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作业.docx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北朝时期,一位农学家通过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写成了一部对后世农学发展影响深远的著作。这部著作是()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水经注2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体现了贾思勰怎样的农业思想?()A.要抓紧农时进行耕作B.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C.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D.要重视兴修水利3 .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近千年。他是()A.祖冲之B.贾思勰C.郦道元D.顾恺之4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
2、方面也有重大贡献,他制定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A.夏历B.殷历C.大明历D.授时历5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A.锤繇B.胡昭C.王羲之D.颜真卿6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下列关于兰亭集序的描述,正确的是()A.笔画规整,结构严谨B.字体方正,刚劲有力C.飘逸潇洒,如行云流水D.笔画连绵,一气呵成7 .东晋时期,有一位画家擅长人物画,他的作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他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位画家是()A.阎立本B.吴道子C.顾恺之D.
3、张择端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位于山西大同的著名石窟是()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麦积山石窟9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在造型上存在一定差异。云冈石窟的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而龙门石窟的佛像则更多地体现了汉化风格。这种差异反映了当时()A.民族融合的趋势B.佛教传播的不同路径C.雕刻技艺的差异D.统治者喜好的变化10以下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领先世界近千年C.王羲之的书法为后代书法发展提供了借鉴D.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11
4、某同学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B.祖冲之圆周率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C.王羲之兰亭集序楷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D.顾恺之一一女史箴图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科技文化依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大融合B.南方经济的发展C.北方人民南迁D.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3 .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种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作物的种植密度B.方便田间管理C.
5、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D.提高土地利用率14 .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运用了刘徽开创的“割圆术”。他通过不断地分割圆,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从而逐渐逼近圆的周长。这种方法体现了()A.极限思想B.数形结合思想C.方程思想D.分类讨论思想15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造纸术的改进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士人群体的兴起D.佛教的广泛传播16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他认为,绘画不仅要描绘出人物的外形,更要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下列作品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女史箴图B.清明上河图C.千里江山图D.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后作业 20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时期 科技 文化 课后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