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固体饮料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
《2025版《固体饮料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版《固体饮料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修订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固体饮料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文件精神,强化我公司在固体饮料生产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全体员工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固体饮料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
2、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按照公司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标准对原辅料、食品添加剂进行验收,未查验供货者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导致不合格原料投入生产。2 .配料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未按配方准确称量投料,且未执行双人复核制度,造成产品成分不符合配方要求。3 .员工违规将玻璃容器、硬质塑料工具等易碎品带入生产车间,增加异物污染风险。4 .操作人员使用未经批准的化学药剂对设备进行消毒,且未建立专人管理及使用记录制度。5 .生产人员未取
3、得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作业,或未正确佩戴防尘帽、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清洁作业区。6 .员工未经许可擅自进入干燥塔、混合罐等有限空间作业,且未执行通风、气体检测等安全措施。7 .杀菌工序操作人员未严格监控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导致杀菌不彻底引发微生物超标风险。8 .管理人员强令无资质人员操作压力容器、叉车等特种设备,或明知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仍安排作业。9 .员工无视现场安全警示标志,擅自拆除或移动消防设施、安全防护罩等安全装置。10 .岗位交接班时,生产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信息未完整传递,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11 .员工酒后上岗或连续疲劳作业,影响在原料筛选、设备操作等环节的判断力和反
4、应速度。12 .新员工未经食品安全培训或考核不合格即上岗,缺乏固体饮料生产所需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13 .员工故意隐瞒设备故障、物料泄漏等事故隐患,未按规定程序上报或处理,致使隐患扩大。14 .叉车司机、压力容器操作工等特种作业人员证件过期未复审仍从事相关作业。15 .员工在生产区域驾驶叉车时接打电话,违反安全操作规程。16 .操作人员在车间内吸烟、使用明火,违反厂区禁烟禁火规定。17 .员工违规使用非食品级原料、过期包装材料进行生产,存在化学污染风险。18 .检验人员未按规定程序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19 .拆包人员在脱包过程中未检查物料内袋完整性,致使
5、异物混入原料。20 .混合工序操作人员未按工艺要求控制混合时间和速度,造成物料混合不均匀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生产设备的材质不符合食品接触要求,采用有毒、有味或易脱落材料,且表面粗糙不易清洁消毒。2 .水处理系统的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等滤材未按周期清洗更换,导致生产用水水质不符合GB5749规定。3 .杀菌设备的温度、压力显示装置未定期校准,造成杀菌参数监测数据不准确。4 .干燥塔的喷雾系统故障,导致物料干燥不彻底,产品水分含量超标。5 .车间排水设施破损、堵塞,未安装带水封的地漏,造成排水不畅及虫害侵入风险。6 .压缩空气设施的无菌空气杀菌温度不达标,且未定期验证杀菌效果
6、导致压缩空气污染产品。7 .称量设备、天平等量具未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影响配料精度。8 .通风除尘设施布局不合理,或过滤网长期未清洁更换,导致车间粉尘积聚及虫害滋生。9 .无菌罐的焊缝出现开裂或泄漏,无法保持正压状态,造成产品批量污染。10 .包装机的封口装置性能不稳定,导致包装密封性不足,产品吸潮变质。11 .特种设备(如蒸汽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未按周期校验或校验不合格仍使用。12 .临时用电线路敷设不规范,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或线缆老化破皮,存在触电风险。13 .消防器材配置不足或过期失效,且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维护。14 .冷藏库房的温湿度监控装置故障,导致原料或
7、成品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15 .异物检测设备(金属检测仪、X射线检测器)未定期校准,致使异物剔除不及时。16 .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缺失,泵、阀、接口等部位的密封圈未定期检查更换,造成设备故障。17 .内包装间空气过滤系统的过滤网未按周期清洗更换,导致洁净度不达标。18 .运料管道的保温措施不足,造成物料凝结堵塞或变质。19 .废弃物存放设施设计不合理,未标识清晰,与原料容器混用,存在渗漏污染风险。20 .干燥设备的排风系统故障,导致车间内湿热空气积聚,引发微生物滋生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厂区内杂物、废旧设备堆积未及时清理,形成虫害孳生温床,增加生产污染风险。2 .厂区绿化植物未定期维护
8、且距离生产车间过近,吸引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侵入。3 .厂区垃圾未分类存放且清理不及时,导致虫害滋生和异味扩散。4 .车间地面不平整、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或清洗后出现积水,易滋生微生物。5 .车间顶棚、墙壁、地面破损未及时修补,导致灰尘掉落及微生物孳生。6 .清洁作业区未定期消毒,且未开展微生物监测,存在环境微生物污染风险。7 .原料仓库通风不良,温湿度控制失效,造成物料受潮霉变。8 .生产车间与卫生间、垃圾存放区距离过近,未有效隔离,存在交叉污染风险。9 .仓储区域物料未离墙离地存放,且未按先进先出原则管理,导致原料过期变质。10 .车间内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未与原料、成品分隔存放,存在
9、化学污染风险。11 .防虫害设施(防鼠板、防蝇灯)未定期检查维护,导致虫害侵入生产区域。12 .作业场所安全通道不畅,安全距离不足,影响应急疏散和救援。13 .危险作业(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作业)未办理审批手续,且未落实安全措施。14 .极端天气(暴雨、台风)来临前,未对原料仓库、生产车间采取防范措施。15 .车间内粉尘浓度超标,未安装有效的除尘设施,存在粉尘爆炸风险。16 .清洁作业区与一般作业区之间的空气流向不合理,造成交叉污染。17 .原料暂存区未设置明确标识,不同批次物料混放,存在误用风险。18 .运输车辆未清洁消毒,防护设施不足,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污染。19 .装卸货平台未设置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固体饮料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2025 固体 饮料 生产 企业 事故隐患 内部 报告 奖励制度 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