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围术期药学监护专家共识(2025).docx
《肾移植围术期药学监护专家共识(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移植围术期药学监护专家共识(2025).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肾移植围术期药学监护专家共识(2025)摘要肾脏移植是较为成熟的器官移植技术,围术期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尿毒症患者大多合并高血压、贫血及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同时围术期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具有较窄的治疗窗口和较大的个体差异,精确的剂量调整和药学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肾脏移植围术期的管理,特别是防治围术期并发症,是肾脏移植受者早期康复、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规范肾脏移植围术期的药物合理使用,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制定肾移植围术期药学监护专家共识。1、入院评估1.1 移植免疫风险评估诱导方案制定时,首先要确定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风险高低。急性排斥反
2、应的危险因素包括:1个或多个HLA不匹配;受者年龄较小、供者年龄较大;存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血型不相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冷缺血时间超过24h;既往发生过排斥反应;接受二次或多次移植以及患者药物依从性差等。根据指南推荐,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风险高的患者,推荐诱导治疗使用淋巴细胞清除剂,而非IL-2受体拮抗剂,而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风险低的患者,诱导治疗优先选择使用IL-2受体拮抗剂。1.2 移植受者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l)类药物的基因多态性评估肾移植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在使用他克莫司(TaC)和环抱素(CSA)等CNl类药物时,需要关注药物的基因多态性。他克莫司在体
3、内主要经CYP3A酶系代谢,初始剂量参考CYP3A5*3和CYP3A4*22基因型检测结果。而在我国人群中,CYP3A5*3基因型比CYP3A4*22基因型(该位点在亚洲人中突变率低)对CNl类药物浓度影响大,可以参考CYP3A5*3位点突变来确定TaC初始剂量。为达到目标浓度范围,快代谢型受者即CYP3A5表达者给药剂量可增至起始剂量的L52倍;慢代谢型受者(CYP3A5*3*3)为非表达者,维持Tac推荐起始剂量。具体起始剂量可以参考术后免疫维持方案剂量。1.3 ABO血型不相容肾脏移植受体免疫评估对于ABO血型不相容的肾脏移植(ABOi-LDKT),进行肾脏移植术前,建议进行抗体滴度的检
4、测。当初始抗体滴度WL8时,ABOi-LDKT受者通常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诱导方案,移植前可不接受血浆预处理。当抗体滴度1:16时,除口服免疫抑制剂外,可选择血浆置换进行处理;当抗体滴度水平21:32时,联合使用血浆处理和利妥昔单抗(RTX),直至抗体滴度下降至术前目标滴度水平o对于术前血型抗体滴度1:256的ABOi-LDKT在术后更容易发生抗体的反弹。对于术前血型抗体滴度高的移植受者,术前建议使用RTX降低血型抗体滴度,并根据受者CD19+B细胞的比例调整RTX用药方案。1.4 移植术前药物重整药师应详尽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和用药依从性情况,建立患者药历及药物重整清单。在肾移植术前,对患
5、者全面的并发症评估非常重要,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及贫血症状等。术前对受者进行全面的血压、贫血、血糖和血脂等并发症的评估,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2、肾移植围术期的药学监护围术期免疫抑制方案Ol免疫诱导方案免疫诱导是指围手术期内短期应用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类等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目的是由于肾脏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的风险较高,提供高强度的免疫抑制,来降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减少免疫维持治疗方案中的CNI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降低其长期大量服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相关指南建议除供、受者是同卵李生之外,其他肾脏移植受者推荐在围手术期应用免疫
6、抑制诱导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诱导药物主要有IL-2RA和淋巴细胞清除性抗体。肾脏移植受者免疫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的结果;一般认为PRA阴性,且HLA错配负荷低的受者为低免疫风险人群;PRA阳性(DSA阴性),或HLA错配负荷高的受者为中免疫风险人群;ABO血型不相容,或DSA阳性的受者为高免疫风险人群。在高免疫风险受者中,建议使用淋巴细胞清除抗体为诱导治疗药物,止匕外,高免疫风险受者也可选择抗CD20为诱导治疗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淋巴细胞清除剂比IL-2RA在治疗病理活检证实的AR方面更有效,但同时会增加巨细胞病毒(CMV)感
7、染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在选择免疫抑制诱导治疗药物时,需要关注AR的发生率,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感染疾病的发生。02围术期免疫维持因为外来移植物的植入,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以下4类:口CNIs,如TaC和CsA;口抗细胞增殖类,如吗替麦考酚酯(MMF)、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硫噗嗯吟(Aza)、咪噗立宾(MZR)及来氟米特;口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0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口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甲泼尼龙。一般情况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可以联合使用CNI(Tac/CsA)、抗细胞增殖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分别选择上述3大类中的一种药物进行组合,
8、形成预防排斥反应的维持治疗“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指南推荐CNl(Tac/CsA)+MPA+糖皮质激素为肾脏移植术后基础免疫抑制方案。其他常用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包括CNI(Tac/CsA)+MZR+糖皮质激素、CNI(Tac/CsA)+mTORi+糖皮质激素等。由于不同免疫抑制剂在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强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是应该遵循科学、个体化的用药原则。1常用的免疫维持方案各移植中心目前基本采取CNl(TaC/CsA)、MPA类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三联方案。与CSA相比,Tac具有有效剂量小和较强的免疫抑制优势,成为器官移植的一线药物,但身体质量指数高、糖尿病或胰岛
9、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受者可选择CsAo一般要求在移植术后1周内TaC达到目标浓度。选择Tac作为CNI用药方案,应根据受者的CYP3A5基因型确定Tac初始用药剂量,慢代谢型患者应接受标准剂量;快代谢型患者应接受1.52倍标准剂量,但不高于0.3mgkg1d1o口服起始剂量建议为0.050.15mgkg1d1,Tac缓释剂型起始剂量建议为0.P.3mgkg1d1,术后第3天检测TaC谷浓度(C。),及时调整剂量来达到目标浓度。长期剂量的调整,应基于目标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如选择CsA作为CNI用药方案:口服起始剂量建议为4.060mgkg1d1,分2次服用,根据CSA血药浓
10、度(CO或C2)是否达到目标浓度范围来调整药物的剂量。MPA类药物无肾毒性,同时能减少其他类的药物的剂量。相比Aza,MPA能更为有效地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MPA类药物的早期足量暴露对于预防肾脏移植受者AR至关重要,建议早期移植受者的MPA类药物应足量。由于亚洲人体质量、体表面积等与欧美人群不同,中国人群对MPA类药物的总体耐受性比欧美白种人低,用药后感染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结合临床指南,推荐肾脏移植术前12h或肾脏移植术后24h内开始口服MPA类药物,MMF和EC-MPS的成人起始剂量分别为每次0.51.0g和360720mg,每日两次。有条件时可监测MPA-AUC,根据MPA-AUC调
11、整其剂量以确保MPA的早期足量暴露量。糖皮质激素是免疫维持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遵循递减的原则,各大中心使用经验各有差异。常规诱导方案为甲泼尼龙5001000Ing(IO15mgg1),术后前3日每日静脉滴注250500mg,在使用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诱导时,可减少甲泼尼龙的剂量。术后第4日起改为顿服,起始为2030mg-,术后第30日逐渐递减为1015mgd维持,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后采用小剂量维持,通常为23个月时为10mgd1,6个月时为510mgd1,半年后为5.07.5mg-d根据受者临床耐受性调整剂量。由于CNI类药物的肾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降低CNI用量而不完全撤除成为一
12、种较好的选择。mTORi类药物因肾毒性、心血管事件较CNI低,同时能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可部分替代CNl类药物。目前减量CNI免疫抑制方案包括两类:小剂量CNI+SRL+MPA+糖皮质激素,或小剂量CNI+MPA+糖皮质激素。低剂量CNI+mTORi+MPA+糖皮质激素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中,建议SRL的起始剂量为1mgd之后根据其血药谷浓度调节SRL剂量,使血药谷浓度维持在35ng-ml?。对于小剂量CNI+MP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建议仅用于长期稳定的免疫低危患者,即使患者能够较好地耐受足量MPA,CNI的剂量也不宜减过多(一般减30%以内)。在日本、韩国及中国等亚洲国家,MZR也被用于
13、初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荟萃分析显示应用MZR预防排斥反应的疗效与MMF无显著差异,且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但高剂量下更易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初始给药剂量为26mg-kg1d1,每日分2次服用,后根据受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mTORi作为初始治疗药物时,可以采用CNI+mTORi+糖皮质激素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相对安全;但由于mTORi类药物容易引起伤口愈合的延迟。因此,指南建议mTORi在移植肾功能完全恢复、手术伤口愈合之后开始使用。2免疫抑制类药物相互转换方案肾移植受者如对药物不耐受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会在不同的药物之间进行转换。CSA转换为Tac的原因可能与CsA免疫抑制
14、强度不足而导致血清肌酎升高、多毛、齿龈增生等不良反应有关,而TaC转换为CsA的原因可能是Tac相关性肾损伤及药物性糖尿病等。CSA转换为Tac时,转换的剂量按3(50mg:1mg。两种药物转换时需要停服1次CNI类药物;然后服用转换后的CNb并于转换后37d复查转换药物的血药浓度,以期尽快达到目标浓度。如移植受者出现MPA类药物相关的严重腹泻、腹胀、骨髓抑制、CMV、BK病毒感染等情况,需要更换药物时,可减量或停用MPA类药物或转换应用二线抗增殖类药物,如MZR等。国内研究表明MZR能有效地降低肾脏移植受者BKV感染的发生率,并且在BK多瘤病毒感染的早期,从MPA到MZR的转化可以改善同种异
15、体肾脏移植的预后。回顾性研究探讨显示肾脏移植术后受者因无法耐受MPA类药物不良反应及BKV感染原因转换为MZR的临床疗效;并未显著增加AR发生。3免疫抑制类药物血药浓度监测CsA:移植术后可监测CsA的峰浓度(C2)或谷浓度(CO)O移植术后不同时期,要求的目标浓度不一样。移植术后早期,隔日监测至达到CsA的目标浓度。若患者出现肾功能下降,提示排斥反应或CSA肾毒性的发生,如出现可能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时,可随时测定浓度,监测频率原则上先密后疏。Tac:移植术后应监测他克莫司的血药谷浓度。术后一个月内的目标谷浓度为812ng血术后3个月的目标浓度为610ng1nL1,术后412个月的目标浓度为4
16、10ngmL,术后1年以上的目标浓度为48ngmL,对于有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且肾功能稳定的肾脏移植受者,建议维持TaC血药谷浓度6ngmL1oMPA:移植术后可监测霉酚酸的AUC,不同的移植中心MPA的AUC计算方法有差异,MMF或EC-MPS的AUC可由服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得出,具体可参照相关专家共识。HPLC法测定的AUC有效治疗范围目标为3060mg-h1L-1o而用酶增强免疫分析法检测AUC时,目标浓度较HPLC法应适当提高,建议3770mg-h1L1o移植术后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或浓度不达标可再进行浓度监测。mTORi:移植术后可监测西罗莫司的血药谷浓度,目标谷浓度为Og
17、L-1如首剂给予负荷剂量,可在用药34d后监测西罗莫司浓度;若西罗莫司剂量进行了调整,可在新的维持剂量连续使用714d后进行血药浓度监测。4免疫抑制药物相互作用免疫抑制剂CNI类药物是属于窄治疗指数药物,临床上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血脂药、抗感染药物都会影响CNl类药物的浓度,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知可以提高CNI类药物血药浓度的有:抗真菌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如利托那韦、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钙通道阻滞药、多西环素等。降低CNI浓度的药物有:抗结核药、巴比妥酸盐、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使用五酯制剂时,可显著影响Tac及CsA的血药浓度,一定要保证按时、按量服用
18、不同五酯类产品之间不能随意替换,若更换药品,应监测药物浓度;尽量避免导致TaC血药浓度变化的食品,如西柚及葡萄柚等。5免疫抑制方案的药学监护免疫抑制方案的合理性: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高危或高致敏因素考虑是否采用诱导治疗,采用哪种药物进行诱导治疗。对于排斥风险较高的肾移植受者,多采用淋巴细胞清除性抗体,如排斥风险较低,可以采用IL-2RA进行治疗。对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国内外普遍采用Tac或CsA、MPA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具体用法用量可参照诱导期或维持期给药方案。免疫抑制方案的有效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需监测患
19、者的血药浓度和肾功能,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每个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排斥风险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免疫抑制治疗需要个体化。同时需要注意免疫抑制剂与其他药物(如抗感染药)的相互作用。对于不明原因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移植肾活检,以发现潜在的可能原因。免疫抑制方案的安全性监护:免疫抑制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胃肠道反应及过度抑制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等,常见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见附表Io表L常见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药学监护糖皮质激素应激性溃疡,高血压、高血糖、血压、血糖、心率、电解质、血严重的感染常规及胃肠道症状抗体(ATG、利妥昔高热、寒战、尊麻疹淋巴细胞、红细
20、胞、白细胞、血单抗、IL-2R)小板、肾功能Tac肾功能异常、高血糖、高血钾、血药浓度、肾功能、电解质及震颤、肌痛、乏力等神经毒性血糖CsA肾功能异常、高血压、震颤、血药浓度、肾功能、血压等头痛、癫痫、多毛症、齿龈增生MPA类药物胃肠道反应、结肠炎、发热、血常规及胃肠道反应疼痛、白细胞减少、贫血MZR白细胞减少、皮疹及高尿酸测血常规及肾功能mTORi蛋白尿、高血脂症、伤口愈合血常规、尿常规及血脂不良围术期免疫排斥Ol围术期排斥反应类型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依据临床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结合移植免疫学及Banff移植肾排斥反应病理分型标准,可分为3大类型,即:口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口急性排斥
21、反应(AR):急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和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口慢性排斥反应(CR):慢性活动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和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肾移植早期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有HAR及AR01超急性排斥反应肾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是指在肾脏移植手术后的极短时间内出现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肾脏移植受者的免疫系统迅速攻击移植的异体肾脏,导致移植肾功能迅速丧失。超急性排斥反应通常与预先存在的抗体有关,这些抗体在手术时迅速被激活,导致免疫系统对移植肾进行强烈攻击。随着移植前HLA,PRA检测及交叉配型试验的应用,超急性排斥反应临床已极少见。2急性排斥反应急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是指在肾脏移植后,受体免疫系统中的
22、T细胞对移植肾脏组织产生免疫攻击反应。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MR)是急性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90%,多发生在移植术后的前3个月内。典型临床表现为尿量减少、已下降的血清肌酎重新回升,同时可伴随血压升高、发热、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局部症状包括移植肾肿大、疼痛。免疫抑制治疗是预防AR的主要措施。目前的TCMR的治疗多为经验性;首选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1g-d同时保证基础免疫抑制剂强度。重度TCMR或激素难治性TCMR,应结合受者移植肾功能、临床免疫状态、DSA和移植肾病理改变,考虑T细胞清除方案。如rATG。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任何时期。围术期早期的急性
23、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常与“预存抗体”相关,临床表现为突发移植肾功能障碍,如尿量显著减少,体质量增加,恢复正常或正在恢复中的血清肌酊水平快速上升,移植肾区胀痛不适,发热等,这些症状多发生在移植后710d出现,如未能识别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移植肾迅速失功。根据受者的临床表现和移植肾病理诊断,指南建议将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作为基础治疗方案,能减少循环DSA和减轻DSA对移植肾损伤的作用。在急性移植肾失功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可增加辅助治疗,包括: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浆细胞活性制剂、终末补体抑制剂及抗IL-6单克隆抗体等治疗。02肾移植围术期排斥的药学监护1排斥用药方案的合理性鉴
24、别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对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移植肾穿刺活检是目前确诊排斥反应的“金标准”。指南推荐糖皮质激素作为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初始用药。而AMR预防的意义大于治疗,术后充分的免疫抑制可以减少新生DSA的产生。急性AMR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血浆置换、蛋白A免疫吸附、IVIG、利妥昔单抗等。当抗排斥方案确定后,根据患者排斥反应的程度、对抗排斥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治疗效果及感染风险等来调整剂量,指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初始用药。最常见是静脉给予甲泼尼龙250500mg持续治疗3d,根据排斥反应的程度适当增减剂量。ATG通常通过监测血液循环中T细胞的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植 围术期 药学 监护 专家 共识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