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doc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实行“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制户口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业生产B.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C.推动商业发展D.削弱贵族势力2 .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这反映了秦朝户籍制度的()A.平等性B.开放性C.等级性D.民主性3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负责。这一制度()A.仅用于统计人口数量B.使百姓成为“编户齐民”C.不利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D.导致东汉末年户籍散乱4 .隋初实行“大索貌阅”,
2、其主要作用是()A.清查人口,增加赋税收入B.打击豪强地主势力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科举制度发展5.唐朝户籍管理严格,户籍三年一造。这一做法的主要意义在于()A.保证国家赋役征发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减轻农民负担D.推动商业繁荣6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这种户籍划分()A.不利于土地私有制发展B.使佃户完全依附于地主C.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7 .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诸色户计”,且一旦定籍,世代相袭。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8 .有利于元朝经济的多元发展C.限制了百姓的职业选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8.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册称“黄册”。“黄册”的主要内容包括()A.各户人口、田土、房屋8 .百姓的宗教信仰C.地方官员的政绩D.商业贸易的情况9 .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管理相对松弛。这主要是因为()A.人口数量大幅减少B.赋税与人丁联系减弱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社会矛盾得到缓和10 .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基层行政管理B.促进文化教育发展C.提高农民文化素质D.维护社会秩序11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这些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不包括()A.征收赋税B.管理户籍C
4、司法审判D.维护治安12 .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其作用不包括()A.清查户口B.维护社会治安C.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D.推动科举制度改革13 .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察看动静。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B.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C.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D.打击商业活动中的不法行为14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灾荒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限制粮食贸易D.打击富商大贾15.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救济功能缺失B.社会财
5、富分配不均C.民间力量主导社会救济D.社会矛盾得到解决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的户籍制度自秦统一天下之后,更加严格和完备。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着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摘编自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材料二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坊郭户为城镇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 17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 社会 治理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