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前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本规划主要依据“十五五”公共服务规划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十五五”公共服务规划市“十五五”公共服务和就业促进规划,根据全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军人优抚保障服务等9个公共服务主要领域作为政府服务的依据和保障,并分别阐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具体服务项目和
2、基本标准,是“十五五”期间推动全县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实现了全面小康,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重点领域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县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稳步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县投入教育发展资金45861万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26995万元。“十四五”末,全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56所,其中,中学(初中部)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单设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
3、37所。有专任教师28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拥有幼儿园87所,在园幼儿9015人,幼儿教师367人;高考本科上线1252人,较2015年增加409人、增长49%o其中,重点本科上线237人,较2015年增加161人,增长211%。劳动就业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2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0.0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17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控制在4%以内。2025年底,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6亿元,较“十二五”末收入增加34.2亿元。“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返乡创业实体23
4、82个,提供就业岗位3618个,带动4316人实现就业,同时,扶持2675名农民工实现返乡创业,就业创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贯彻落实社保降费政策,社会保险费率不断降低。“十四五”期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从28%降至24%、降幅14.28%,其中,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6%、降幅20%o同时,通过开展全民参保计划和全民参保计划扩面专项行动,全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7.17万人,参保率达到98%,年均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职工参保6.7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1.4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4.3万人,参保覆盖人数达到18.99万人
5、全县工伤保险参保1.7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52万人。积极落实社保扶贫政策,累计为48074名符合保费代缴条件的贫困人口代缴保费1579.15万元;27862名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的养老待遇均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企业职工、机关事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月均待遇分别增长30.03%和21.95%,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o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医疗制度改革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医改决策部署,持续巩固医改成果,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以及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
6、革等工作方面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工作质量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不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县级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服务对象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服务的无缝衔接。截至2025年末,全县累计为辖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98950人,电子档案建档率达96.13%。扎实做好老年人健康查体工作,2025年,累计为41705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规范管理41705人,管理率71.97%。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期随访、动态监测等管理服务。
7、全县登记管理严重精神障碍病人2165人,规范管理2063人,规范管理率95.29%o全面推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组织723名人员成立17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已签约348626人,其中一般人群24315人,一般人群签约率69.7%,重点人群签约105473人,重点人群签约率97.75%,辖区内群众满意度达到90.52%O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有力,民生根基更加稳固。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管理不断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持续开展“法律进社区”活
8、动。创建了东河镇马家梁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严把登记关口,严格社会组织年检。全面发展养老服务和福利事业,升级改造10所公立养老院的硬件设施,改造床位1200张。深入宣传国家殡葬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彻底整治殡葬乱象,在各乡镇、县殡仪馆及公墓等地悬挂文明、安全祭扫横幅,新建东河镇松米山公益性公墓穴位100Oo个,可满足县城规划区近50年墓葬需求,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基本住房保障性工程加快建设。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控和商品房预售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和合同备案制度。强化房产开发项目和楼盘的预售监管,建立了专门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十四五”期
9、间,新增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6.47万平方米,新增房地产开发投资2.56亿元。2016年到2025年共计下达1746套棚户区改造任务,租赁补贴共计发放7500户(次)。启动了东河镇东城片区红军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拆迁安置东城片区红军城城中村棚户区193户1339人,面积45617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4.2亿元;启动了东河镇马家梁社区邓家河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50户拆迁安置户,建设总面积16533.62平方米,用地面积3556.7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3000万元;持续推进原教育局片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完成了洪江市场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意愿调查摸底工作。基本公共文
10、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十四五”期间,县文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不断完善,陆续投入资金1.21亿元建设了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累计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352个,农家(社区)书屋392个(其中,县级示范农家书屋25个、国家级示范农家书屋3个),文化广场10个,文化大院、文化驿站30个,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352个。完成已建成的257个村级应急广播前端提升改造,并将应急广播终端向社延伸,实现应急广播向社全覆盖,实施广播电视光纤到户改造工程,提高广播电视高清化入户率。建成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5个,场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科普服务站180多个
11、科普示范基地13个。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科普活动阵地和功能完善的县、乡、村、社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配置了满足群众需求的设施设备,为脱贫奔康和全民健身搭建了“智力”平台和活动阵地。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十四五”期间,县政府制定了系列与残疾人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使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帮扶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在制度层面得到保证。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加强,配备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38名,村专委352名,充实了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显现,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为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
12、保障。截至“十四五”末,全县有各类残疾人口3.5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74%,持证残疾人1.485万人,其中农业人P1.3214万人,占持证残疾人88.98%,非农业人口0.1642万人,占持证残疾人11.02%。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城乡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住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生活有保障,居家有照料,出行更便利,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总体来看,全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逐年递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全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全面供给能力仍然欠缺,建立健全基本公
13、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规划范围“十五五”时期是县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期,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服
14、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军人优抚保障服务九个领域。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纵深推进“3691”重点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15、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健全服务制度、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绩效、促进均衡发展,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第二节基本原则保障基本,引导预期。继续把守住底线摆在民生工作的优先位置,保障人民
16、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立足县情,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格落实到位。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重点向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扩大供给,均等享有。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延伸下沉和提质扩容。加强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前瞻性研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科学化布局。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断提升质量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目标
17、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调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增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强化公共财政保障,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并提供服务,形成扩大供给合力。完善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公共服务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需求表达、财政保障、管理运行、评估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基本县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负担的可持续性,明确政府兜底保障的标准与水平,既关注回应群众呼声,也合理引导群
18、众预期,不超越发展阶段,不过度承诺、不盲目攀比。新增公共服务项目内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进行充分的财力评估。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提质扩容,高品质多样化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为主体、高品质多样化社会服务为有益补充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服务领域更广。基本公共服务涉及领域直指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住房、环境等民生问题,在每个领域提出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细分领域,使服务对象享受更加完善的全方位服务。同时,服务对象更为广泛
19、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服务能力更强。逐步形成与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相匹配、与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衔接、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度更加健全、品质稳步提高、服务更加均衡、效率明显提升,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保障品质更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动态增长机制。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前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制度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成型,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督。财力
20、投入与多元供给机制、运行管理与共享机制、评估监督和动态调整较为完善,形成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服务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与农村功能分区和人口分布协调性明显提升,各乡镇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效率明显提升。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结构性不足得到有效缓解。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促使服务体系的效率明显提升。“十五五”公共服务各领域主要发展指标域领指标2025年2030年教35岁学前育服教育毛入园率90.391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9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95劳动就业城镇新增就
21、业人数(人)520053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0.30.3城镇登记失业率(%)43.9社会保险城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6.4+18+1.424(社保居保机保)6.6+18.8(社保居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人)327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元/人)550/社会服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达到(元)160200城市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达至U(元)210260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张)4.925.0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2.53.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7090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9999住房保
22、障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4560农村危房改造数(户/年)5001500(累计)公共文化体育人均公共文化旅游建筑面积(平方米)0.0490.08文化设施服务人次(万人次/年)100120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残疾人就业服务(人次)200010000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覆盖率(%)80100退役军人保障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地方经济补助费(元/人/年)60007000职业技能参训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费(元/人)20002200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待安期生活补助费(元/人/16001650月)第三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
23、范围,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发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健全完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节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厘清公共服务关系。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主要由政府负责、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责任。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主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供给,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政府承担引导增加服务供给、规范服务质量的责任。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是指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的生活服务,完
24、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产业规范可持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与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完善衔接配套制度。结合国家、省、市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调整,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相关制度和衔接机制,建立更广覆盖、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需求,推动不同领域公共服务制度安排配套衔接。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供给格局。细化落实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信息共享、异地享有、“钱随人走”等配套制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细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公共 服务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