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docx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索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思索【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动, 现有经营体制面临诸多局限与挑战,体制创新势在必行。为此,本文 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集体 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构 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对策。【关键词】创新 农业 经营体制 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经营体制作为农业经营制度,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我国农村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 更,农业经营方式也发生深刻转变,传统农业
2、经营体制面临进一步创 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 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指明白重点和方向。一、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是指在确定的农村经营制度下,农业生产的组织形 式和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总体政策制度基本稳定的同 时,为顺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究与创新。1、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1978年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农夫大胆实行集体土地 “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
3、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一 号文件”把包产到户正式确认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 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确立。1998年10月,中共中心关于 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确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提法改为“家庭承包经营”,并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需长期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极 大地激发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解决了人 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以粮食为例,1975 1978年平均粮食总产为2. 89 亿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79 1983年平均粮食总产为3. 44 亿吨,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8%。2、围绕土地制
4、度变革上世纪80年头中期以来,一是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再延长 农地承包期。1984年,中心1号文件首次提出,“土地承包期限一 般应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发号文件首次提出,“在原定 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并提倡承包期内实行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方法。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 出了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许久不变”的政策。二是为保 障农夫土地权益,不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在早期阶段,农户 获得承包土地,只是获得了联系产量计算劳动酬劳的权利。1984年, 中心1号文件首次允许土地转包。1993年,中发11号文件提出,“在 坚持土地集体全部和不变更
5、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 土地的运用权依法有偿转让”。2001年,中发18号文件提出,“在 承包期内,农户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运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 2003年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得土地承包关系发展为国 家赋权关系。2007年的物权法再次确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 权属性。3、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形式的创新上世纪90年头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冲 突日益突出。为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和市场化发展水平,最早在山东 潍坊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以“龙 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国快速推广。而后, 针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
6、在的利益关系不紧密、权利不对称等问 题,一些地方的农业专业大户起先以组建农夫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 进行生产、加工和流通。2005年,浙江省领先出台了第一个农夫专 业合作组织的地方法规浙江省农夫专业合作社条例。2007年我国 农夫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自此农夫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范化、 法制化的轨道。2012年底我国农夫专业合作社已达68. 9万家,在为 农户供应服务、带动农夫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前创新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势在必行1、从体制内部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主导模式仍旧是小农户直面大市 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农业经营体制对农 村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局限
7、逐步显现。(1)现有农地产权制度残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 归集体经济组织全部”的土地产权制度。由于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作为土地全部权主体“集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解决“农 夫集体”与农夫个人的利益关系,也没有清楚界定“全部者”和“运 用者”的责、权、利,导致农地产权主体缺位,权能边界模糊,造成 农村经济关系多重冲突和农夫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爱护。尤其是长期 以来各级政府行使超越了基本权利层面,过多地限制农夫对土地的处 置权和交易权,使得农地运用权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降低了农户进 行长期投资的主动性,并造成了生产效率的损失。(2)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弊端凸显。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仍
8、以 分散经营为主,由于农户无法刚好、精确地驾驭市场供求信息,无法 对将来价格趋势作出合理预判,只能依据上一轮行情的表面信息来支 配自己的生产,价格上涨时盲目扩大规模,价格走低时又一哄而散。 这种粗放的决策体系使得农夫收入及其对收入的预期特别不稳定。近 年来频繁发生的谷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就是例证。另外,由于我 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分散农户要面对较多的流通环节, 造成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产销脱节等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流 通成本一般为20%25%,而国外则为5%6%,最多为7%。(3)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弱化。长期以来,我国在宏观政策上重 “分”轻“统”,对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济
9、支持,使得集体 统一经营日渐式微,其组织和联合功能几乎丢失。尤其在农夫急需的 产、供、销等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据2010年全国农村经 济状况统计,在列入统计的59. 3万个村集体组织中,无统一经营收 益的有3L 4万个,占总村数的53%,超过90%平均经营收益不足2. 4 万元。加之现有农村集体经济“村企合一”的管理方式,使得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模糊,也减弱了集体经济的实力,阻碍了集体 经济的发展。 (4)企业资本强势和生产农户弱势问题突出。 在以“龙头企业+农户”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中,龙头企业 和农户多数还是简洁的农产品买卖关系,合同履约率低,农户往往处 于弱势地位,
10、很难共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值收益。如我国黑龙江 中粮集团的精装五常大米最高售价可达199元/斤,但给当地稻农的 收购价却不足2元/斤,企业垄断强势明显。另外,近年来资本下乡 并大规模租种农夫土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与农夫争抢收益的状 况。2、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经营体制面临资源环境约 束趋紧,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重大压力与挑战。(1)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形势严峻。目前,我 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对外依存度大。 尤其是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依存度已分别高达80%和60%o稻 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已连续2年出现净进口。饲
11、料及工业用粮 也呈增长趋势。此外,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日益削减对农业生产的约 束不断加剧。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l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其中2/3为中低产田。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且空间分布很不平衡。(2)农夫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农夫收入的增长政 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据统计,2006年以来,仅每年削减的农业税 和对农夫供应的生产性补贴两项就将近3000亿元。随着政策效应递 减以及务农成本上升,将来农夫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止匕外,当前城乡 收入差距虽有缩小趋势,但仍处高位。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 比始终在3以上。虽然自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农业 经营 体制 创新 实践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