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6).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6).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62030年)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2030”规划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2030”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健康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服务体系进
2、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完善,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5岁提高到2025年76岁。截至2025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957个(其中国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所、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疾控中心1所、精神专科医院1所);编制床位3113张床,卫生人员0.2784万人。2015年2025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执业(助理)医师数从L81人增长至2.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L68人增长至2.7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1.28人增长至2.8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问题与挑战重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地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4%,糖尿病患病率为8.6%,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2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的特点。但我县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护理人员短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家庭照料等基础性、辅助性、接续性医
4、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城镇化加速带来新挑战。我县城镇化率已达到40.6%,逐步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但我县当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布局、结构、质量及城镇人口增速,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截止2025年底县域内仅有“三乙”综合医院1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差异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医疗仪器设备较落后,特别是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
5、的检验和医学影像设备较低端,只能进行简单的常规辅助检查,不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和妇产科、儿科医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全县正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仅17人(0.9%)、副高级职称仅177人(9%),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仅41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较高,2025年达19.3%;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诊疗水平不高,全县现有在岗乡村医生中50-60岁以上551人,占66%;60岁以上286人,占34%;30岁以下仅2人,且乡村医生招募困难,队伍青黄不接、后继
6、乏人。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服务基层,夯实“三个基石”,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坚持预防为主,织密“三张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
7、向到底的预防、救治、应急防护网络;聚焦群众需求,强化“三期服务”,构建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县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坚持系统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强化全行业与属地管理,提升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8、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
9、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综合医改试点建设,推进高水平专科联盟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县乡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医防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
10、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和均衡布局,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社区卫生服务短板。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突出特色引领,形成一
11、批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逐步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血站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3.27.0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100100约束性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
12、例(%)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87.5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784.8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91.0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322.48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13.3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20.3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2.83.5预期性11医护1:1.231:1.35预比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0.961:1.6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3、0.850.92预期性14设立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95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84.5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9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6.578.3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一、资源布局基本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原则上不再扩增规模,深入推动服务和保障能力的提高,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
14、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
15、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县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市血站采血屋)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三、推进卫生健康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
16、区办医。发展在线医疗,加入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统筹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配置合理配置床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7.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8张左右。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原则上县级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对超出规模标准的,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表2“十五五”期间医
17、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表医疗机构现有编制床位数(张)计划新增床位(张)计戈U完成时间县人民医院7203002030年县中医医院4901602030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70县精神卫生保健院12070博爱医院50和信医院60蓝天医院50珑腾医院55亲和医院80上好医院100天颐新区医院100为民精康医院19县南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县天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南塔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南塔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宝林镇中心卫生院55县大佛镇中心卫生院55OZ正翦监华音OZ题书工第股翦甲孚荷9Z题书工翦咖等昔9Z胤书王磬帛罩音OZ胤书正翦香蒯音9Z题书正物甲学音
18、66OOT题书工、小翦今事音OOT题书工、由翦黑殳百OZ题书正C,由翦鼎2音66OOT菊书五C,土物第濯音99题书正C,由崩隙回音生院县高寺镇凉水卫生院20县龙门镇卫生院20县回澜镇龙溪卫生院20县蟠龙镇卫生院20县良安镇全胜卫生院20县盛池镇卫生院20合计2792858优化床位结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30年,每万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1.0张,每万人口康复病床达到3.4张,每万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8.0张,每万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0.0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鼓
19、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5天以内。强化综合评价。按照国家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县级医院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县级医院优化配置床位资源。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合理确定医疗卫生床位分布。原则上,病
20、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需合理控制床位数量,不再新增床位。二、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0.15万。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人员。加强心理和精神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加强康复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数不低于6人,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数不低于10人。疾控健教所、急救中心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配备1名以上公共卫生医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
21、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8人(其中中医类别0.9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3人。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承担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按照“建高地、补短板、强弱项”的
22、原则,统筹规划我县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结构、布局,强化心脑血管、肿瘤、重症、普外、呼吸、儿科、老年医学、麻醉、影像、精神、传染病、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禁止及限制类技术清单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3、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等,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省级统筹规划数量进行配置和布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