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
《“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4).doc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目录前言5第一章规划背景6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效6第二节面临形势12第二章总体要求15第一节指导思想14第二节基本原则15第三节发展目标17第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第一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1第二节完善帮扶长效工作机制21第三节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21第四节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22第四章构建“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3第一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3第二节做强稻米主导产业28第三节做大生猪畜禽产业29第四节协同发展特色产业29第五节统筹发展其他增收产业30第六节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31第七节推进重点园区建设35第五章大力发展农产
2、品加工流通36第一节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36第二节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37第三节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38第六章打造岳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40第一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40第二节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41第三节加强品牌推广与保护42第七章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3第一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3第二节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46第三节提高科技支撑能力47第八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49第一节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控49第二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49第三节推广绿色生产方式50第四节开展生态修复保护50第五节实施绿化行动51第九章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52第一节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第二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53第三节做好农民工工作53第四节健全利益联结机制55第十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6第一节科学编制乡村规划56第二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6第三节完善村庄基础设施57第四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59第十一章传承优秀农耕文明61第一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61第二节开展乡风文明T旁两评及文明村镇创建行62第三节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62第十二章构建乡村治理体系63第一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63第二节做好两项改革后续工作64第三节建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65第四节建设平安乡村65第十三章推动城乡要素融合66第一节推动人”双向流动66第二节推动地”有效供给67第三节推动钱充分保障68第十四章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放
4、70第一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70第二节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70第三节持续深化其他领域改革71第四节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72第五节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72第六节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建设73第七节积极推动农业合作交流73第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74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74第二节持续政策扶持75第三节强化项目支撑76第四节强化组织实施76第五节实行监督考核77环境影响评价78第一节与相关规划协调性分析78第二节各环境要素影响分析78第三节环境影响减缓措施79第四节综合评述81“十五五是我县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党
5、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描绘好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市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阐明未来五年全县三农”工作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大项目,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特编制县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0规划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对“十五五”时期推进
6、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规划是十五五时期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站在“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紧紧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效“十四五时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7、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三农”发展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先后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全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13个。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5年的66.8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89.7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
8、由2015年的39.7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56.5亿元,年均增长3.7%o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由2015年的11470元增加至2025年的18020元,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09:1。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08.55万亩、粮食年产量达48.46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和47万吨以上。耕地质量明显提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62.2%o全县农业供水能力大幅提高,2025年农业用水量达到1.0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50.5%o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
9、达到61.8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菜篮子”产品供应稳定,生猪出栏75.83万头、水产品产量1.6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1.63万亩,总产量76.59万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2%o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保障了市场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发展。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71万亩,其中粮油基地30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藤椒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柑橘基地6万亩;建成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238个;花椒基地创建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药材健康旅游主
10、题公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成效初显。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米粉加工企业7户;建成果蔬组装式冷库、贮藏窖、通风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162座(套),年初加工能力达120万吨。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100条秋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顾县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羊山中医药养心谷创建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并成功举办中医药健康旅游节暨中国农民丰收节。规模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举”的工作思路,引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11、领域,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25年底,全县已发展农业企业330家、农民合作社867个、家庭农场408个、种养大户1752户,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省级及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5个,省级及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18个,涵盖了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食用菌、水产、畜禽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领域。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创建厕所革命示范村62个,建成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614处、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10个、农村公共厕所342座、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11562座,配备保洁员6091名,全
12、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1%s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s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18%o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55%,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达100%。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用双脚丈量河流”行动,渠江出川断面水质达到IH类及以上。推进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2.98%o农业农村改革更加深入。基本完成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登记面积11113万亩。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累计流转土地61.33万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村集体资产5.51亿元,全面完成白庙镇郑家村等406个村经营性
13、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通过登记赋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406个。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025笔共2.36亿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完成县级党政机构改革,调减党政机构15个。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减少乡镇16个、行政村419个、村民小组2526个。开展法律进村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全面开展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覆盖率超过80%o乡村治理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石t亚镇张口楼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顾县镇羊山湖村等5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开展优
14、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顾县豆干、中和陈醋2个项目成功纳入全县第一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县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筹集资金42.76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C级D级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51741户,修建通村硬化路、产业联网路、入户便民路等4550.88公里,打造产业示范带6个,新改建特色产业基地37.63万亩,建成奔康产业园100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229个,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实现贫困群众多形式、多途径增收;全县34名县级领导、169个帮扶单位、280个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198个贫困村,选派28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113名非贫困村第一书记,1.5万名公职人员与2
15、7万户贫困户结亲结对,实现贫困村五个一、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力量全覆盖,累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困难问题3.4万个。2018年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年280个村、89968人全部退出,实现全域全员脱贫,绝对贫困全面消除,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栏1:“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类别指标2015年2025年属性农产品供给粮食产量(万吨)46.6748.46预期性粮食播种面积(万亩)107.58108.55预期性油料总产量(万吨)3.022.75预期性生猪出栏(万头)94.1575.83预期性蔬采忠产量(万吨)72.7776.59预期性水果总产量(万吨)4
16、885.17预期性水产品总产量(万吨)1.321.66预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傩(%)/98约束性农业物质装备高标准农田(万亩)26.864.1预期性农机总动力(万千瓦)/61.81预期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9.81预期性农业科技科技进步贡献率(%)57.462.2预期性农村环境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5.18约束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91约束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0约束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075预期性农村公路通达率(%)/100预期性森林覆盖率(%)/22.98预期性农膜废弃物回收利用率(%)/85.55约束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8.
17、39约束性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66.889.79预期性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39.756.5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47018020预期性农民贫困发生率(%)8.9%0约束性第二节面临形势主要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一带一路建
18、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新契机、提供了新机遇;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迈向全面小康,三农领域最突出短板正在加快补齐,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村造血功能显著增强,脱贫攻坚系列支持政策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乡村经济
19、和治理版图得以重塑,乡村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发展资源进一步整合,治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强化,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逐步健全,新基建改善了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乡村发展环境优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立足打造重庆都市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地的总体定位,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找到了新思路。面临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
20、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仍将中长期维持紧平衡态势,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大;高质量农产品需求与落后市场意识矛盾突出,农产品相对过剩与短缺交替出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全省一样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资源要素瓶颈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网络、通信、物流等设施薄弱。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
21、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水平较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艰巨,部分脱贫户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防止返贫工作依然面临较大压力等诸多挑战。第早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2+3”产业体系要求,坚持
22、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打造重庆都市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地为总体定位,努力构建“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县,擦亮千年银金字招牌。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应有贡献,力争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坚持
23、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创新机制和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推进“2+3”现代农业产业全链条建设,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组织链、优化资金链、强化安全链、提升服务链,形成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主框架。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调整结构,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强化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协调发展,加快三产融合。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着力解决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农村三产融合不紧密等突出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推进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