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
《“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党中央做出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专家代表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时提出了六点要求。国家“十五五”规划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
2、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等总体目标,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提出了精细农业发展、精美农村建设、精勤农民培育、城乡融合发展4个方面共36项指标,到2023和2030年的规划值,系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路径、保障措施等。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参照省指标制定了全市2030年规划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锚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项目,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社会经济增长同步,提出一系列涉农指标。是重点革命老区县,全国“竹子之乡”
3、武术之乡”,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最佳绿色生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作为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县正在积极建设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2019年县提出积极抢抓“双区驱动”、“双核联动”战略机遇,以“四个对接”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为统筹“十五五”期间县农业农村相关工作,以“十五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相关政策、规划精神为指引,依据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衔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
4、十五五”时期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规划期限2026-2030年。第一章审时度势,把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期间,县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全面实施,为“十五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第一节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一、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增长“十四五”期间,县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菜篮子”县长负责制和耕地保护责任制,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
5、总面积43.44万亩,粮食总产量16.01万吨,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1.2%和3.3%。全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8.8万亩左右,总产量由“十二五”期末的15.49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16.01万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9.76万亩增加到2025年的13.09万亩,总产量由“十二五”期末的16.83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19.65万吨。全县生猪年出栏31.26万头,全县肉牛出栏0.61万头,均比“十二五”期末有较大的增长。20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4.04亿元,相比“十二五”期末的41.9亿元,增长76.7%,年均增幅15.34%o二、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县成功创
6、建3个(油茶、肉鸽和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番薯)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2025年,全县共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专业镇3个、专业村13个,创建省级“菜篮子”基地2个,市级“菜篮子”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基本建成。全县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6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6家(其中省级19家,市级30家)和家庭农场475家(其中市级示范场15家)。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有8个,其中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江屯龙须菜、潭布番薯、潭布番薯干
7、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8个,“十大特色农产品”2个、省级电商体验馆1个。潭布番薯干还荣获“岭南小吃”称号,被列入“粤字号”县域公用品牌百强。此外,县已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资格,县农业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农业绿色发展路向明确“十四五”期间,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膜下喷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配套建立节水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逐步普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种养循环。农药应用方面,在加快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措施,试点推行绿色防控替代化
8、学防治。畜禽养殖方面,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严格落实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面,一方面对禁养区的养殖场进行了清理,且加强巡查,杜绝出现复养;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45%提升至97.69%o四、乡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全县3286个自然村(居)基本完成“三清三拆”工作,全县10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5.1%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到2019年底止,全县完成集中供水的自然村数835个,水量、水压、水质和保证率等能够满足
9、居民生活要求。全县村庄已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已完成2138条自然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2%。3286条自然村均已实现人畜分离和家禽集中圈养。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行处理模式,全面完成“一县一场”、“一镇一站”和“一村一点”配套建设,建有1个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6个镇级垃圾中转站,4305个农村垃圾收集点,3286条自然村全部实现垃圾收集点覆盖。配备专职村庄保洁员1066名,全县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O全县累计建设卫生公厕604个,各自然村基本实现公厕覆盖,全县127136户
10、全部实现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普及率达到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县累计完成1826户农村危房改造且全部通过竣工验收,足额拨付了各级补助资金20436.6万元,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五、城乡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自然村村道(村委会通往自然村)路面硬底化率99.89%。全县15个镇(街)通行政村公路均达到通客车条件,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全县178个行政村均已完成卫生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率100%。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动工建设,县人民医院升级改造、县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工程均已完成主体工程进入装修阶段,江屯中心卫生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投入
11、使用,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组建并实施2个医疗共同体,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480个,成功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钱学森学校和县第七小学(公办学校)建成并招生,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小红星幼儿园、红军小学、红军中学和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劳动实践基地的行政县。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县依法铲除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势力,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清理“三类人员”,配强“两委”班子,全县在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建设、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等方面不断
12、好转,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2025年,县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1.7%,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5.4%,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1.7%o六、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全县4309个经济组织数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占比94%,确定成员身份人数493953人,改革时点量化资产总额15267.09万元,在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系统已登记赋码4286个,占比93.5%,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4229本,占比92.26%。二是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印发了县2025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和县(2025年-2026年)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工作方案,全
13、县共有薄弱村(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共74条,2025年完成任务数50条,现在已完成61条。三是制定农村耕地弃抛荒专项整治方案,完成了全县农村耕地弃耕抛荒调查摸底工作,各镇通过对摞荒地的治理,完成丢荒耕地复耕复种11062亩,整改率为99.42%。四是全县完成土地流转总面积108594亩,土地流转率45.l%o洲仔镇成为省级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奖补工作试点镇。五是明确农村宅基地工作指引。出台县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暂行),指导各镇(街)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七、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十四五”期间,通过举全县之力推进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
14、一是贫困人口贫困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Io0%达到“八有”脱贫标准。26个省定贫困村人居环境、村道、集中供水、电视信号、宽带网络、农田水利、电力设施、村级公共服务站、卫生站、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二是“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到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高中(含中职,不含中技)、高等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已Io0%及时足额落实,20162025年全县共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30171人次,发放资金4695.28万元。2016年以来,符合政策兜底保障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IO0%纳入政策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落实购买养老保险政
15、策,购买29218人次,共落实购买资金401.01万元;落实领取养老金待遇25030人次,共发放养老金3281.3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IO0%落实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购买99227人次,共落实购买资金1978.486万元;并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5273户,共发放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9966.5万元。三是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2025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92.12元,贫困户收入实现逐年增长。第二节“十五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一、发展机遇(一)“十五五”期间党和国家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6年中央一号文
16、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党中央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二)”双区驱动、双核联动”带来广阔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群将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
17、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经济体制将更加融合对接、市场将更加开放、资源要素流动将更加畅顺。全境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合作发展范围,为利用世界级城市群优质资源、加快地区国民经济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将迎来全面融入大湾区、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借力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战略实施的同时,将有利于全面深化与“深莞惠”“广佛”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在“双区”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与占位。(三)交通路网日臻完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是距离珠三角最近的山区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大西南交汇的重要节点
18、距离广州市约100公里,境内二广高速、贵广高铁贯穿而过,处于大湾区核心区的1小时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为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打响新一轮交通建设大会战,各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县域内外交通设施正日臻完善,交通运力逐年提升,将有效支撑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提质增速。交通建设将为“十五五”发展提速助力。一是投资3.85亿元的“迎宾大道”大道和投资3.3亿元的东环路项目建成通车;2025年9月,横跨绥江的主干道路文旅路项目动工建设舒缓了县城出入窘境。二是完善国、省级道路网,全力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先后完成省道S382西金线汶水至坑口政府段、省道S525线县螺岗至柯木段路面
19、省道S383线旺洞桥至汶水段的改造工程;国道G355线中华至水声岭段改线工程和S263线东乡至江积段公路改建工程已先后动工建设。三是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县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共设置线路909条,其中县道10条、乡道358条、村道541条、全县共设立路长913人。通过手机APP软件网络化落实路长制职责,推进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优势日益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生态的需求日益旺盛,生态优势凸显,自然资源丰富,是本地区产业发展及对外输出的重要基础。生态资源: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是省
20、重点林区和首批林业生态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01.1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18%,森林蓄积总量达到922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南街丰源村、横山罗锅村等6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自然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水力蕴藏量26.11万千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旅游资源:拥有4大景区、7个景点、2个拓展区、6个古建筑景点和一批优秀待开发旅游资源,其中竹海大观旅游景区是中国最大的竹海,堪称南中国最大的氧吧之一。文化资源: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拥有红色文化、竹子文化、玉雕文化、武术文化、乡村文化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是省革命老区县,是市唯一的全部镇都是革命老区的行政县。北市
21、镇大屋村十几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客家大屋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南街街道里仁村被列入传统古村落之一,两村均被命名为省名村。(五)产业平台建设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县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促乡村产业兴旺。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镇,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规模大,有当地特色优势的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一油茶、生猪、肉鸽和番薯,加快了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高效便利的农产
22、品加工配销体系,积极融入大湾区。通过产业振兴,打造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以产品保障城市发展,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农业提档和农村升级潜力深蕴。二、主要挑战(一)经济落后,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整体经济总量偏小,本级税源基础薄弱,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和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山多地少,可供发展的建设用地、连片用地不足,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大型、大规模产业与项目难以落地,相对于广州都市圈的县(市、区)谋划、大平台支撑、大项目推进、大力度建设的强劲势头,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人才匮乏,乡村
23、振兴任重道远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缺口问题愈加突出,全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全职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已降至10%以下,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高素质农民队伍较少,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编制不足,特别是山区偏远乡镇,问题尤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不高,市政及交通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尤其是边远乡镇,道路受地理环境制约,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全县交通路网通达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框架需要进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推进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