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docx
《“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一、-刖S为有序开展各项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依据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5年)等,编制市区“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区土地利用现状,全面分析区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阐明“十四五”期间土地整治总体战略,明确土地整治目标任务与布局,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理
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类项目布局、时序,测算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筹资方案,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范围为区行政辖区内所有土地,总面积为13757.35公顷。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年,2025年为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背景与形势第一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条件区地处中部地区,位于东经11641-11752,北纬3130,-3237,,以环城公园内老城区为主体,由东向西分别与瑶海区、包河区和蜀山区接壤,同时向西北延伸与肥西县、长丰县为邻。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5.5,地温为17.4,辐射总量为119.
3、1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为2218小时,无霜期在230天左右,潜在蒸发量为1514毫米,降水量在940-988毫米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和水热资源的变异性,也时常带来旱、涝(渍)、连阴雨、低温等自然灾害。区内土地承载力在2.5-2.8kgcm之间,地下基岩埋深10-15米,为第三纪红砂岩,无明显地下河道,无地址断层。董铺水库流域面积20750公顷,水质常年稳定在11类水标准。大房郢水库总库容1.77亿立方米。在特定气候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了相应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属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4、人工植被包括木本类、栽培作物和水生植物。二、社会经济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被定位为乃至省的中央商务区,具有广阔的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优势。下辖1乡1镇、9个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总数46.5万人。“十二五”是区经济转型不断加快、城市品质逐年提升、社会管理持续创新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目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既定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就。总量与质量并进,巩固了领跑全省的服务业优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个突破、五个翻番”。预计“十二五”末
5、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跨越3个百亿元台阶,双双突破600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0.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3.6万元和2万元,均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更加突出。金融业强劲发力,五年新增各类金融企业400余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40%以上;商贸业持续引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稳居全省县区之首,五年新增限上亿元零售企业40家;高技术服务业加速崛起,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市创新型企业102家,总量是“十一五”末的3倍;文化旅游业影响日盛,新增节庆旅游品牌10余个
6、全区游客量年均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177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77%,较“十一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形成了三次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我区先后荣获中国商业名区、中国最佳商业环境城区、中国新型化城镇质量百强区称号,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跻身长三角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俱乐部,淮河路步行街成为中国著名商业街,三十岗乡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杨镇连续五年荣获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称号。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区土地总面积13757.35公顷。耕地375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34%。其中水田3382.56公顷,占土地总
7、面积的24.59%,水浇地130.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旱地245.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o园地面积34.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5%0其中果园34.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5%,茶园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0%,其他园地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0%o林地面积265.3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13%o其中有林地205.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灌木林地0.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O.01%,其他林地5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O.43%o草地面积2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其中天然牧草地0.00公顷,占土地总面
8、积的0.00%,人工牧草地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0%,其他草地2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o城镇及工矿用地5416.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39%o其中城市4460.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44%,建制镇115.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4%,村庄762.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4%,采矿用地26.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1.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8%0交通运输用地382.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其中铁路用地156.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4%,公路用地11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
9、0%,农村道路115.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4%o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734.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91%。其中河流水面186.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水库水面2470.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73%,坑塘水面582.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内陆滩涂211.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4%,沟渠121.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8%,水工建筑用地162.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o其他土地14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o其中设施农业用地28.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田坎104.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6%
10、裸地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沼泽地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二、土地利用的特点农用地分布集中,耕地比例适中,主要以水源保护及特色农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三十岗乡,丘岗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不高,集约化利用投入较高,水利设施配套基本齐全。在土地利用方面突出了“两个圈层”建设。主要体现在:以水源一级保护区为主体,大力实施湿地、水涵养林等项目,打造环湖生态保护圈;环湖北路以北区域,加大特色蔬菜瓜果、精品苗木花卉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圈。在土地整治方面,正在进行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集聚人气,叠加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推进了农用地功
11、能向生态、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化。一工业用地主要依托产业园。依托良好的交通与区位优势,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服务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同时以铁路北货场为中心,服务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一一建设用地比重大,集约利用程度高,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上升态势。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1.29%,主要分布在二环及以南区域。2020年区地均GDP是2010年的2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且呈上升迅速。三、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市正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和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同时考虑到区综合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区位条件、发展现状等
12、因素,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仍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发展用地空间受到限制。区肩负着水源保护,建设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多重责任。市两大水库水源地周边农村居民点较为散乱,保护水源地的责任,给区内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建设形势较为严峻。同时,区的建设和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平衡难度较大。2020年,全区人均耕地面积1.86亩,农用地保护也需适当实行。如何切实做到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合理有序实行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已经成为区土地整治规划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一土
13、地利用统筹难度大。区土地利用差异性与用地结构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各行各业对土地需求的刚性之间的矛盾,城市地区快速发展与农村地区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决定了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调整和优化各行业土地利用以及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较为匮乏。全区农用地集约化程度较高,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但耕地质量不高,其他土地中的43.37%是水域用地,开发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多。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效果一、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区以土地开发复垦为主,以增加耕地、实现耕地占卜平衡为目的。“十二五”期间,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置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并行,探索开展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拓
14、展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空间。“十二五”期间,区实施16个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项目,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效的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压力,优化了城乡用地格局,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整治的总体效果如下:实现了“两个改善”。一是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改善了农村居住及公共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整治,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和升级;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改变了过去农民住房破旧、布局分散、生态环境恶劣以及生活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做到了
15、一个推进和一个转变”。一个推进是指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一个转变是指转变了农村生产方式。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将农村旧宅基地和零星的建设用地拆迁、新建,改变了松、散、乱的村庄布局;经过农田整治和旧村庄拆迁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在城镇使用,保障了基础设施、工业等一大批项目落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土地上市获得的指标收益又返还项目区,用于拆迁补偿、新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农民变居民,他们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纷纷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或自主经商,一部分年纪偏大、技能较弱不愿外出的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成为拿工资的新型农民。近年来,根据省、市
16、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项目的增加、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区政府和区国土局加强组织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稳定了资金渠道。基本形成在相关法律、规划、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建立了有技术支撑、有机构推进、有资金支持的土地整治工作格局,为土地整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节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新一轮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1、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土地整治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整治规划纳入为“十四五”的专项规划,土地整治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土地整治有单一目标转为多元化目标,向内涵更为广泛、深远的土地整治转变。同时,国家在财政上的一系列政策,为区积极争取开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
17、增强综合实力提供了机遇。2、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和“发展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区支持,将为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可在较长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土地复垦、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3、随着正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土地整治作为一揽子解决城市化“缺地”、工业化“缺劳动力”、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统筹城乡缺“抓手”的重要方式。4、乡镇政府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整治工作成为推进地方工作的重要平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
18、重视,召开工作部署会、现场调度会,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5、市场需求强劲,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就区实际情况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离实际需求缺口很大,使得土地资源日益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土地整治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6、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从2013年起,省每年重点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1万个左右的自然村,为此省财政将每年拿出10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同年6月,省政府印发了省美好乡
19、村建设规划(2012-2025年)。规划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得美丽乡村。到2025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契机下,土地整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驱动,区土地整治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二、新一轮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1、国家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对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国家和省上连续出台政策和相关文
20、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土地复垦制度,盘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办法。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杜绝违规占用林地、湿地补充耕地。按照有关
21、法律法规,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2、城镇扩张对建设用地需求巨大。区内交通、城镇配套设施、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区全域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意味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从进城人口的居住到就业,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提高,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粗放,难以支撑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土地整治面临着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两难选择。3、土地环境承载力有限。土地资源环境负荷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不断强化,保护耕地和保障生态安全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废弃土地复垦率低,
22、土地开发难度大。农田的防洪抗旱能力也需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不高。第五节土地整治潜力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区可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待整治规模344.06公顷,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补充耕地潜力面积为292.44公顷。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多少进行分级,将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4级。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分级如下,其中:一级潜力区:待整治规模76.67公顷,占全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22.28%。分布在柴冲村、堰稍村、汪堰村共3个村级行政区。二级潜力区:待整治规模114.67公顷,占全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33.33%o分布在景湾社区居委会、瞿嘴村、东瞿村
23、风景村、三十岗村共5个村级行政区。三级潜力区:待整治规模97.78公顷,占全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28.42%o分布在岗西村、谢岗村、十张村、陈龙村共4个村级行政区。四级潜力区:待整治规模54.94公顷,占全区土地复垦潜力的15.97%。分布在除一级、二级和三级之外的其余村级行政区。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潜力全区城镇工矿整治节地潜力为437.65公顷。节地潜力越大,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空间越大,根据全区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工矿用地节地潜力大小,将全区城镇工矿用地整治潜力划分为4个等级,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一级潜力区:整治潜力220公顷,待整治规模199.38公顷,占全区土地复垦潜力的45.55%
24、分布在杏林社区居委会,海棠街道,亳州路街道,双岗街道,工业园的园区,大杨镇的森林公园共6个村级行政区。二级潜力区:10整治潜力20公顷,待整治规模107.43公顷,占全区土地复垦潜力的24.55%o分布在安庆路街道,杏花村街道的桃花园社区居委会、五里社区居委会、四河社区居委会、,三十岗乡的中科院分院,工业园区的刘冲村共7个村级行政区。三级潜力区:5W整治潜力GO公顷,待整治规模99.36公顷,占全区土地复垦潜力的23.30%o分布在逍遥津街道,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益民街道,光明街道,杏花村街道的林店社区居委会、陈塘社区居委会、发电厂,大杨镇的王墩社区居委会、龙王社区居委会、高新技术产业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土地 整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