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前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并指出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和物资储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可或缺的“压舱石”。“十五五”时期,是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机遇期,也是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更是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
2、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的攻坚期。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为指导“十五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县根据国家“十五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6年一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县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截至2025年,共实现粮食产量10.13万吨,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并积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面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努力构建更高层
3、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基础设施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完善。第一节“十四五”期间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发展成果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县不断提高县内粮食仓储能力,截至2025年,全县纳入统计的各类粮库完好现代化仓容共计约2.565万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信息化平台项目投入试运行,数据涵盖已经接入省级信息平台,董蒙粮库已经实现与省级平台、国家局平台数据互通共享、视频监控
4、系统互联互通。调控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建成了县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与州有效对接,有力保障了县内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积极与周边县市加强交流,签订了一系列粮食产销合作协议,产销衔接不断拓展,粮食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带动了地方储备粮整体品质的提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县耕地面积为33.37万亩,常年种植水稻17.4万亩,玉米3.5万亩,马铃薯4.2万亩。共完成23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调整面积5.59万亩,优质蔬菜、精品水果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至38.38亿元,年均增长6.l%0获得7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认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
5、1+7”生态循环农业种羊养殖项目获得胡春华副总理“五个好”的高度评价;创新培育粮食产业主体,共培育粮食加工企业36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家。粮食品牌培育进一步提升,县内黑猪、九阡李、水晶葡萄等产品影响进一步提升,助推“黔货出山”,推进了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升。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永久基本农田方面:目前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为24478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内的耕地面积为22478公顷。2025年,县没有发生永久基本农田占用情况,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没有发生变动。耕地方面:目前县耕地总面积为493593.6亩,完成了480555亩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同时,县严格按照耕地
6、质量保护要求完成了耕地质量监测、秸秆还田、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保护耕作地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并继续稳步推动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严格落实和完善了粮食扶持政策,并制定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完成了年度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法治建设流通监管取得进展。加强粮食行业法制建设,“十四五”期间,县根据省内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试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等要求,运用粮食行业“双随机”抽查应用平台开展检查,规范对定点、收购、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信息全过程留痕,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强化流通监管效能
7、并完成粮食收购资格认定“证照分离”改革。政府物资储备职能得到增强。目前县在凤羽街道老虎洞福利院内初步建成了县级安全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规模达到720平方米,储备物资包括帐篷271顶、简易帐篷419顶、棉被3640床、垫棉3640床、毛毯820床、踏花被240床、床单1200床、枕头282个、冬装1300件、春秋装4200件、夏装5000件、折叠床410床、电筒200个、折叠桌椅170张、雨衣500件、迷彩服200件、保暖衣裤700套、儿童衣190件、鞋700双、食用油300桶,基本保障了重要物资在应对安全应急事件时的物资供应。第二节存在的问题流通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县的储备粮轮换机制仍
8、需完善,储备品种不够丰富,难以适应消费需求,轮换模式有待改进,轮换不畅问题较为突出,储备品种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轮换吞吐机制仍需完善。缺乏大型宏观调控主体,亟待推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多元市场共同发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粮油应急加工、物流、设施、信息化能力以及统筹整合资源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粮食产业需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县的粮食流通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粮油工业发展滞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不高、关联不强、产业链不长,粮食产业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县内虽然有一些粮油加工企业,但均以零散经营为主,粮油企业品牌建设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市场化营销能力不强,竞争力不
9、足。粮油企业技术人才普遍匮乏,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物流节点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目前县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弱,铁路节点少,公路成本高,流量分散,散粮接卸、多式联运等设施严重不足,县内仅仅董蒙粮库基本成型,其他分散储库均存在交通不便,运输不畅的问题。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突出,粮食物流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够,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还十分落后,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大力推进县内粮食物流网络的建设。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县内部分仓房存在设施陈旧,信息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管理成本
10、高的问题,且缺少油罐设施。作业环境整体较差,粮食进出仓效率低,绿色生态储粮、信息化智能化功能提升等方面存在短板,亟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物资储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县已建立的物资储备,总体储备规模都比较小,物资储备体制改革不够完善,管理难度大。一方面,物资储备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未健全,物资储备没有建立对接州及省的统一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另一方面,县的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不健全,储备品种结构和规模布局不合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落后,应急物资调配效率不高。物资储备体系亟需推进储备治理现代化,提升物资储备综合效能,更好发挥物资储备防范化
11、解重大风险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推进。由于县经济原因,粮食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知识结构不平衡,专业层次较低,培训力度不够,技术理论和业务相对较弱。对于挖掘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如食用菌、葡萄、九阡李等产品深度价值造成较大制约。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培训培育体系构建等方面亟待提升。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国际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中美高强度的贸易摩擦有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对国内粮食安全带来输入性压力
12、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粮食的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日益凸显;农业自然灾害、疫情等自然灾害频发引发的粮食危机预期增长,近一段时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升温,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出口禁令、囤积等因素,将引发区域性国际粮食供求不均衡和粮食价格短期剧烈波动。2019年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局部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部分农产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担忧粮食安全的焦虑情绪进一步显现,影响粮食安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县必须在粮食加工、仓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战略布局,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可
13、控,推动粮食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二节国家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肉、蛋、奶消费占比提升,多元化、功能化、绿色化、个性化食物消费逐年增长,饲料及工业用粮需求旺盛,粮油产业发展进入需求引领、品牌驱动的发展阶段,高端、优质粮油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粮油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每年的全国粮食需求量预计增加200亿斤左右。受城镇化进程和生态修复等因素影响,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农业和粮食生产回旋余地减少,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明显。全国粮食产区持续萎缩
14、粮食调出省持续减少,粮食供需“紧平衡”将是常态。县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粮食物流关键节点布局,实现国内粮食供需有效匹配,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第三节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提出粮食产业强国建设背景下,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一个目标”,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突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给省和县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提出新要求,因此,县应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科技创新
15、为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联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争创粮油知名品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产业新动能,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第四节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十五五”时期省进入加快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新阶段,将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探索富有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将着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推动物流大通道、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应
16、大力夯实储备、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康、绿色饮食,提高粮食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推进粮食行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在更高层次上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大粮食、大储备、大生态”,以改
17、革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产业经济、健全物资储备,推进生产、储备、流通全过程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为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推动资源向有市场需求的区域进一步集聚,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在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运行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聚焦核心,补齐短板。紧扣粮食和物
18、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以及“十四五”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集中优势在重大政策、重点方向和重点区域持续发力,以针对性举措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度跃升。智慧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打造绿色智慧型基础设施体系。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利用粮食产业基础,探索粮食产业和物资储备事业融合式发展。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底线思维,防范风险。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
19、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努力构建全方位综合防控体系,着力防范化解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坚守安全稳定廉政“三条底线”。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五五”时期,根据省实施“应急体系工程、仓储物流工程、物资储备工程、优质粮食工程、科技兴粮兴储工程、数字黔粮工程”六大工程,县将建设高质量粮食收储供应体系、绿色高效仓储物流体系、现代特色粮食产业体系、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互通共享的信息体系五大体系。并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突出,仓储体系绿色化现代化,物资储备效能明显增强,高效物流体系实现智慧发展,科技兴粮兴储贡献率大幅提升。到203
20、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10.3万吨以上,粮食业总产值6.1亿元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粮食和物资高质量发展格局明显,最终建成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深化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精准调控机制逐步形成,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更加科学,粮食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法规和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与州和省级联系对接不断加强,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监测预警机制不断优化。高质量粮食收储供应体系基本建成。优粮优价收购机制基本建成,精
21、准高效产销衔接体系逐步构建,全县多层次、多样化粮食交易批发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高质量粮食收储供应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实现绿色高效。精准补齐设施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升优质增量供给,仓储物流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物流网络智慧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形成,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努力培育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园区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打造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区,优质粮油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粮食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统一的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
22、县级的物资储备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并加强与州、省内对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储备物资统一监督和分级管理机制逐步建成,资源网络化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统一的物资储备管理组织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形成“统筹规划、分级负责、资源共享、集中调配”的物资储备体系。互通共享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与周边县及州、省内储备粮管理实现横向互联、纵向互通,覆盖全省的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系统基本建成,价格监测、统计调查和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不断完善,打造省级数据共享平台、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升级粮食监督检查平台,建设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全省粮食和物资互通共享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专栏1“十五五”
23、县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30粮食有效供给能力粮食产量(万吨)10.81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完好标准仓容(万吨)3.795储备粮优质粮食占比(%)30%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率()60%第四章建设高质量粮食收储供应体系“十五五”时期,县要经受国际粮油市场可能动荡调整的考验,因此将要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顺应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趋势,满足城乡居民粮油消费结构变化,进一步调优粮食供给布局,深入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巩固粮食安全供给基础;优化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和质量,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规模,开展动态储备,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激活发展潜力;改革完善县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堵
24、塞漏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壮大骨干粮食企业;不断提高县粮食安全供应质量,积极推进县粮食电子交易网络建设,支持县内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城区粮食供应效率;进一步深化产销衔接,充分利用县内县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优质粮食,深化与省外的成渝、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加快构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网络,建设高质量的粮食收储供应体系。第一节创新完善粮食储备机制提高粮食储备保障能力。严守粮食安全底线,落实以省级储备为主,在满足县内的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潮汐返乡供应保障和健康、营养、安全的居民饮食消费需求,合理增加县内的粮食储备规模。推动产销区企业深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粮食 物资 储备 体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