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docx
《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一、总则(一)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阶段采用智能建造方式开展的建设活动,既有房屋建筑的改建、扩建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可参照执行。(二)术语1 .智能建造(intelligentconstruction)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人机协同建造方式。2 .数字勘察(digitalsurvey)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测绘、勘探、测试、试验,形成完备的数字化勘察成果并进行深度应用的工程勘察活动。3 .数字设计(digitaldesign)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辅助设计,形成工程项目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并进行
2、深度应用的设计活动。4 .智能生产(intelligentmanufacturing)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将生产设备单元按照生产工艺需求集成为智能化生产系统,进行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的活动。5 .智能施工(intelligentconstructionoperation)利用数字技术对工程施工技术和装备进行升级改造,辅助开展各工序环节施工作业,并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物资、施工工艺和场地环境进行智能化组织管理的施工活动。6 .智慧运维(smartoperationandmaintenance)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感知装备对建筑运营阶段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安全风险进行智能化
3、监测和管控的运维活动。(三)通用要求1 .以“提品质、降成本”为目标,因地制宜集成应用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各阶段的关键技术产品,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2 .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挛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l)等数字技术融入建筑业,促进工程建设主要流程、工艺的数字化改造和关键要素资源的数字化表达,形成协调统一的数据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建设数字化水平。3 .采用建筑机器人、智能顶升集成建造平台、智能施工电梯、三维激光扫描等智能建造装备,促进“危、繁、脏、重”等场景下的人机协同作业,提高工程建设
4、工业化、智能化水平。4 .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项目级、企业级、行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联系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逐步构建行业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建筑业产业链各方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业务协同和管理联动。5 .采用数字设计技术开展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正向协同设计,探索Al辅助设计,实现数据驱动的系统化集成设计。6 .在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中采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智能生产线及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推动以主要构件尺寸标准化为基础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生产。7 .推动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以及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要素
5、的全方位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装备,实现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智能施工作业。8 .建立智慧运维平台,针对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建筑功能运行维护、安全风险应急管理等场景,开展结构安全、人员行为、设备运行状态、建筑能耗等关键要素的自动感知、智能分析、辅助决策与智能控制,助力实现更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建筑使用体验。9 .采用全过程数字化交付,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交付内容、流程与责任,统一数据存储、交换和交付标准,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数据安全相关规定,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数据贯通,打破信息孤岛。10 .建立建设工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按要求将竣工档案移交城建档案馆,并探索实行数据资
6、产入表,形成可控制、可度量的企业数据资产。11 .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建造技术,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12 .推广应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融合应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保障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率。13 .加大智能建造人才培育力度,强化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完善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形成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14 .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Al大模型辅助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二数字勘察(一
7、)总体要求1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工程勘察的数据采集、成果形成、质量控制、成果应用和服务扩展,实现工程勘察全过程数据的快速准确采集、高效共享和贯通应用。2.遵循统一的勘察数据格式,满足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勘察数字化成果应用和交付的要求,辅助方案分析、优化与决策。(二)勘察数据采集和处理1 .在工程地质调查、勘探取样、工程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水文地质试验等环节中采用数字技术,高效准确采集勘察作业时间、人员、位置、影像和成果等数据。2 .采用正射影像技术、测绘航空摄影及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技术,生成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o3 .采用倾
8、斜摄影技术,对采集点进行多角度图像数据采集,通过后期数据处理手段进行多角度成像处理,生成支持三维空间量测的高重叠度影像或实景三维模型。4 .采用卫星导航系统、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采集地形地貌、三维空间要素、高程和外观影像等数据。5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生成可描述被测物体表面空间信息、纹理及反射率的点云数据,建立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面、体等图元数据。6 .采用智能钻机进行工程勘察钻探作业,实时探测和采集转速、钻头温度、钻头压力等数据。7 .采用具有数据采集、物联感知、实时定位和无线传输功能的设备和系统,进行工程勘察原位测试作业。8 .采用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对室内土工试验试
9、样进行全程赋码管理,并关联试样采集过程中的地质特征、取样位置和深度、取样人、样品类型以及试验过程中的收样、试验方法、试验环境和试验结果等数据。9 .采用自动加载、应力和应变自动采集、自动观测等方式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的数据采集和留存。10 .采用地图导航互动技术,明确勘察数据采集的“开始位置”并精准记录位置轨迹信息。(三)勘察数据应用1 .利用勘察数据创建岩土工程信息模型,用于场地环境仿真分析、地质条件分析、岩土工程设计及优化等,为项目选址以及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2 .利用岩土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可视化表达应用,包括模型浏览、属性查询、虚拟钻孔、虚拟剖面、栅栏图分析、模型剖切、基坑开挖、隧道开挖和
10、漫游等功能。3 .利用岩土工程信息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应用,包括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地下空间适应性评价、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施工方案可行性评价、地基基础方案分析、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方案优化分析等。(四)勘察数据交付1 .基于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方式进行数字化交付,采用开源的通用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分解,或根据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应用需求另行约定,满足交付平台的数据识别、转换与翻译需求。2 .交付内容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工程钻探数据、工程物探数据、原位测试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室内试验数据等与工程勘察相关的原始数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主要过程的影像资料等。3 .地理信
11、息数据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以及时态特征等。4 .工程钻探数据包括进尺数据、底层描述数据、钻探属性数据等。5 .工程物探数据包括物探方法、特征指标、反演结论等。6 .原位测试数据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孔内原位试验数据、现场原体试验数据等。7 .水文地质数据包括水文地质方法、试验条件、参数等。8 .室内试验数据包括实验数据、实验条件、属性特征、特征指标等。三数字设计(一)总体要求1 .综合建筑、结构、机电、装修装饰、景观园林等专业需求,统筹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阶段,提高设计整体性与协调性,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施工和运维要求。2 .采用正向设计方法,以BlM、Al等数据模型为载体,实现
12、工程项目设计成果的数字化交付,促进项目全专业、各参与方之间数据的高效传递和共享。(二)BIM应用1 .推进BIM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应用,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2 .在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采用BlM技术对场地环境、物理环境、出入口、人车流动、建筑性能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四个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优化。3 .在方案沟通汇报阶段,采用BlM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虚拟仿真漫游,通过漫游路线制作建筑物内外部虚拟动画,便于设计方案决策人员直观感受建筑物三维空间,辅助设计评审、优化设计方案。4 .在初步设计阶段,采用BlM技术开展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通过结构安
13、全分析、建筑性能分析、机电管线分析等工作,论证技术方案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5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将各专业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嵌入BlM模型,开展碰撞检查、图纸校核等工作,及时发现设计错误,解决空间关系冲突,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6 .在深化设计阶段,采用BlM技术对钢结构节点、混凝土构件节点、预制构件连接及安装、机电管线、装饰装修等方面进行专项深化设计,将施工操作规范与施工工艺融入深化设计模型,满足施工作业需求。7 .采用BlM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自动优化、配模、编号、出图,并生成生产加工清单,为构件生产和现场装配提供支撑。8 .采用BlM技术进行机电工程深化设计,通过专项设计软件,绘制
14、配合机电工程预埋预留图、管线综合排布图、管线断面图、机房设备管线布置图等三维施工图和装配式单元预制加工图,解决设备管线排布、管线综合交叉碰撞、系统适配等问题。9 .采用BlM技术进行装饰装修设计,通过专项设计软件,绘制室内平面布局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物料清单,并进行实时三维渲染,优化设计方案。(三)协同设计1 .建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等不同阶段的协同设计机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前置参与,统筹管理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深化设计。2 .对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设备、消防、幕墙、装饰装修等多专业进行协同设计,避免专业内部及专业之间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错、漏、碰、
15、缺”等问题。3 .各参与方之间采用标准化的文件储存交换格式进行数据交互,保障交互过程中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互操作性,实现数据模型在建筑工程全生命期的高效应用。4 .采用智能协同设计平台,明确参与数字设计的人员分工、操作权限和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并对协同设计资源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过程、全专业协同设计。(四)智能辅助设计1 .采用Al大模型辅助生成用于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决策的概念规划方案,实现多方案直观对比、实时校核修改、联动指标数据核算、项目协同交互等功能,提高设计质量。2 .采用参数化设计、生成式设计等智能设计方法,辅助创作、优化设计方案和绘制施工图设计文
16、件,生成生产制造信息O3 .利用智能审查软件辅助审查设计质量,对设计文件进行在线智能审查、在线批注和快速定位,出具审查报告。(五)设计数据交付1 .采用数据模型进行数字化交付,交付内容包含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给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暖通专业、室外给排水等的设计数据文件,并包含数据模型的创建信息。2 .建筑专业设计数据由建筑专业、必要的结构专业施工图信息模型共同导出,包含各楼层平面图、建筑立面图、设计变更信息等。3 .结构专业设计数据由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和平法配筋图导出,包含结构设计变更信息、结构总体信息、结构构件信息、截面信息、荷载信息等。4 .给排水专业设计数据由给水排水专业施工图信息模型导出,
17、包含各楼层平面图、设计变更信息等。5 .电气专业设计数据由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施工图信息模型共同导出,包含各楼层平面图、设计变更信息等。6 .暖通专业设计数据由暖通专业施工图信息模型导出,包含各楼层平面图、设计变更信息等。7 .室外给排水设计数据由室外给排水施工图信息模型导出,包含设计变更信息等。四、智能生产(一)总体要求1 .在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制作、装配式围护体系和一体化装修、机电装配式单元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中,推进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建设建筑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2 .建立以标准部品部
18、件为基础的专业化、模数化、数字化生产体系,实现型钢构件、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装修墙板、机电支吊架、机电装配式单元等通用建筑部品部件的工厂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满足标准化设计选型要求。3 .通过工业网络、智能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建立智能生产线,统筹有限能力排产、制造执行、物料自动配送、产品标识、状态跟踪、优化控制、智能调度、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和质量追溯等生产管理,促进设计、采购、排产、物流等生产关键环节的精益化管理,实现数据驱动生产、可视化管控、精准配送和最优库存管理。(二)数字化生产管理1 .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等标识技术对部品部件进行分类编码,使部品部件具有可流通、
19、可共享、可附加的数字身份,实现部品部件生产加工、入库、储存、调拨、出库、运输、进场验收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2 .采用数据转换插件或功能模块,将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转化为智能生产装备所需的数据,并通过生产执行系统,自动解析物料表,生成管理数据并传输到各功能模块,进行计划排程、物料管理、堆场管理等生产管理。3 .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生产执行系统的数据交互,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向生产执行系统传递生产任务、采购信息、库存信息、物料配送计划等数据,生产执行系统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传递生产完成情况、物料再制、物料配送情况、异常信息、生产过程质量等信息,实现生产与经营的一体化管理。4 .促进生产执行系统与工程建
20、设项目生产需求计划的互联互通,实现建筑部品部件的实际生产进度与项目现场实时同步,生产管理系统根据订单和项目要求进行自动化排产,支持快速重排、快速补单、快速应变。5 .采用工厂物料管理系统,实现物料按批次出入库的全周期管理,将物料供给与部品部件生产消耗信息联动,为部品部件生产实际消耗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支撑。6 .采用智能生产工厂驾驶舱,实现工厂要素和业务运营情况在线、可视、透明的数字化展示,包含产能统计、节拍统计、部品部件统计、设备状态统计等模块。7 .采用建筑部品部件质量管理系统,通过质检设备自动采集质量数据,建立数字化质量档案,并开展产品质量影响因素识别、缺陷分析预测和质量优化提升。(三)智
21、能生产线1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划线涂油机器人,基于设计数据,以模台为单位驱动划线涂油数控装备,实现构件轮廓自动划线、模台自动涂油。2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拆、布模机器人,基于设计数据,驱动拆、布模机器人完成边模的抓取、投放和入库。3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钢筋网片自动生产设备,基于钢筋物料清单数据,驱动钢筋网片和桁架按计划自动生产、存储、抓取和投放。4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混凝土智能调度系统,根据中央控制系统下发的混凝土配合比、构件生产方量以及按生产节拍计算混凝土所需的到位时间,自动规划混凝土生产时间轴,驱动搅拌站控制系统按配比备料,驱动输送装备按时
22、接料并准时到位卸料。5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智能布料机,根据中央控制系统下发的构件轮廓、厚度、方量信息,规划最优路径,采用构件位置、布料重量、速度、加速度的多重闭环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不同坍落度混凝土的自动均匀布料,并自动规避钢筋、洞口、辅件,精准补齐角隙。6 .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智能质检设备,通过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特征识别及点云快速计算技术,实现隐蔽验收工序的自动化质量检测,并与数据模型比对,自动生成质检结果。7 .钢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板材加工中心和激光下料中心、全自动直条切割机等设备,实现自动定位校准,自动排距,自动切断,高效完成零件和主材下料。8 .钢构件智能
23、生产线,采用智能坡口机器人,条板坡口成型机和平面钻等设备,通过离线编程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自动完成各类坡口开设。9 .钢构件智能生产线,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对零件的识别、检测、分类,并通过“5G+超宽带”定位技术,完成零件指定工位智能配送。10 .钢构件智能生产线,建立总装焊接一体化工作站,配备自动上下料的顶升装置、翻转变位机等设备,实现钢结构装配焊接工序生产的无人化,自动识别零件、自动校准装配位置、自动完成装配和焊接工作。11 .钢筋制品智能加工线,采用钢筋自动加工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智能优化钢筋下料与优化套裁、钢筋成型与成品加工、质量检验与打包配送等工艺流程,实现对钢筋制品下单、加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 建造 技术 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