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全县文化旅游工作坚持以县委县政府既定部署为根本遵循,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依托县独特的生态资源及历史文化禀赋,紧紧抓住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好机遇和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楚汉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于一体的、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休闲度假目的地。十四五全县文化旅游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整体数量、规模和效益有实质性进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跃上新的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旅游贡献率明显提升。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将旅游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王庄花生、徐郢草莓、湖沟烧饼、老任桥牛肉、连城黑花生、刘集粉丝、濠城虞美金丝皇菊、农粮驿站等旅游商品带动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68亿元,增长25.2%,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接待国内游客74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L78万人次。
3、文旅产业体系明显优化。十四五期间,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注重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文旅产业。以垓下遗址为依托,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垓下遗址成功创建了AAA级景区。启动推进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初步形成了以垓下遗址景区、谷阳城遗址公园、许慎文化公园等文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心:城区;两带:Sl(H旅游服务经济发展带,沿法滨水景观带,三区:城南文化体验区、濠城历史体验区、生态农业休闲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县大力推进垓下遗址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完成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景观大道、垓
4、下遗址展示馆等部分景点建设。加快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提升改造、津浦铁路站旧址及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重点指导连城禹庙村、新马桥胡洼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垓下遗址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谷阳城遗址公园内亚洲最大单体樱花园盛大开放。目前,全县共有A级景区3个,其中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家。省级三星级农家乐5家,全县星级饭店(宾馆)1家,省四星级旅行社1家。文旅融合成效明显提升。过去五年,县成功举办香雪梨花节、新马桥牡丹节、谷阳城樱花节、濠城虞美人节、禹庙荷花节、濠城菊花节等文旅节庆活动。加
5、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2个省级非遗项目(独杆轿、垓下民间传说)、11个市级非遗项目(舞龙、舞狮、花车、旱船、跑驴、独杆轿、民间文学、湖沟烧饼、皮影等)、44个县级非遗项目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推出“四月芳菲、春游”四花齐放的旅游精品线路,编印了乐游县旅游线路,拍摄了中国影像方志篇,举办了“垓下古城及汉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垓下风情”摄影作品展等宣传推介,垓下遗址景区、谷阳城樱花园、许慎文化公园、集东遗址、津蒲铁路火车站旧址等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在皖北地区小有名气,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发展,垓下遗址历史遗迹研学游、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红色
6、旅游、桥东少数民族风情游、湖沟知音文化、书法之乡、餐饮非遗游、新马桥胡洼闸、徐郢草莓采摘、香雪休闲度假游、王庄隔子沟桃园、五铺古驿道寻古踏青游等一批一镇一品乡村一日游旅游线路正在成熟发展。通过文旅融合,扩大了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汉兴之地、胜利之城”旅游品牌在皖北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旅游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县乡村旅游扶贫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了县促进旅游业发展领小组,成立了高规格的垓下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共新(改)建厕所24座。健全A级旅游景区道路、步行道、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
7、等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旅游停车位6个,新建旅游厕所12座,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承载力和旅游品质大幅提升。(二)发展环境与趋势研判1 .发展环境分析形势机遇:“十五五”,全县文化和旅游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新时代旅游发展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抓建设“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交通强国、健康中国”新机遇,立足于打造“高特美强”新目标定位,紧抓“大休闲、小康养、微度假”旅游新局面和高铁新城建设新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释放后劲潜力,破题文旅深度融合与旅游现代化,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乡
8、村振兴等战略机遇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文化和旅游业带来的新动力。变量挑战:首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贸易格局、全球能源格局、全球金融体系、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等都在快速变化和深度调整之中,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其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将抑制投资增长,影响居民的收入和生活开支,也会影响旅游消费的增长;第三,疫情影响可能会延续到未来两三年甚至整个“十五五”时期,这对我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2 .趋势研判综合研判,“十五五”时期我县文化和旅游业将处在现代化的开启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品质化需求更加突出。随着小康社会的高水平全
9、面建成,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二是融合化发展更加深入。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与跨界合作,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需求,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党中央作出了整合文化旅游部门职责的重大部署,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格局,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日益理顺,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黄金期。旅游业是综合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和带动作用,旅游+、+旅游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发展。三是智慧化应用更加广泛。当前和“十五五”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
10、命爆发期。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疫情令全球加速进入全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基建”投资的日益攀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四是分众化消费更加明显。大众对旅游的需求从单纯的旅游度假逐步转入对高质量旅游体验,“旅游即生活”“城市即旅游”理念深入人心,旅游方式逐渐打破旅行社、酒店、景区传统模式,自助游、自驾游、定制游等将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旅游消费将呈现游客分散化、团队小型化、旅游错峰化等新趋势。(三)存在短板分析全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11、我县文化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可看性弱、体验感不足的问题。以垓下景区为代表的核心文旅产品均存在保护、限制开发的共性,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薄弱,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造价低,档次低,缺乏创意和吸引力,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呈现方式亟需创新。十五五期间县亟需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全县全域旅游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和产品还未实现串珠成链,形成合力;旅游产业与新经济、科技、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度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我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特别是乡村两级
12、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场所、休闲旅游、运动健身等设施的多元需求与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不相适应。十五五期间,全县亟需推进城一镇一乡全域接待体系、服务体系、文化休闲体系升级。四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当前,全县存在着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文旅融合的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在推进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储备不足,导致新型文化遗产管理、展览馆衍生产品开发经营、传统村落及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难以满足文旅产业发展要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
13、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新时代旅游发展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抓建设“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交通强国、健康中国”新机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的有利条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注重转型升级、扩大开放,推进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发挥旅游在“两山”理念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助力“十五五”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
14、代“高特美强”新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L坚持全域发展。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来谋划布局,以品质驱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化遗址景区化新路子,打造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为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树立标杆,提供样本。2 .坚持文旅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科技、林业、水利、交通、商业、金融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广度融合,全面拓展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3 .坚持主客共享。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旅游惠民,注重游客和居民“双满意”,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文化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15、的幸福产业。4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县域内资源有机整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积极推动跨区域旅游合作,构筑现代营销体系,大力拓展远程市场,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三)“十五五”发展主要目标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0年,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加强现代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深化文化旅游发展内涵,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努力建成现代化旅游经济强县,使县文化旅游业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长三角著名、国内知名的汉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是奋力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服务产业。现代
16、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更加优化,产品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产业链更加完善。遗址旅游、智慧旅游、研学旅游、低空旅游、运动休闲等新兴文旅业态快速发展,一批现代文旅企业脱颖而出。二是奋力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全县文化旅游业成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主导性产业。三是奋力成为新时代“高特美强”新的“窗口”产业。区域旅游发展更加协调,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产品内涵与品质明显提升,文化旅游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旅游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大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文旅产品、文旅线路、文旅企业,保持旅游
17、经济中高速增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四是奋力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交通更为便捷,带薪休假制度有效落实,旅游诚信经营全面推行,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印象更加深入人心,居民与游客满意度实现“双提升”。到2035年,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产业规模、核心竞争力、综合效益迈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方式,成为文化旅游现代化创新示范县,国内外知名的汉文化旅游目的地。表1: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十
18、五五”规划主要指标指标内容2025年(预2030年(目估值)标值)规模指标住宿单位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万人次)1.782.5效益指标旅游业总收入(亿元)21.6830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15%质量指标过夜游客人均消费一1000旅游满意度90%95%品牌指标4A级旅游景区(家)013A级旅游景区(家)23三、发展布局推动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以“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发展模式致力于全域化空间重组、要素重置、产业重整和功能重构,串珠成链,加快构建“一城发力、一核拓展、三带示范、全域美丽”发展布局,形成与“高特美强”新相匹配的文化旅游发展新图景。(一
19、一城发力按景区城的要求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设施和接待体系,坚持产城融合、景城融合发展理念,把汉文化植入城市建设,加快谷阳遗址公园、非遗小镇、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美食体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建设,大力发展城区夜间旅游,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枢纽区、景城融合示范区和文旅消费集聚区。(二)一核拓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垓下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打造“遗址+旅游”样本,开展大遗址保护片区申报,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加快景区数字化、品质化、体验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做亮研学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业态,力争升级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成为融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积极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三带示范遗址群落魅力带。整合伯牙墓遗址、霸王城遗址、南城孜遗址、集东遗址等优质遗址文化景区及湖沟镇红色印记,深入挖掘遗址群落文化基因,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遗址群落景区化”发展模式,建设以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为特色的遗址群落魅力带。农文旅融合示范带。以打造“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锚定自驾、自助客群,依托北部规模高效主导产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及规模化原生态自然乡村,梳理整合优质村庄,推进提升景区村建设,探索皖北平原型乡村度假、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等改革
21、试点,倡导绿色消费,打造高品位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生活实验区”。滨水休闲游憩带。依托法河、怀洪新河”两河汇流区”优质生态基底及湿地资源,完成沿法河、怀洪新河的沿岸景观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沿河滨水绿道建设,开发亲水旅游项目,依托沿线连城禹庙村、新马桥胡洼村、刘集夹河村等优质乡村,打造以水上运动、湿地休闲、康养度假为特色的滨水休闲游憩带。(四)全域美丽重点抓好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全域化“扩面”,注重全区域统筹、全领域互动、全要素利用、全产业链接,整合全县“水湖河田”资源,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景区化、遗址公园景区化、乡村景区化工程,精心打造3-4条“汉韵”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宜居宜
22、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顾TK,嵇一瓠“十五五”县旅游发展布局图四、重点任务(一)搭建两个“重大平台”L共建长三角“汉文化”大旅游圈联合上海、浙江、江苏联合举办长三角汉文化论坛,并争取将作为永久会址。联动徐州、西安,打造汉文化名城之旅。依托大汶口遗址,联动杭州良渚,打造高铁良渚文化之旅。高质量打造“胜利之城文化旅游区”,深入挖掘垓下汉文化、良渚文化基因,采取“生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景区形态、基础配套设施与解说系统,积极推进景区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大力开发汉文化、良渚文化主题旅游文创产品。借鉴杭州宋城“文化+演艺”发展模式,引入专业团队精心打造一台世界级的垓下之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旅游业 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