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6).docx
《“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6).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前言是州首府,地处苗岭山脉南部,东西宽千米,南北长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共有行政村个、社区个,总人口万人。市东与毗邻,南与接壤,西与相邻,北与交界,是西南三省通向东南沿海的交通要冲,构建起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四铁三高两快”与“2688”城市骨干路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距离贵阳国际机场千米,与贵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珠江三角城市群“四小时交通经济圈”正逐步形成。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户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
2、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2019年初,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成为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负责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全市各单位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非煤矿山、危化及烟花爆竹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省“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州”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
3、本规划。本规划是我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十五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总体蓝图、行动纲领,是深化改革、制定政策、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第一章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期间主要成效“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等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增强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最大力量阻断新冠疫情传播;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应急管理战线各领域干部职工努力当好人民群众
4、的“守夜人”,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十四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安全基础持续筑牢。进一步夯实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实现归口管理,进一步压实属地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十四五”末,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比2016年累计降幅64.7%,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累计降幅72.2%,各年度发生事故均为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任务。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机构改革方案,顺利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调整完善议事协调机构及其职责,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
5、立完善了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组成的全市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初步建成了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管理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省安全生产条例,开展以“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继续推进重大安全隐患“一单四制”,加大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常态监管力度,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实施闭环管理。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机制,以“应急管理网格化系统”平台为依托,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基层网格化建设,建立了“市、乡、村、组”四级网格。目前,已基本
6、完成10个镇(乡、街道)、109个村、26个社区、1645个居民组的应急网格化队伍建设,共配备网格员1483人。制定并公开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明确党委、政府、部门责任,将安全生产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格化建设。大力推进“双控”体系建设,全市各行业、各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自然资源、水务、气象、地震、林业等部门监测预警网络趋于完善。出台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结合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及市应急救援任务需要,以城区三个消防救援站为基础,分别组建了高层(地下)建
7、筑灭火救援专业队,隧道(山岳、水域)救援专业队,危险化学品处置救援专业队。扩大专职消防队伍,因地制宜完成一级、二级、三级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建设。目前,我市墨冲、平浪、毛尖、匀东和归兰等“四镇一乡”及绿茵湖办事处全部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并配备基本灭火救援装备,全市消防救援装备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全市共建设有森林防火半专业扑火队9支270人,其中镇(乡、街道)8支250人,国有马鞍山林场1支20人,同时投资770万元的市5.5万吨粮油储备库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共治成效明显。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全市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群测群防预警预报
8、仪67台、滑坡伸缩仪44台,自动化监测设备22套。完成全市农村危房改造目标任务数6908户、同步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圈)3623户,整治自然灾害受损房屋548栋。综合治理马尾河、绕河、新坪河、基场河等河道23.47公里;加快建设大河、羊安等中小型水库,平省水库蓄水运行;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达0.85亿立方米以上,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万亩,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分别控制在0.8%和1.5%以内;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解决13.31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善提升8.41万人
9、饮水条件。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通信等非工程措施与堤防建设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体系,有效提升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充实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职责,加大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大排查,完成10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全市各部门认真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秉持群众路线,高度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民安全获得感显著提高。二、面临的新挑战安全生产形势复杂,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任务艰巨。一是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10、不到位。我市产业层次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投入不足,对隐患自查自改的积极性不高。部分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支撑不够,监测预警等信息化支撑还未形成全覆盖。目前,经济开发区多数企业引进建设时,未实施安全“三同时”,企业本质安全低下;历史遗留尾矿库治理难度大,其中,有6座无主尾矿库因属地政府无专项治理资金,无法落实治理工作;6座有主尾矿库(但业主无资金能力)未履行“三同时”手续,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整治,给全市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构成极大风险。二是传统的生产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煤矿、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较大。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共272家,高
11、层建筑204栋,其中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1栋,90米以上27栋,高层建筑总数占到了全市的64%以上,城市消防安全压力较大。三是西南成品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横贯全境,高铁、高速公路等西南交通枢纽以及清水江国家湿地公园、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螺蛔壳高山有机生态茶海、绿博园、秦汉影视城、毛尖风情小镇、中华茶文化博览园、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的特色文旅迅猛发展,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任务艰巨。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全市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71个,大小水库25座,城市防洪主要以茶园水库、绿茵湖水库联合调度为主,剑江河干流城区段及支流防洪隐患仍客观存在,其他支流未建设相应防洪工程,还
12、未形成“上蓄、中梳、下排”的立体防洪体系,全市重点防洪区域18个(其中城区7个、乡镇11个),境内大小河流44条,总长1321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O.58k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重点山塘运行管护水平较低,全市重要河段、水库防汛监测系统和山洪灾害易发点群测群防等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镇(乡、街道)城区防洪能力没有达到10年一遇标准,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全市两大流域三条水系,河网呈羽毛状分布,匀东镇为重旱区,小围寨办事处河阳片区、平浪镇、墨冲镇为中旱区,市区、小围寨办事处、沙包堡办事处、绿茵湖办事处、毛尖镇、平浪镇石龙片区、凯口片区为轻旱区。全市森林覆盖率65.67%,除当地武警、消防、民兵
13、预备役部队外尚未建立专业森林防火队伍,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破与立”“统与分”“上与下”“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风险源头化解、预警研判、决策评估和防控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监测网络不健全,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需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物资装备保障、科技支撑等能力建设滞后。镇(乡、街道)、村(社区)、园区应急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基层基础基本能力问题突出。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和规范化管理不足,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亟待加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急管理面临新的多元化挑战。随着全
14、市城市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经济开发区、市绿茵湖产业园区基本建设成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发展,规模以上企业总量持续增加,社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各类致灾因素迅猛增加,应急管理面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发展不相适应、产业结构多元化与监管力量不匹配、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与公民安全意识匮乏、产业聚集与消防保障能力不足等新的多元化挑战。三、发展的新机遇党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为“十五五”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习近平
15、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一系列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增强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市14524户5283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地区生产总值223.39亿元,增长46.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25元和14468万元,分别增长48.9%和56.7%,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16、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发展意识持续增强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奠定坚实群众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内容之一,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安全发展意识普遍增强,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数据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近年来我省“大数据”发展战略有力实施,抢占了国际国内大数据技术发展新高地,深入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17、在大数据的创新驱动下,高端科学技术将为风险和隐患动态监测、超前预警预报、灾害事故高效处置等方面提供重要手段,在事前预防、事中响应和事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全阶段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将会极大地提高应急准备、响应、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是市与经开区协调发展的融合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转型期,是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提升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高水平开放的深化期,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建设“平安”保驾护航。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
18、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应急体系建设。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为
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理念,确保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深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坚持“红线意识”,守住“生命底线”,持续推进安全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保护
20、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双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坚持精准治理。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尊重科学技术,精准实施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痛点堵点难点,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尊重自然规律,根据市特色
21、灾害事故发展趋势和特征综合施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利用已有应急力量和资源,结合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牢牢把握住主动权。坚持社会共治。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社会共治格局,落实好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更多依靠基层治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安全获得感。强化社会参与,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三、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30年,应急管理
22、体系基本健全,风险防控、灾害防治、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逐步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全州排名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的风险防控、应急响应、灾害预警、应急处置及善后处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到2035年,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实现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专栏1“十五五”核心指标(下降指标以2019年数据为计算基数)号指标内容预期值指标性质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约束性重特大生产安
23、全事故起数有效遏制约束性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4以内预期性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预期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1以内约束性50户以上木质连片村寨公共消防设施覆盖率100%预期性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1.3%以内预期性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2预期性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20000预期性分项目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条块职能清晰明确,横向上“防”与“救”的责任链条顺畅衔接;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纵向理顺乡镇应急管理体制;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机制优化高效。-灾害事
24、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发生,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双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得到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效强化提升,城乡灾害事故抵御能力明显提高,应急预案体系优化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以上。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镇(乡、街道)和村(社区)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部门和机构工作条件明显改善、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履职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应急 体系 建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