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docx
《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 2018/10/08 摘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乡村振兴的实践早已开启,并不断推动我国乡村跨越式发展。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动态中认识乡村发展,就会发现了其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与理论内涵的演进过程相对应,乡村发展历经五个阶段,即:乡村经济的初步振兴、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由此形成了四条基本经验:正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乡
2、村振兴;理论内涵;实践阶段;基本经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同国家其他事业一样,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曾实现十二年增,2017年总产量达12358亿斤,属历史第二高产年;农民收入持续提高,19782016年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06%,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高达18.02%;农村生态环境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医疗、社保、文化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1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农业农村在持续发展过程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改革开放4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解决这些矛盾的
3、新回应,是对过去乡村发展战略的“升级”。这也充分说明,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其历程早就拉开了帷幕,并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推动我国乡村跨越式发展。一、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理论内涵乡村振兴被党的十九大定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要抓手,可见,乡村振兴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也不应囿于它开端于党的十九大的认识;乡村振兴贯穿于农业农村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贯穿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中。正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最先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乡村发展才牢牢的和“百年”奋斗目标历史地结合起
4、来,才有了可以追寻的党的理论基础。鉴此,考察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需要将其放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中,历史地、动态地加以认识。(一)“乡村振兴”源自改革开放之初定位“乡村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将乡村振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联系起来,最早要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乡村发展定位于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抓手。1978年12月,我国改革开放选择了率先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发育最薄弱但却人口众多的农村发动,目的是“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2,“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
5、我国没有摆脱贫困”3。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他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时,解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其中,“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4邓小平的论述道明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其路径是通过“两次飞跃”,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生产力改进基础上,有步骤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将乡镇企业作为集体经济的
6、典型形式给予扶持,使之成为工农互助、城乡协调的纽带,渐进统筹城乡关系;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从这时开始,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就与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了。(二)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央在有关乡村发展“稳定论”、“小康论”基础上,明确了农业农村的振兴、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泽民在给二十位杰出青年农民的回信中,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6的历史任务。1998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7、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做了专门描述,即:在经济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新型农民。7这一时期,中央除了重视发展农村生产之外,着重强调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出了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虽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目标,但并没有确切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更加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定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我国现代化进程
8、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还系统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与实现路径。8(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牢固的。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
9、不能淡漠农村。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实行“三权分置”、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8年1月,中央1号文件规划了乡村振兴的三个步骤: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做到“三个必须”、解决“三个没有”、警醒“三个不能”、明确“三个要求”、规划“三个步骤”,正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新在发展思路上,将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放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新在指导思想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新在总体战略上,从作为“全面
10、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上升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新在基本方向上,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在具体要求上,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深化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9;还新在措施部署上,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十大方面提升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有效性、针对性。10(四)从历史动态中认识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改革开
11、放40年乡村发展理论脉络的溯源与形成考究,透析出“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演进脉络,这一脉络对应了农村“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内涵提升路径,即从改革开放之初单纯强调农村“经济改革”向农村“经济繁荣、生态优美、文化兴盛、党建强化、生活幸福”的内涵式振兴转化,构建起“生态新农业有序新农村幸福新农民”1的新图景。因此,从历史动态地考察改革以来党有关乡村发展的思想脉络,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
12、它以邓小平理论为源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定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地解决改革开放40年各阶段农民需要与农业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全面发展,最终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二、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实践历程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逐渐清晰、内涵意蕴不断丰富,理论框架已然成形。党的理论发展与战略规划,都来自于实践。依据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实践路径不断拓展的内容和
13、顺序,乡村发展的现实实践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包括乡村经济初步振兴、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19781988年初步振兴乡村经济这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崛起,初步振兴乡村经济的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被分割成为两个相对封闭而又失衡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农村剩余被过多转移到了工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农村发展落后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指导方针。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在
14、一定范围内实行“包产到户”;1981年10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并形成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份会议纪要后来作为1982年中央1号文件发出,会议确认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农村得到普遍确立,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据林毅夫(1994)测算,19781984年农作物总产值增量中有46.89%来自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1984年也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上的分水岭,当年1号文件鼓励乡村工业发展突破社队界限,进行自主联合或者个体经商办企业;1985、1986年中央1号文件和1987年5号文件,继续放宽对乡镇企业的发
15、展业限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1988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2078亿元,比1978年增长27倍。19781988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商业、建筑、运输、服务等非农产值占比由31.4%上升为53.5%;一大批小集镇建立起来,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2%下降到48.7%,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中的比例由70.7%下降为59.5%;由此,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由133元增长到545元,增长了3.1倍。5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我国开始将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是这个原因,农村改革初期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11(二)1988199
16、8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这个阶段是改革开放重心由农村逐渐转移到城市,乡村发展重在探索产业化经营和基层治理的阶段。农村改革10年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普遍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凸显。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1996年中央1号强调要加速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到1999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有3.03万个,其总产值和利税分别为4902亿元和476亿元,明显高于一般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3900万户,户均增收800多元。家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发展 历程 经验 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