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095504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doc
《1435095504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5095504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中发20164号)、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精神,发挥陕西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制定本纲要。一、战略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创新主体日趋壮大,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创新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成果数量和转化率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具备了加速发力的基础。1. 科教优势稳居
2、全国第一方阵。“十二五”末,全省各类科研机构1174家,高等学校108所,两院院士64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8%,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居全国第8位。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突破720亿元,居全国第4位,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42件,居全国第7位。 2. 关键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6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全国领先,成功研发的世界最大吨位自由锻造油压机整体水平全球领先,启动建设的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填补国际空白,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石油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3. 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成效初显。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历时19年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挥了“试验田”和示范引领作用。陕西被确定为创新型省份试点之一,西安市被国家列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列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西安、宝鸡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0多个县区开展创新型县区试点,16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4. 科技资源统筹体系逐步建立。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立起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建立了3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达80
4、00台(套),科技文献总量达到1.3亿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集成多领域数据7000余万条。5.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全省建成各类企业孵化器79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000家,1609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加快推动全省产业升级,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纯电动牵引车、大马力天然气重型载货汽车等自主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审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虽然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鼓励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教大省的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优化。
5、二)机遇挑战当前,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历史性机遇:打造西部科技发展新引擎、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政策机遇;经济转型升级、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国内产业加速向西转移的产业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民生持续改善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市场机遇。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技术更新、产品换代速度加快,占领科技制高点、抢抓发展主导权的竞争与日俱增;新常态下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单一,转型调整进入倒逼阶段;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中高速
6、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国家创新试点示范为抓手,充分发挥陕西科技人才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抓创新,围绕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高效、创新创业活跃、创新能力领先的西部创新高地。(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紧密融合。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
7、面的作用,强化政府引导调控,提高自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统筹。坚持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把改革贯穿到创新驱动的各环节。增强科技供给,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紧密挂钩、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企业主导与人才优先并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配置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同时,将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协同创新与对外开放同步。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战略联盟。以扩大开放实现“借梯登高”,加
8、快融入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三)主要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先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超过1000亿元,一批重点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于全国前沿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科技高端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不断集聚。引进500名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遴
9、选1000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100名引领陕西和西部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55万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80个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00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产业技术联盟。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区)县建成500家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第二步:到2030年,走在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培育形
10、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凸显,建成集约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创新平台,聚集一批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成功转化一批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重点产业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战略布局以创新型省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六大国家试点示范为抓手,促进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创新板块协同发展,着力建设“两城十园一港多点”创新高地,全面建成陕西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一)推
11、进国家六大试点示范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工程、创新型市县(区)建设工程、优化创新环境计划的战略部署,形成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产权化,实现由“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的重大转变。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和陕西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综合优势,深度对接“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航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能源金融、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为重点,探索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新模式,努力建成内陆改革创新
12、试验田、全国双向开放示范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高地,支撑陕西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建设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研发转化高水平科技成果,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13、促进双创蓬勃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将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制定实施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把营造制度环境、扶持体系、成长空间作为主攻方向,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推动企业内创、高校众创、院所自创,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生态,建成国内一流的双创典范。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与种业创新,攻克生物育种、农技农艺融合、节水灌溉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二)构建陕西三大区
14、域创新板块关中协同创新。发挥西安引领作用,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要素,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引导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市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速创新要素聚集,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打造关中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陕北转型创新。加速推进能源深度转化和高效清洁利用新技术创新和推广示范,实现传统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加快光伏、风能等大型基地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绿色创新。围绕工业集聚区、一县一产业、成长型龙头企业三大重点,构建生态型产业发展新体
15、系。统筹城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三)打造区域创新示范高地全力推进“两城十园一港多点”区域性创新重点。两城两大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大西安(包括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宝鸡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榆林纳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创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十园十大创新示范园区。西安高新区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重点推进干旱半干旱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宝鸡高新区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
16、渭南高新区重点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沣西新城重点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创新;咸阳高新区重点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创新;榆林高新区重点推进能源高端转化创新;安康高新区重点推进富硒生物产业创新。一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九大重点领域,搭建各类创新和服务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载体的协同和集成,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打造引领西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科技创新港。多点多个创新型市县(区)。重点在城镇化基础好、科技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率先开展创新型市县(
17、区)试点,围绕县域发展主导产业和转型升级重点任务,推广“一县一产业”“一县一高校”“一县一院所”等合作创新模式,多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四、核心工程和重点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为核心,协同推进管理、合作等全面创新,围绕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九大核心工程,着力推进32项重点任务。(一)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不断提升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1.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化。加
18、快推进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展西咸新区、延安新区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联网、信息惠民、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等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应用与服务一体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2. 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以及传统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装备产品和制造业设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骨干企业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实现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向服务
19、型制造转型升级。推动航空、航天、输变电、数控机床、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化工装备等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品,推进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 发展现代能源综合开发和深度转化技术,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效清洁化。提升能源产业利用效率,以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实施DMTO(甲醇制烯烃)三代技术、煤制芳烃、陆相页岩气经济规模勘探开发、油气田低渗储层压裂改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参数低排放燃煤发电、生态矿山和智能化矿井等重大技术研发,推进能源绿色高效开发和深度转化技术攻关,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领域高端化发展。加快核能、太阳能、风
20、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推广应用,加快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不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着力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化工体系。4. 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新型环保技术,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在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再生水资源、清洁生产、核技术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水土植被保护、涉重金属危险废物无害化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注重研发大气治理、新型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环境监测等核心技术,积极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排污权交易等节能环保业态。在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环保
21、重点领域,鼓励发展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环保服务总承包。积极推广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依托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5. 发展先进生物医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产业高端化。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陕西中医药研究,积极对接、引导、嫁接国内外先进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和健康产业,重点研发生物检测、创新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医疗装备、生物治疗、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注重提高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新药创制、新型医疗器械、先进诊疗等业态。促进增材制造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预防、医疗、康复、
22、保健、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网络化、精准化、定制化发展。6. 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农业技术,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围绕关中高效农业、陕南绿色农业和陕北有机农业,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养殖,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质量安全控制和全过程安全追溯水平,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土质改良、无污化耕作等先进耕作技术,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转型,全面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粮油、果蔬、茶、畜牧等产业,推动农业装备设施化、经营模式现代化、管理高效化、产品绿色化。7.
23、发展现代服务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促进服务业多领域融合化。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创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着力搭建面向中亚、西亚的互联互通物流枢纽,形成内陆港与航空港无缝衔接的联运物流网络体系。8. 发展战略核心领域颠覆性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界协同化。加快开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以终端产品研制带动核心关键技术、材
24、料突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协同创新,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自动控制技术研发攻关,开发以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柔性化智能装备。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构建从技术研究、装备制造、材料制备到产品加工、技术服务等环节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着力突破高性能结构、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型功能等材料领域关键技术,加快新材料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二)原始创新提升工程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构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原始创新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35095504 陕西省 实施 创新 驱动 发展战略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