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docx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进行征战,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周天子的地位B.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C,争夺土地和人口D.促进民族交融2 .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B.作战区域广C.持续时间长D.以“尊王攘夷”为旗号3.春秋时期,齐国能够迅速强大,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周王室的支持A.B.C.D.4.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D.青
2、铜器的制造5 .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建立县制6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7 .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直接目的在于()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8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革除残存的戎狄风俗D.强化对百姓的控制8 .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A.奖励军功B.统一度量衡C.
3、确立县制D.鼓励耕织9 .春秋时期,出现“五霸”的局面,战国时期出现“七雄”的格局,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A.战争目的不同B.社会性质不同C.统治范围不同D.政权组织形式不同10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C.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主要用于军事防御1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 “仁”和“礼”B. “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1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实行“仁政”,轻徭薄赋C.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D.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3 .下列思想家
4、中,主张“民贵君轻”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1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大变革C.私学的兴起D.诸侯争霸15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统治者推崇的主要原因是()A.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B.符合民众的利益C.主张实行“仁政”D.强调“无为而治”二、材料解析题(共20分)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战争,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1)材料一中“周室衰微,
5、诸侯强并弱”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4分)(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D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商君”在秦国实行变法开始于哪一年?(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三、论述题(10分)1 .结合所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课后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