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论文.docx
《海绵城市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海绵城市”理念对合肥内涝防治的应用研究姓名:叶亮专业班级:地质工程指导老师:刘理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岩土系提交日期:年月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摘要,.一:I城,内弗问题中发挥最根本的作用。第1章绪论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的根本。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66%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缺水或极度缺水的境地,同时,有40%以上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域辽阔,拥有着位居世界第六位的河川及径流量。然而,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缺乏2300m3,
2、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是世界上较为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水污染的问题也十分严峻。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发布的数据说明,我国大约有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的水源水质劣于IH类,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世界各国在面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应对洪涝灾害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我国要求在2014年编制完成雨水排水防涝规划和暴雨强度公式。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在提高用水平安性和减少环境影响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雨水的利用和收集,是让曾经单一排放的雨水“变废为宝”的重要措施。目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在世界多个国家起到了重要
3、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做出了巨大的奉献。目前国外研究内涝治理的主流观点不再是尽快的将雨水收集、输送、排放的老做法,它更倾向于将雨水视为一种资源,综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对雨水与城市建设、人们生活乃至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的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并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容量,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1.1 选题依据及意义随着城市的快速开展,城市雨洪灾害和资源短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同样也制约着我国城市开展。雨水管理是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及再利用,并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雨水管理体系,是解决我国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步骤。“海绵城
4、市”是结合国外雨水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形成的我国雨水管理体系,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营造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研究城市内涝防治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比较与实践分析,对合肥城市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出可行的改造建议,为城市内涝问题提供有效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讨论国内外及有关城市的雨水管理规划,有利于城市新旧城区排水管网的改良和设计规划,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1.2 海绵城市的理念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2.1 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SPongeeity),从海绵的水分特性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让雨水在城市
5、的利用与迁移过程中,更加的“便利”。更近一步的理解,可以认为,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可以通过吸收、调蓄、下渗及处理净化等方式积累起来,等待需要时再将存蓄的水“释放”出来,用以灌溉、冲洗路面、补充景观水体和地下水等;从海绵的力学特性上,可以认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压缩、回弹和恢复,能够很好的应对自然灾害、环境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洪减灾。城市的“海绵体”不仅包括小区建筑物的屋顶、植草沟、园林绿化、透水铺装等相配套的设施,同时也包含了城市的各种水系,如江、河、人工景观湖等。图1-1海绵城市的理念传统的城市,未考虑雨水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重点强调了“排”的概念。传统城市只是利用雨水口、雨水管道和管渠、
6、雨水泵站等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快速排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开展,道路不透水路面的增多,盲目的开发使得雨水无法及时的下渗和利用,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的频繁发生。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对于维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列表比较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的特点:表I-I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的比较传统城市海绵城市改造大自然顺应大自然重点为土地的利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碳超标排放低碳减排原有生态被改变原有生态的保持粗放式开展低影响开发减轻雾霾地表径流不变雾霾加重地表径流增大1.2.2 国外海绵城市的开展进程雨水产生的洪涝灾害和径流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
7、失、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是十分巨大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兴旺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雨洪的控制,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更为有效的将雨水收集、利用起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ProtectionAgenc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BMP(最正确管理模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完善。重点利用雨水,解决水质与水量的问题,强调生态平衡及社会的和谐开展。目前,BMP措施已经在德国、南非、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基于BMP措施,美国的暴雨研究专家又着手进行了景观控制的微观探讨,提出了低影响开发(1.ID1.
8、owImpactDeve1.opment)的观点。同时,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aterSensitiveUrbanDeve1.opment)日本的管理政策、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1.eUrbanDrainageSystems)等在本国及其他兴旺国家的雨洪控制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海绵城市的成功范例层出不穷,例如:美国波特兰的绿色街道、日本东京新宿区的雨洪调蓄设施、德国的波茨坦广场雨水收集和英国的世纪穹顶等等。(1)美国的最正确管理模式(BMPBestManagementPractices)概要1972年,BMP被用于美国非点源污
9、染的控制,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BMP管理模式更有利的实施,美国又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BMP模式被进一步的完善,并全面应用到美国社会。随着城市的开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可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目前美国已经开发了新一代的BMP模式,重点强调绿色生态技术与非工程管理方法的结合。绿色生态技术包括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修建沉淀池等。非工程方法包括清扫路面和城市环境管理等。BMP强调采取一个或多个措施,来解决该地区的生态、水质和水量等问题,同时它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制定来保护受纳水体、实现地下水的回灌。BMP以控制雨水洪峰流量与洪涝灾害为目标,重点去除悬
10、浮物、沉淀物等污染物并集中关注小降雨事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了大量的措施和相应的法规来促进BMP的应用与实施,以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标准来保证BMP措施的实施效果。许多州也提出了适合自己BMP指南,如费城要求设计重现期至少为1年;纽约州制定了与雨水相关的管理手册,提供了相关技术标准与实例;首都华盛顿要求尽最大的可能性利用BMP技术,实现洪涝与洪峰控制。低影响开发(1.ID1.owImpactDeve1.opment)概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乔治圣马里兰州王子郡的雨洪管理专家们首次提出了1.ID理念。随后,1.ID理念由之前的小规模措施开展成为更为全面的综合性措施,并逐渐被美国的各大州所利用
11、如今,1.1.D理念已被日本、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多个兴旺国家所接受和应用。1.1.D强调了利用小型(5英亩或更小)、外乡化、低本钱的雨水控制措施并且结合城市景观功能,来模拟自然水文循环,减少径流污染。同时,IJD注重公民的积极参与,将原有的排水方式进行改良,修养水源。采用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塘、雨水湿地、透水铺装等,可以节省投资、减小径流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1.D技术在处理场地径流的过程中,需结合多种控制技术,包括渗透、过滤、径流输送技术,径流调储、保护性技术及低影响景观等六种措施。(3)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1.eUrbanDrainageSy
12、stems)概要20世纪70年代,英国针对当时排水体制造成的洪涝灾害及径流污染问题,首次提出了SUDS的理念。SUDS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开展,在综合设计中重点将水量、水质及景观娱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地域的水文系统得到优化。SUDS与传统的城市排水方式不同,采取过滤式沉淀池、渗透铺装等措施削减洪峰流量,提高径流水质。它既可以应用在城市老区的优化改造中,也可以应用在新建城区的雨水利用工程中,使更多的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源。同时,与绿色景观的结合,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SUDS与1.ID、BMP相似,均遵从预防控制、源头控制、场地控制及区域控制。首先,在住宅小区、社区等源头处,采
13、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方法对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其次,在整个链带上,利用渗水坑、调蓄池、雨水塘等对径流进行削减、滞留及收集控制;最终,将雨水利用或排入雨水管道。目前,西欧多个国家,均开发出适合本国国情的SUDS可持续开展战略,并广泛应用在城市施工、设计及运行的各个方面。(4)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aterSensitiveUrbanDeve1.opment)概要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起源于澳大利亚,目的为保护澳大利亚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及供水平安,是其对传统开发方式的改良。WSUD致力于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地表、地下水的水质平安,减少污水的排放,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WSUD利用可持续开展的
14、先进理念,克服了城市开发对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对城市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及设计。与其他的管理体系不同,WSUD系统不仅仅指对雨水的管理,而是将雨水、饮用水、污水管理等水文循环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管理。整个循环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渗透到城市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其中,雨水管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城市水循环的关键。澳大利亚通过大量的法律法规来确保WSUD系统的实施和运行,取得了瞩目的效果。(5)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1.IUDD1.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1.opment)概要1.IUDD是1.ID及WSUD综合开展而形成的新的理念。它不仅强调了
15、城市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也适用于城市周边及农村的规划、设计开发。1.IUDD对于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等进行了综合考虑,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良好的循环。1.2.3 国内海绵城市的开展进程近几年来,城市内涝和径流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排水仅强调“排”字,而未考虑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城市雨水排放设施仍为传统的雨水口、雨水管道管渠及雨水泵站等“灰色”根底设施,并未考虑水文循环的自然规律;雨水径流中,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如无机化合物、氮、磷及防冻剂等。针对这几方面的原因,我国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出发,制定了多方面的政策及措施。2002年
16、我国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设计要点。要点强调,在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情况,因地制宜。透水铺装应应用在道路的次干道或人行道上,以到达削减洪峰流量,渗透雨水,保持水土的作用。2005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始对住宅小区的雨水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2006年6月,我国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标准对卫生洁具的用水量、冲厕、浇洒道路的水量水质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标准对于节能环保,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作出了规定,为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做了铺垫。2007年4月,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50400-2006)o它是
17、我国第一部关于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标准。标准重点对雨水的水量、水质,雨水系统的选型、收集利用方式及土壤入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为从事给排水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至2015年,城乡饮用水平安及水质保护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强调了低碳、环保的理念,重视雨水的管理控制及技术措施。十八大中,强调将生态文明列入首位,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建设共同作用,促进国家的开展。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指出,太多的水泥地占用了可以保持水土的林地、草地、池塘及湖泊,破坏了正常的水文循环,致使暴雨来袭时,雨水只能从管道排出,无法收集
18、利用、补充地下水。假设想解决城市缺水问题,顺应水文循环的自然规律,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将雨水“留”下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建设能够自然存蓄、净化的“海绵城市”。2013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在2014年底,制定详尽的城市排水防涝的设计规划,将治理城市内涝列入政绩考核,争取用10年的时间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涝体系。2014年5月,中国气象局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那么:指导各地建立雨水监测站点,收集并分析雨水的暴雨强度数据;协助当地气象部门确定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降雨类型并研制、开发相应的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软件;确保雨水监测站点的周边环境不受干
19、扰,以提供准确的实时数据。2014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可行性实施方案,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指导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维护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此,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已进行试点。同时,陕西西咸新区的泮西新城作为首个试点地区,对于引领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促进水环境状况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12月,水利部、建设部等三部委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通知。2015年1月,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的申报工作。1.3 合肥市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得到了迅速的开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
20、大和社会经济的开展。近十年来,内涝已成为合肥抚慰不平的一处伤痛。年复一年的受灾、治理;再受灾、再治理,循环往复却收效甚微,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水漫金山”之事。严重的积水不仅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出行,更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近来年“海绵城市”的兴起,合肥市开始大规模的实践探索。合肥市排水设施建设历史如下:1964年,随着合肥东部工业区的兴建、开展,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编制了合肥市东区排水规划,确定了合肥市的排水体制,即:老城区为截流式合流制,其余地区为分流制。1996年,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合肥市政设计院编制了合肥市排水规划(19962010年)。2002年起,
21、合肥市市政设计院编制了合肥市排水规划(修编)纲要20022005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合肥市城市防洪规划中间成果(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和合肥市城市治涝规划。1984年以来,合肥市兴建了一批防洪排涝工程,主城区总体防洪能力根本上到达了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合肥市现有d3(X)d2(XX)雨水和合流制的排水管道及盖板涵约800km,市区排水管网根本完善。根据城市排水办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合肥市排水管渠覆盖率已到达98%,老城区排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为0.5/年,重点区域的设计重现期为1年,新城区为1.5年,现行的城市排水规划为2007年编制,规划完成率为98%,主要
22、管理部门为市规划局、市城乡建委,分别管理城市规划及建设维护工作。1.4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依据“海绵城市”理念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现状,本论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合肥的内涝成因是什么;再比照国内外“海绵城市”成功案例分析其优点,如何适宜性的运用到合肥内涝防治的问题上,提出对合肥内涝防治问题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和总结合肥城市内涝的成因;实际探讨西安城市针对于内涝问题防治所采取的优势措施,提出适用于合肥内涝防治的合理建议。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表1-2工作量表序号工作内容工作量1234567第2章合肥概况据近年统计的数据,合肥市建成区(不包括巢湖)面积300km2,城区总人口为508万人,中心城区
23、人口300万,老城区人口密度在2.83.3万/kn?左右,城市扩张迅速,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不断加剧,尤其是每年夏季内涝灾害尤其严重,下而将从该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河流水系三个方面介绍,从而对合肥市自然环境和条件有所了解,便于分析合肥市内涝的成因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2.1 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中国东部,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巢湖西北岸。地理坐标为东径116o40r-117o52,北纬313032。37图2-1合肥位置分布图如图2-1所示,合肥市境域东与滁州市、马鞍山市交界,西与六安市接连,南濒巢湖和杭埠河与芜湖市相连,北与淮南市毗邻。合肥市辖瑶海
24、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下列图2-2所示)。市区地形大局部为岗冲起状的丘陵,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高程系,下同)为1245m,沿河地洼地高程1012m。每逢汛期河水上涨到一定高度时,市区内积水全靠机泵排入河道。图2-2合肥市城区区划图2.2 气候合肥地区属季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四季清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1OOOmm左右,夏季年均降雨量为411.6mm,占全年降雨量的41.6%,年平均气温:15.7C,年平均绝对湿度:15.8mb,年平均相对湿度:7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绵 城市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