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朱熹.ppt
《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朱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朱熹.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的本性是什么?人性之辩人性之辩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孟子像孟子像孟子简介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一、一、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名轲,邹邑人,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理想主义的代表。思孟学派,儒家学派继承人。所做孟子是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言行
2、是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思想主张:政治上主张施仁政、行王道。行政理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政治上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政治经济思想:孟子的政治经济思想: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cugu)不入洿(
3、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提出使“民有恒产”,是指使老百姓有个凭劳动吃饭的基本生产资料,有温饱而衣食无虑!养得起父母妻儿,荒灾之年不至于饿死,以至于闹得官逼民反,挺而走险而已。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孟子以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又连用三个“不可胜也”的句式指出采取这种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便初步点明了使民加多的途径.这对于一个希望国强兵、称霸
4、诸侯的君主来说,一定是有着很大诱惑力的.道德论孟子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
5、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更有效果: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更有效果:“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孟子简介简介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逻辑谨严;善用
6、寓言和比喻。读孟子读出浩然正气浩然正气。荀子荀子其人荀况,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生于战国末期。曾游学于齐,后去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死于楚。游历:齐楚秦、赵儒家传人,综合百家崇礼而劝学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时时 期期仁的仁的思想思想民本民本思想思想人性论人性论爱人爱人以德治民以德治民性相近性相近仁政仁政仁义仁义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君舟民水性善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恶论春秋春秋战国中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战国末期同同异异奠定奠定基础基础体系完整,体系完整,成为大宗。成为大宗。荀子名言名句“今人之性
7、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本性。“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像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美乐,嘴巴爱吃美味,内心爱好财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产生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不依赖于人为的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二、二、荀子及其思想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称孙卿。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儒学有扬弃和发展。博学善辩。齐稷下学宫讲学、学宫祭酒,楚春申君命兰陵令。思想主张:法后王,礼法兼治
8、王霸并用,隆礼重法。培养法家学生李斯、韩非。哲学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性恶论:好利、好声色,以礼仪教化。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又有论证,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9、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一、性恶论(2)“性恶”人的自然属性不加节制会导致恶。并不是说这些自然的人性是恶的,而是说,假如顺其自然,让这些自然人性不加干涉的发展下去,才会导致“恶”的结果,即争夺、残贼、淫乱等等现象的出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
10、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的
11、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思想 孟子 荀子 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