县办医院数量。县级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功能定位: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急诊急救和危重症转诊功能,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任务、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应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9 .其他公立医院支持民政、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举办为特定人群服务为主的医院,作为医疗卫生
20、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支持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其他公立医院的资源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管理。10 民营医院机构设置:由投资主体自行选择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院。功能定位:民营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或儿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作用。机构设置: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或每3
21、10万人社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优化行政村卫生室设置。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L康复医疗机构机构设置:按照本县常住人口至少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或者康复医学门诊。支持有条件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在尘肺病患者集中的乡镇设置尘肺病康复站(点)。功能定位:二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接受综合医院转
22、诊的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等应具备为妇女、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2 .其他医疗机构合理设置独立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医疗消毒供应、健康体检等机构,与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四、主要卫生资源配置(一)床位资源L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到2030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9.02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6.18张左右。将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到7.8张左右,结合基层床位使
23、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3 .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主要向传染病、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强化床位资源的统筹调度和分类管理。4 .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面积,全面提升床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护比、床医比分别达到1:0.4和1:0.32,床人(卫生人员)比维持在L1.6左右。5 .提高床位使用效率。鼓励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对全院床位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