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
《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前言十五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第一阶段的战略期,是省实现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振兴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的攻坚时期,也是县加快建设精致小城大美”争当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重要时期。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一城一区一带”战略定位,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推进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规划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
2、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市、县有关纲要规划编制,本规划是统领县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新进步的指导文件。章发期5出深入总结县生态经济发展、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基础和存在问题,为十五五时期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节发展竣“十四五时期,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贯穿到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的全过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发展态势逐年向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
3、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县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产总值由62.56亿元增至77.88亿元,年均增长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9510元增至40602元,年均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06.1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03元增至23120元,年均增长8.2%。园区坚持基础先行、产业集聚、项目支撑、配套跟进累计投入104亿元,平整土地1600多亩,储备土地1220亩,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设立规上研发机构21家。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发展。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建成21个连片种植500亩以上产业基地,
4、建成脐橙、南药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白玉蜗牛、岗梅等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评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举办4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2届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5届脐橙文化旅游节,建成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县(市)域旅游创新发2展十强县。城乡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3.3平方公里扩容至14.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03%。宜居生活圈日益成型,学校医院、道路管网、公园场馆、商场市场等跟进配套,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县城形象添彩增靓,成功创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省卫生县城、省县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被推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域推进农村
5、人居环境整治,逐年连线连片打造石正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20+10示范村、39个四沿村和两线八镇”,打造了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2019年度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河段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市第一。全面完成了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3.08%,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025年较201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际下降比例分别为39.20%、62.03%s29.60%s9.76%,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6、率100%,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与黑臭水体比例均为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与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o环境治理实施成绩卓著。县136个行政村,1448个自然村,均已完成卫生改厕,建有三级化粪池,改厕率达到100%。建有县级污水处理厂1座,镇级污水处理厂11座,已建/在建有村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75座,均实现达标排放,县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止2025年底,1355个自然村中,有1261个自然村已完成农村污水处理,完成率93.06%,通过雨污分流、管道或暗渠化收集的自然村达到80%的收集率任务要
7、求。县垃圾填埋场沼气治理和发电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工作。特色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线连片创建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非遗保护项目有25个,其中省级保护项目1项、市级保护项目13项、县级保护项目11项;非遗传承人有30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18人。县入选历史文化名人共69人,名人故居(祖居)48处,已列入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共49座。森林覆盖率达
8、77.46%,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县、省林业生态县,是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粤东明珠、物种宝库。先后获评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文明制度持续完善。坚持精致休闲、特色宜居理念,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着力打造粤闽赣边“醉美山城。积极探索城向山拓、向山要地”模式,成立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实施县生态环境彳船户责任清单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方案,积极贯彻落实市印发出台的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
9、施方案等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谢是供依据和指引。第二节存在问题近年来,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较好成效,多项指标居市前列,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受功能地域条件约束经济增长缓慢影响,县亟需突破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程度,补齐文旅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发力。经济疲乏加剧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受疫情影响,县十四五”时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减少4.6%,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资金保障力度有所降低,给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执行增加了难度。十五五期间县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建设资金的需求,还要面对十五五时期生态文明增量建设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资金缺口较大,对完
10、成十五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指标不利。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生态文明是实现生态发展区建设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县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产业用地产值偏低、商品产业链延伸度不足、品牌效益不明显问题,尚未建立起合理的地域生产结构,劳动生产率不高。部分镇、村生态产业建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性产业布局,金山银山转化有待提升。县内工商业基础较薄弱,农产品规模化发展与深加工程度不足,与周边生态农副产品在种植与加工业方面交叉严重,生态产业有待提升特色化与科技含量。生态基础设施供给短板明显。县虽然生态环境禀赋较好,生态重视程度逐步加强,但受地方财政制约整体经济发展滞后
11、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历史欠账较多。随着精致小城大美”建设目标的深入推进,道路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压力加大。建成区内各管网设施、旅游线路与宣传推广有待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的不平衡、建设水平不高以及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环境;黜*系与能力亟需加强。生态环境基层执法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执法监管手段、方式有待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需进一步拓展。环境应急装备配置、旅游设施标准鉴定、游客接待与配套设施仍需加强。环境污染全民监督、人人参与氛围尚未形成,有奖举报等机制有待完善落实。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尚未发挥强有力激励作用,结合县自身情况创新完善
12、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闭环监管体系,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机制。章体要求节指导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机遇,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T23456思路举措和县委一城一区一带发展路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建设优山美水生态之星精致小城大美”为定位,以节约和集约利用
13、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通过结构调整降低规模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强度,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强大动力,推动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市前列。节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牢牢把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水资源涵养功能,努力走出一条县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生态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增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14、战。坚持生态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坚持生态全民共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公开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低碳绿色转型,形成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第三节规划目标展望2035年,立足,主动对接双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一城一区一带建设,开创精致小城大美新局面,争当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
15、展示范县。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大进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与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势,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多层次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县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卫生设施提质扩能,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绿色产业水平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战略性
16、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提升,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力明显增强。低碳减排行动深入开展。积极对标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行动路线,探索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单位GDP能耗、水耗和碳排放强度稳定下降,论证建设一批零碳项目试点。生态质量持续保持优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处于市前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与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优良率维持100%O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市领先,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上级
17、下达指标,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土壤污染源头控制进一步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上级下达指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率达到100%,到2030年底前,县90%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其中50个行政村达到精品村标准,优美生态环境可及性和亲民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强化生态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生态文化宣传引导,稳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荣辱感。深挖文化底蕴,利用良好禀赋的生态创新创意资源,引
18、进文化高端产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其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持续上升。生态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渠道进一步畅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表1县“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序号级标一指二级指标2025年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属性备注1环境质量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100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延续性指标2PM2.5年均浓度(gm3)19完成市下达目
19、标预期性延续性指标3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n类水体比例()100100约束性延续性指标4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0O预期性延续性指标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100100预期性新增指标6黑臭水体比例()0O预期性延续性有调整指标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完成市下达目标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新增指标8应对气候变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下达目标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新增指标9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减少()39.2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延续性指标氨氮减少()29.6氮氧化物减少()9.76挥发性有机物减少(万吨)/IO环境风险防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完成市下
20、达目标预期性延续性指标11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完成市下达目标预期性延续性指标12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O持定保稳预期性新增指标13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9999预期性延续性有调整指标14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9999预期性新增指标15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29.1129.11约束性新增指标16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77.4677.50预期性新增指标1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85.6(2019年)保持稳定预期性新增指标18碧道建设长度(km)7.218.5预期性新增指标笫三章战略优势第一节争当辐区高三B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城南片区精品化宜居新城初具规模,工业
21、园东台生态园、药庄等50多个项目争相安家落户O县连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县域,结合乡村振兴布局全域旅游发展,城乡不断展现新面貌、迸发新活力。一城一区一带”发展格局渐次成形、势头良好,为打造优山美水生态之星”精致小城汰美”,营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平安幸福的深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城提质扩容开创新局面。县按照扩县城、改老城、建新城思路,实现县城空间扩容增量,规划区面积6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容至14.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03%。G206线绕城段、奥园集团实施原南区市场片区改造、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拉宽城市架构,不断丰富精致小城”内涵。园
22、区产业集聚蓄势新动能。以园区为平台,县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创建省级高新区,带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年多来,园区累计投入5.5亿元建成12.5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基础设施;累计引进56个项目,计划投资289.61亿元;新增规上企业36家,数量和增加值分别占县的46%和59%。乡村振兴发展焕发新风貌。2025年度,县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位居前列,获评“优秀”等次。县累计投入4.35亿元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70%的行政村建成干净整洁村;大力实施万企帮万村”活动,成功申报脐橙、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9156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二
23、节老区苏区振兴生态发展期力度不断加大老区苏区振兴经济发展。争取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发展区、对口帮扶等政策支持取得新突破,五年获得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资金98亿元,政府债券资金22亿元,广州对口帮扶资金5000万元。农林牧渔业稳中提质,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工业结构逐步改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5.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文体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老区苏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G358线、S225线段等项目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四好农村路;主动对接做好瑞梅铁路、平武高速、平蕉大高速规划建设。加快G206线绕城段建设带动县城扩容,推进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文明 建设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