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开启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是推进“14456”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浙西新明珠,全面建成科技、数字、森林、文化的关键期;也是我县建设高质量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期。做好“十五五”时期县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因此,编制好县气象“十五五”发展规划,增强气象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发展现
2、状及形势(一)“十四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县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深化气象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能力显著提升。1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效提升。建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气象监测体系,形成以33个地面自动气象站,3个能见度站,4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15个雪深自动观测站构成的地面监测站网,站网间距6.O公里,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8%。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0%,暴雨、大风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35分钟,1-7天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到82%和
3、78%,建立了0-7天5公里分辨率的无缝隙、全覆盖、客观定量智能网格业务。分乡镇预警一键式发布系统、气候统计分析系统、一键式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暴雨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等业务系统投入业务应用。2 .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县政府下发应对极端天气等气象工作文件3份。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乡镇“三定”方案。地质灾害、农业灾害、重污染天气等领域联合会商、预警和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强化,气象联合教育、旅游等行业制定极端天气应对机制。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100个省级标准化村(社区)。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全网发布机制,完善气象预警发布传播体系,实现气象预警在数字电视和农村应急广播实时插播,
4、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融入“通”,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气象纳入农民素质、网格员履职等各类培训。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4个、新增校园红领巾气象站1个,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72.3%o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媒体发布,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气象为农服务成效进一步发挥,承担中国局创新发展专项“农业气象试验站区域联合试验(单季稻),中国气象局南方水稻专项分期播种试验,通过3个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推进气象服务“一县一品”,打造生态农业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完成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4 .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建成
5、由1个清新空气监测站、2个负氧离子监测站、4个农田生态监测站、3套高山梯度监测站构成的生态监测网。推出赏花指数、灰霾监测分析等生态气候服务业务。生态气候服务效益逐渐显现,六春湖景区、社阳乡两地入选全省100个避暑胜地。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实施人影作业60轮次,发射火箭弹218枚,作业增水约1.36亿吨,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优化水资源环境。5 .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出台防雷减灾等气象安全管理制度。气象“最多跑一次”改革突破深化,防雷行政审批纳入投资项目建设全流程管理,实施气象证明服务“零次跑”、气球升放资质审批“证照分离”等改革,气象办事事项融入“浙里办”等平台
6、实现掌上办理、全国通办。气象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联合检查、执法协作,气象监管事项纳入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掌上执法”等,实现多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执法信息共享。6 .事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成立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新增事业编制4名。财政保障逐年增加,人员经费足额保障。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4%,“十四五”期间,获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3人次,获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次。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4个科研项目立项,正式期刊发表科技论文7篇。(二)“十五五”期间气象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化气象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站在新
7、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高质量发展新机遇。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气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着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十五五”气象发展进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必须从更大格局上谋划,必须在更高质量上发展。2 .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
8、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必须切实担起政治责任、先行责任和示范责任,奋力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战略作用,全力保障“重要窗口”建设。3 .国家气象事业总体发展为气象发展提供更强内生动力。当前,中国气象局提出气象强国总目标,我省积极推进“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建设。新时代,需要我们以变革的勇气把握使命担当,主动服务全国全省气象发展大局,努力推出更多全市首个、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元素、样本、经验。4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十五五期间
9、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窗口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提质期、深化改革和治理创新的攻坚期的目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浙西新明珠。新时代,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要求更高,我们必须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浙西新明珠建设贡献气象力量,为防灾减灾救灾守好“第一道防线”,让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5 .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为气象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气象工作的融合日趋紧密,需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在气象核心技术进步、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
10、新突破,通过现代科技引领和“互联网+气象”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智慧气象”向现代化更高水平迈进。(三)“十五五”期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能力亟待提升。气象监测能力有待加强,监测站网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度1.5km以下(极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存在中低层监测盲区,移动应急监测能力薄弱。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预警时效仍有差距,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和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不足。二是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须完善和拓展,趋利避害的气象精
11、细服务体系亟待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尚待进一步加强,多渠道高覆盖的预警发布网络尚未完全形成。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应急自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气象服务美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生态气象监测手段不足,生态气象监测体系有待完善,生态气象监测和监测体系有待加强,生态气象监测产品及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生态价值转换能力有待增强。四是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亟待完善。气象改革、气象社会治理和气象发展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与时俱进、更新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缺乏。五是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
12、不够,气象现代化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气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牢固筑起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建设“活力绽放、精彩纷呈”的浙西新明珠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
13、全面领导,把准发展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自觉落实到气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各项任务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2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防线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升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先行意识。以解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气象“放管服”改革等要求,推动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
14、激发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4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整体效能。强化大平台、大系统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构建事业发展大格局。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和方法,切实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坚决克服“低小散”乱象,切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明显提升,有效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到2030年,基本完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气象服务保障更具成效,初步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气象社会治理
15、能力、生态气象保障水平等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整体能力同步达到全市先进水平。表1县气象“十五五”规划发展指标号标主要指标2025年基值2022年目标2030年目标测精密气象观测站网间距6.05.04.5低层大气的雷达监测覆盖率一50%65%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8%90%95%报准网格预报水平分辨率5公里2.5公里1公里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3小时(1天内);6小时(2-31小时(1天内);3小时(2-31小时(3天内)天内)天内)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30分钟以上40分钟左右60分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3%84%86%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79%80%82%务精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0%9
16、1%92%O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12%50%80%1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37%60%100%2气象服务美丽乡村示范点1233智慧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增加数一124人影标准化作业保障区覆盖率40%60%80%5主导农产业全链条数字化20%35%60%气象服务覆盖率6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30%70%85%到2035年,建成服务保障水平更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水平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以“智慧气象”为特征的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为“气象强国”建设贡献样板。三、主要任务(一)打造全省一流的气象监测预警业务体系1 .提升立体化广覆盖多
17、要素精密气象监测能力。织密地基监测网络,实现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平均网格间距从6.0提升至4.5km以下,城区、高风险区3.0km。完善气压、湿度、全天空仪等各监测要素布局,应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天气现象智能判别,构建“天脸识别”智能观测系统。完善空基监测能力,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弥补大气中低层雷达探测盲区;建设高空垂直廓线探测站,采用智能化、自动化垂直探测设备,提高温度、气压、水汽、粒子特性等关键要素的高空垂直廓线探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2 .提升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基础预报能力。以五大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预报能力。按照“早发现、早预警、早通报、早评估”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灾害性
18、天气”预预警、预警、通报、评估”工作机制。推进要素预报向影响预报转变,开展上级预报产品本地化应用,开发本地化客观订正方法,做好预报关键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集合预报、多模式集成等数值预报释用。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提前时效,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技术、分类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技术和短时临近客观智能预报预警技术应用。打造数字化业务系统,实现不同场景下预报产品快速制作和发布。3 .提升智能化气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按照集约化、扁平化、智慧化原则,升级改造气象网络及信息服务系统,融入市气象网络智能大脑建设。加强网络畅通保障,按照省市气象部门部署推进“网状网”改造有关任务。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实施信
19、息资源集约和互联网出口统一改造,加强网络边界安全,实施“XC”工程。(二)构筑气象灾害防御第一道防线”1 .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强化“人防、制防、联防、技防、群防”联动。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制,强化防灾减灾责任落实。深化与应急、环保、林水、资规等部门合作,深化森林火险、重污染天气、山洪小流域和地质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针对教育、旅游、交通等重点行业,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应用省市县一体化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推广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云平台,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
20、全覆盖,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景区建设,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景区。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发挥网格员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2 .增强多渠道广覆盖的预警发布能力。按照“到村到户到人”目标,健全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核心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拓展基于5G、物联网等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探索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优化“通”等平台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实现预警信息从气象台站到基层网格”一键直达、随时处置、即时反馈”。充分运用公共媒体、新媒体、应急大喇叭等社会传
21、播设施,建立社会传播设施共享规则。3 .提升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分类、分级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的智能制作和精准推送。加强应急管理、城市运行和生产活动等领域的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内涝等灾害以及交通、旅游等行业的气象风险预警部门联动。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普查成果共享应用,应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推进风险预警数字化场景应用,完善精细到乡镇的暴雨等气象灾害风险“五色图”,开发应用气象风险预警码。4 .健全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体系。推进气象科普
22、实体场馆体系建设,在博物馆、展览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场馆中建设气象科普展区,建设气象科普公园和气象科普示范村等。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推进中小学校建设红领巾校园气象站提质扩面。推进气象科普场馆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面向公众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科学解析、标准的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三)优化城乡一体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1 .提升智慧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开发基于网格预报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发展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交互、智能定向为特征的智慧公众气象服务模式。发展精细化个性化、互动式的公众气象服务,协同推进“智慧
23、气象”品牌建设,健全生活、休闲、康养、运动等产品体系。适应移动端的发展趋势,提升新媒体气象服务,充实并优化社会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气象媒体矩阵与主流媒体及社会渠道高度融合的气象信息联动发布矩阵。2 .强化智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数字化服务信息融入“城市大脑”,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气象归集数据库。加强“气象触发”的城市内涝、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和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服务,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的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社会活动和赛事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建设移动应急气象保障系统,配置应急指挥车、移动气象监测站、移动气象服务屏、无线网络设备、无人机等设备,提升气象应急保障快速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气象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