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前言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也是国家、区域等多层次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017年,国办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全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L6倍,城镇、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系点(西部区县唯一),农村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入编全国首批农村改革案例,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区、全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试点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更加重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
3、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注入强劲动力,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市区委关于贯彻“双碳”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两大主导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一)区基本情况1 .地理区位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
4、市北部,全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街道镇,总人口万。图1区地理区位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是成都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是“日有行船数百艘,夜有万盏明灯照码头”的繁荣热土。当前,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成都市中心仅4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27公里,距天府国际机场70公里,成乐高速(G5京昆高速)、成雅高速在交汇,国道G245线、剑南大道南延线与成都无缝对接,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成昆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穿境而过,成眉市域铁路S13线落地在即,已实现与成都交通同网,具备通江达海、公铁水联运的交通基础条件。2 .自然资源区地处盆地与
5、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过渡地带前缘,土地总面积46493公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和西部为丘陵、台地和低山,东西两侧低山丘陵,中部为平原;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属岷江水系;区海拔430-650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总降雨量1003.8mm,多年平均气温16.7,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气候优势造就了区植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境内树种23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青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省重点保护动物蓝耳翠鸟(打鱼子)、白鹤(大白鹭)、黑眉柳莺等33种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3 .历史文化已有2300多年建置史,是市辖区县中建立地方政府最早的县。秦朝时置为武阳
6、县,属蜀郡,唐朝改名为县。是经多学科专家论证的“中国长寿之乡”,也是“孝”文化的发祥地,素以“忠孝之邦”、“长寿之乡”著称。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被现代科学证明是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独一无二的长寿养生之道,忠孝文化培育形成了宽容豁达、以和为贵、尊老敬老、邻里和睦、亲朋友爱的社会风尚。此外,的茶肆文化、崖墓文化、沉银文化等文化遗产享誉中外,拥有武阳茶肆、汉崖墓群、“江口沉银遗址”、汉崖墓博物馆、古十景和新十景等重要文物景点。4 .经济社会(1)整体情况(亿元)图2“十四五”期间区生产总值(GDP)及增速“十四五”期间,全区上下凝神聚力抓发展、全力以赴提能级,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地区生产总值保
7、持稳定增长,五年间增长1.37倍,年均增速&3%,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区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稳居全市第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在29364元、15405元基础上增加14253元、8733元,稳居全省前列;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到16.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53%,高于全省4.5个百分点。(2)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实现量质双升。先后引进陶氏化学、中国航天等世界500强企业14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152户,集中度达89.5%,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为主,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发展方向的工业产
8、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加速成长,锂电产业从无到有跻身全省四大锂电基地,光电显示配套产业成为全国湿电子材料品类最齐全的地区;成功引进研一、晶瑞等优质项目114个,协议引资2769.5亿元,其中“三类”500强或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3个,为产业强区打下坚实基础。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10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合作示范社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780个;聚焦柑橘、葡萄、粮油等优势主导产业,先后建成六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其中两家获批省级、两家获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获评中国农业公园、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获得“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9、三品一标”保有量20个;率先在全省完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美丽宜居乡村”37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4个。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大幅提升,形成西门新商圈、北外街魅力街区、置信丽都广场、锦江大学城等四大商圈;江口沉银考古发掘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全省十大文旅品牌建设名单,“十四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实现270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试点改革成效卓著,47项国省试点改革圆满结题,农村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入编全国首批农村改革案例;推出“跨省通办”事项93项、“省内通办”事项165项。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事
10、一次办”事项落地运行,成为西部区县唯一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系点。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重污染天气彻底清零,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二)县域创新基础与能力1 .县域创新基础“十四五”以来,全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呈现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产学研用加速融合的良好局面,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1)营造良好环境围绕构建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乡村振兴等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先后出台了市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区农业
11、产业扶持政策市区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政策、市区知识产权资助奖励管理办法、市区经济合作项目引荐奖励办法(试行)市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夯实创新基础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3)培育创新主体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50%O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近三年,发展省级创新型试点企
12、业2家、省级创新型培育企业7家、市级科技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个。(4)狠抓校地合作先后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省内外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基地,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推广率达IO0%。(5)壮大人才队伍组建了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区科技局荣获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制定了市区2025年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方案,聚集高层次人才69人,全区科技人才队伍达9800人。六是推动成果转化。实施“22345”创新创业工程,着力推进“年产1.8万吨湿电子化学品”、“锂电池高性能复合型石墨负极材料制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鲜食葡萄限产提质
13、增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等2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产值约50亿元。2 .县域创新能力根据2018-2025年县域创新能力监测的各项指标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区绝大部分指标呈较好发展态势,在成德眉资同能级县(市、区)中处于中等水平。(1)创新投入明显加大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9.65亿元,较2018年将近翻一番。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达到14.83人/万人,是2018年的2.3倍。(2)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数量稳定增长。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22%,较201
14、8年增长37.5%;(3)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密集区和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数4家,居全省前列。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494.9万元,是2018年的7.6倍;(4)创新产出稳步增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万人,较2018年增加0.6件。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64%,比2018年增加0.33个百分点。25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14.83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聆发展(R&D)人员数万人)全社会研究与试装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1)创新投入(2)企业创新2.642.37.2.4Iillll2018年2019年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
1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494.9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盅政策获得的税收成免额(万元)(3)创新环境(4)创新产出图32018-2025年区县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数据分析彭山IXShIjS罗江区乐工只全社会研究与试通发展(*0)经黄支出(亿元)io万人发喇专利有量(件/万人)MI慢以上会立新产品IAll收入占K收入比IMIX高新技术企业政(家)蹙中小企业At(*)企业享受研发健费M计扣除优原政策我得的税收充免曲(亿兀)图4成德眉资同能级县(市、区)县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数据分析(三)优势与特色L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域
16、是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实现与成都交通同网,通江达海、公铁水联运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具备。“成都区位、成本”已成为地域发展特点的最好诠释。2 .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十四五”期间,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区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市第1,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地方可用财力明显增强,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县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3 .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2015年11.3:53.1:35.6调整到2025年的9.7:45:4
17、5.3o光电显示配套产业成为全国湿电子材料品类最齐全的地区,“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一山、一水、一镇、一馆”文旅资源独具优势。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创新驱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4 .拥有成功的改革经验区先后承担国家级改革21项、省级改革22项,“四步机制、三方受益”土地规范流转经验在全国交流,写入全国人大土地承包法修正案;“两权”抵押融资改革经验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金融法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全国首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考核,成为全国、全省标准化体系建设样板。5 .坚持开放的合作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闯劲,率先占据了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全省除成都
18、以外世界500强最多的区县之一,是全国湿电子材料品类最齐全的地区。2017年被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批准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四)问题与差距十四五期间,县域创新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与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领先的地区相比,仍存在问题和不足。1 .创新投入水平有待增强一方面,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水平偏低,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保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受城市能级等因素制约,区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难度较大,智力资源支撑较弱,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研发人员层次偏低。2 .企业创新能力仍需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还不多,缺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存在不想创
19、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情况。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健全。3 .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税收减免额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创新创业的高级别载体少,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少,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深化,科技风险投资还需加强,科技行政部门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4 .创新产出尚需不断积累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主城区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受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土地金融等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不高。二、发展形势(一)国内外环境变化
20、对创新发展提出新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期。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到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了核心位置。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优先战略。市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科创增长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县域“十五五”发展的最大国际背景。区必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21、乘势而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格局。(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拓展新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把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任务。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省委“一千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共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
22、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势区,要进一步将自身科技创新发展更加紧密地置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之中,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贡献力量。(三)县域创新发展工作深入开展带来新机遇县域是国家、区域等多层次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建设科技强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以建设创新型县(市)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新创业格局。科技部于2018年在全国启动首批52家创新型县(市),科学谋划县域创新发展格局。2018年7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
23、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全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2022年6月,科技部印发“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规划,对十五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作为省乃至全国的多项创新改革试验区,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拉动效应可圈可点。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当主动作为,努力探路子、创经验,实现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创新 驱动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