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报告.docx
《2025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5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报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余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显著进步,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相对不足,这种情况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更加突出。农村精神
2、文明发展滞后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当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些地方的文化建设活动相对单一,内容缺乏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有些项目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沦为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有些农村的地方文化因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播之外,处于一种相对混杂的状态。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新时代加强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简单粗放与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转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因此,党和国家要满足广大农村地区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
3、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意涵习近平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从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来看,新时代之前主要偏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科技助农惠农、文化下乡、农村教育等外在性、浅层次、器物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属于广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尚未充分触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层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对前一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化与提升,旨在深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层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水平和效
4、果,属于内在性、深层次、文化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而言,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领域,旨在提升农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农民群众更高水平、更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村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变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能够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
5、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和良好文化条件。“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总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阶段的发展方式,是对前一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粗放发展和低质低效发展的扬弃,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精神与物质存在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这一客观规律,在精神和现实两个层面探讨其重要意义。(一)推动农
6、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意义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农村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最为明显的是农村精神文明的“洼地”现象。显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尽快填补精神文明建设的“洼地”是破解农村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更好地弥补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民族精神铸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
7、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深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层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为中华民族精神铸魂聚力。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要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要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增强农民的“四个自信”、促进农村的文化振兴,壮大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8、强大精神力量。提升精神文明的独特功能。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功能。科学理论能够引路指向,正确舆论能够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共识,优秀文化产品能够振奋人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因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的独特功能。发挥精神文明的反哺作用。“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显著的反哺作用,当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不能
9、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和力量源泉。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旨在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无论是从乡村振兴的要素、内容、手段来看,还是从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来看,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宜
10、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精神生活富裕都指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实现思想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振兴,乡村振兴才会持久长远。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为农村培根铸魂,就必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效果,坚定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为农村和农民立心铸魂。有效
11、促进乡村振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这项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必然能够解决农村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遇到的实践难点,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经济基础的协调适应,放大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和推动功能。通过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
12、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三、当前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实践难题与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有所进步,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大为改观,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新时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既包括农村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
13、现实问题,也涉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践难点。(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精神文明领域既面临一些长期性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民社会主义信仰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某些地区,农民群体中出现社会主义信仰和集体主义意识淡化的现象。这可能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难以入心入脑;看手相、看风水、跳大神、求神拜佛、“烧头香”等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一时;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各类宗教影响力增强、信教群众增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有所滋生。乡村社会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某些乡村的社会秩序中出现人际交往货币化,人情往来的“份
14、子”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土地、邻里、家庭等纠纷增多;法治观念不强,契约精神有所欠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亟须提高,社会调解机制需要强化;基层组织涣散化、干部作风不实化有所显现。特别是有些公序良俗的社会规制作用面临失效。在部分农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存在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公德弱化,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商道式微,敬老爱幼、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面临失传的困境。文明乡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农民的过重物质观念可能冲淡“文明乡风”。在部分农村地区,农户间相互攀比,吃穿用度讲排场比阔气,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礼金名目繁多,厚葬薄养铺张浪费;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滋生;打麻将、玩扑克、喝大酒等吃喝玩乐现象以及黄
15、赌毒之风滋长。部分农村青年婚恋关系中也出现了物质观念过重现象。爱情婚姻货币化,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因婚致贫、因婚致困现象增加;感情纠纷、婚姻纠纷、财产纠纷增加,离婚率逐年攀升;农村青年找对象难、结婚难问题显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弘扬。过度“娱乐”现象可能挤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正面临衰弱风险;戏剧、说书、二人转、武术、杂技等民间艺术存在衰弱危险;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有所受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受解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化文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相较于城市有所落后;文化建设人才稀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前,短视频等网络新媒
16、体影响广泛,然而部分涉农网络内容为了吸引流量,选取丑怪、苦情演绎等低俗题材,封建迷信、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问题有所显现。网络信息出现的品位日益低俗、节目内容日益庸俗、题材风格日益媚俗的苗头,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可能破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根脉。(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领域问题症结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践难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伴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市场环境、城乡之间、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已产生深刻变革,农民深度参与进市场经济中、农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农村参与到城乡要素流通中。农村精神文明领域出现的暂时性问题
17、正是改革开放快速变迁的反映。这一变革折射出中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方式的简单粗放、供给不足和供给效率不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些地方热衷于打造华丽的文化地标,对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重视不够;一些基层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有的农家书屋处于闲置状态,有的文化站或文化中心被长期挤占挪用;一些文化服务不合群众口味,有的农村电影放映片源陈旧、观众寥寥,等等。”显然,这是当前中国农村精神文明领域面临一定程度上农村社会失魂、农村文化失根、农村治理失序风险的症结表现,外部环境的不利放大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身的低质低效。具体来看,实践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
18、面。其一,供给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展成果显著,但在真正能够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上还不足,造成了基层组织对农村精神文明的“塑形”和“铸魂”能力微弱。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公共空间的打造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难以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足够的物质支撑作用,制约了农村精神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其二,供给主体存在一定虚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支权属清晰、责任明确、专业高效的供给队伍。现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是缺乏专责的主体单位和供给队伍。虽然党和政府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基层组织一定的精神文明建设职责,但精神文明建设并非这些部门的主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推动 农村 精神文明 建设 质量 发展 工作情况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