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4).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4).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及市相关要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持续向好,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期是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在全市前列的攻坚期。根据国家、省、市“十五五”
2、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紧密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目标,我们科学制定“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十五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规划期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十四五”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改善生
3、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开展环保督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圆满完成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是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25年,全县优良天数332天,优良率达到90.7%,位居全市第一,较2015年增加22.5个百分点,Pgs年均浓度为40gm3,较2015年下降39.4%,PMlo年均浓度为55g/*较2015年下降48.1%。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4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较2015年提高75个百分
4、点,其中越溪河黄龙桥断面从2015年的V类提升至III类,旭水河玉章码头断面从2015年的V类提升至III类,旭水河叶家滩断面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至In类。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2.3%,全县境内基本无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砖瓦行业整治,对18户砖瓦企业开展了废气综合治理。开展“小散乱污”专项整治,共清理各类“小散乱污”企业58户,完成整治42户。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升级,淘汰
5、31台燃煤锅炉。加强餐饮油烟治理,餐饮服务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完成率达Io0%。开展烟花爆竹禁售禁放,全域秸秆禁烧,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检测工作。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旭水河流域攻坚治理行动,印发旭水河流域(段)攻坚治理方案旭水河攻坚治理重点任务清单等方案,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运。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县196个行政村中,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115个,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1处,圆满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加强水源地保护区面源污染治理,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禁养区内7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全部关闭。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控制目标
6、任务。三是净土和固废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推进疑似污染地块初步调查,完成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农用地土壤详查和非正规垃圾填埋点位整治等专项工作,实施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天然气净化厂)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开展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摸排非法转移废铅蓄电池,规范废铅蓄电池合法转移处置。以年为单位常态化开展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评估工作、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年度申报登记工作、指导产废单位制定管理计划并备案。配合生态环境部督察组对我县开展的“清废行动2018”,并按要求进行了整改。2019年起,全面实行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取代纸质联单,实现了转移处置流程联单监控。建设了
7、金龙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弃物项目,实现危废处置能力从无到有。县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保持100%,乡镇和农村收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以许可证监管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制度。截至2025年底,123家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620家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登记,基本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完成环保督察工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完成率97.92%,“回头看”问题整改完成率96.49%,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完成率均为100%,市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完成率均为100%
8、未完成的整改问题正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环境监管执法不断加强。2016-2025年,环境违法处罚金额合计1600余万元。2025年,检查企业245户次,立案调查环境违法案件15件,发出处罚决定书11份。开展生态环境全域强化执法、矿山矿企专项联合检查、涉VOCs企业专项检查、污水处理厂执法检查。2025年底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目前,已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有效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
9、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流域治理任务大,旭水河生态流量不足,河流自净能力差,断面持续稳定达标难。农村环境治理任务重,需要整治的村庄仍然较多。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仍然超标,且分布点多面广,日常监管难度大。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PM2.5浓度距离达标尚有较大差距,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有待完善,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够,精细化、常态化管控还需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不规范,城区道路黑化率较低,G348国道穿城而过,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任务艰巨,未来全县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的压力较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偏低,
10、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维护仍有差距,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效果不稳定。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面不高,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仅有63.2%,散居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效果不理想。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不足。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较大缺口,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尚未健全。四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待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农村改水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设施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未能有效落实到位,存在部分设施管网不配套、进水水质浓度偏低、建成后未使用、缺乏维护等问题。全县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药、化肥、畜禽养
11、殖粪污所产生的污染对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危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固废管理及处置能力有待加强。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众多,产废企业对危废管理意识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够,贮存、记录、转移等方面存在问题,开展打击固废非法转移、倾倒压力较大。页岩气开采油基岩屑环境风险大,周边处置油基岩屑的单位少,处置能力不足,综合利用相关政策配套不及时,以致大量油基岩屑在县境内钻井平台暂存。处置完全依靠市外例如内江、德阳等有资质的单位,年转移处置约1万吨。六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与信息化建设仍需加强,环境监测监察人员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监测监察手段、装
12、备智能化程度较低,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生态文化宣教设施配套不足,自然科普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力度较弱,常态化生态环保宣传机制不够完善。七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不足。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实现根本转变,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减排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共同参与的目标还任重道远。第三节面临的战略机遇当前,全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依然复杂,环境治理任务依旧艰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生态文明建
13、设进程加快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出台并积极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以及省级以下环保垂改,更新了生态环保工作职能,加强了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扩展、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一步扩大的新局面,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凸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要素领域和范围以及创新体制机制提出迫切需求。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发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
14、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战略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市坚定不移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两市两城”,走好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路。国家和省市重大政策交会叠加,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建设“美丽”提出更高的生态环境目标要求。作为“美丽”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美丽”的高标准高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
15、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彰显特色,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县委“124”发展思路,以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赢打好环保翻身仗,加快推进生态环境
16、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建设新时代宜业宜居文化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战略发展导向,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积极融入“双循环”,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精细管理、分类施策、
17、因地制宜,提高环境治理效能。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统筹水陆、城乡、江河、湖库,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共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力争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提升老百姓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三节目标指标到2030年,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生态环境
18、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功创建,全力建设“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升,Pgs年均浓度持续改善,完成市下达目标。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国省考断面水体比例达到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市上下达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高,万元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空间格局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修复水平大幅度提升。重要生态空间面积
19、不减少、功能不降低,城市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4%,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建成生态优美的新时代宜业宜居文化城市。表1“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2025现状值2030年目标建议值属性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40
20、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7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重污染天数比例(%)00约束性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100约束性劣V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100100约束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00约束性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63.280约束性;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约束性亍染【总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完成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万吨)完成完成市上
21、下达目标约束性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完成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吨)完成完成市上下达目标约束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QI)/稳中向好预期性森林覆盖率(%)39.640预期性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0.15%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约束性第三章强化分区管控,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强源头防控,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培育绿色新动能,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为着力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第一节优化县域绿色发展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
22、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空间布局约束,严格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展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优先保护区,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刚性约束,防范环境风险,落实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资源利用上线约束,严格落实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利用上线。严格准入清单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促进精细化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平台,保障“三线一单”落地运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底线思维,结合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实施“一核一轴两区三带”发展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格局。坚持省级点状开发城镇功
23、能定位,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井盐产业园工业基础,积极培育过水产业园,同步打造集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生态宜居、科技教育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新区。以旭阳镇、度佳镇和乐德镇为中心,重点发展以农产品集散、商贸物流、工业物流为主的物流集散,以茶叶、油茶加工、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以及陶瓷、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酿造业等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建材、物流等优势产业绿色集群。以长山镇和来牟镇为中心,建设井盐产业园,重点发展井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制陶加工和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推动形成长山一来牟一体化绿色发展格局。第二节打造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严控
24、以金龙水泥、自力水泥为重点的水泥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持续推动砖瓦等落后产能淘汰,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深入推进水泥、砖瓦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快砖瓦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转型升级,鼓励现有烧结砖瓦行业向绿色建材产业转型,支持烧结砖瓦企业炉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大力推动水泥、砖瓦、陶瓷、盐业等传统行业企业升级改造,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越溪河流域粮油发展带为核心,强化粮油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生物肥料替代化肥力度。以种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