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与设计.doc
《校园公交线网规划与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公交线网规划与设计.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京理工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公交线网规划与设计学科名称:交通规划指导教师:陈 征学生姓名:学生学号:1 / 44目录1. 引言42.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52.1南京理工大学交通区划分52.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52.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52.3.1扩样52.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62.3.3居民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OD分布62.3.4校园出行期望线62.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72.5常用出行方式93.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103.1校园道路现状103.1.1校园道路网络结构103.1.2校园道路基本信息103.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13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134.1校园公交可行性分析134
2、2校园公共交通方式选择134.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144.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方案144.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144.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154.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154.4.4线路完善与优化175.公交站点布设185.1公交首末站布设185.1.1首末站布设原则185.1.2一号线路首末站的选择185.1.3二号线首末站的选择185.1.4三号线首末站的选择185.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195.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195.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196.校园公交车辆设计226.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226.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226.1.2公交车辆选型226.1.3所选车型
3、的优点236.2配车数量247.公交车场规划257.1公交停车场规划257.1.1停车场的规划原则257.1.2停车场选址257.1.3停车场规模267.2公交保养场的布设268.公交线网规划评价指标269.个人小结309.1实验内容总结309.2实验心得31实验一:公交线网规划与设计1. 引言(1)实验背景南京理工大学占地约1200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活动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分区(如图1所示)。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图1南理工校园功能分区图出行的不便。“从校门口到最里面的一个宿舍,最少要走上半小时。”这是在校园最长听到的声音。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
4、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许多老师也购买了小汽车作为出行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省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内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特别是在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人流、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都大幅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非常麻烦和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南理工设置校内公交车是有一定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2)实验内容概述本文结合南理工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
5、南理工校园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方案设计基于南理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一运已拆除和体育中心、新图书馆和校园东南角未建成等现状。若将来,学校体育中心、新图书馆和校园东南角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2.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2.1南京理工大学交通区划分本实验以整个南京理工大学为公交线网规划的
6、范围。校园交通小区划分如下图2所示。其中,第六小区大部分还在建设中,因此目前第六小区的交通发生量与吸引量均很小。图2校园交通小区图2.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调查时间:2013年6月15日(周六)上午8:30-10:30调查地点:南理工一号门、二号门、三号门、四号门、五号门、南大门和七号门七个校门(图1中的六号门尚未建成,因此未作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南理工校内居民,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调查内容:调查出校门的居民人数。抽样:对出入各门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其该次出行的出发地、目的地,平时常用出行方式和校内目的地,抽样率5%。2.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2.3.1扩样将抽样调查结果转换成抽样出行OD表,由
7、于只调查了各校门出行的居民流量,所以假设各校门进入的居民流量等于出校门的居民流量,即OD表中出行吸引量等于出行发生量。根据抽样率,将抽样出行OD表扩样成调查当日上午8:30-10:30的出行OD表,如下表1所示。表1调查2小时居民出行OD表O D第一小区第二小区第三小区第四小区第五小区第六小区第七小区合计第一小区055067134045301第二小区55250420281414348第三小区042196137110137523第四小区670137138172062509第五小区13428111723201030571第六小区014001003155第七小区4514137623031124398
8、合计3014035235767055544327052.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假设调查当日2小时的出行量为该日的15%,则调查当日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表如下表2所示。由于调查当天是周六,因此表2也是校内居民节假日出行OD表。表2节假日居民出行OD表O D第一小区第二小区第三小区第四小区第五小区第六小区第七小区合计第一小区0.000 366.667 0.000 446.667 893.333 0.000 300.000 2006.667 第二小区366.667 1666.667 280.000 0.000 186.667 93.333 93.333 2320.000 第三小区0.000 280
9、000 1306.667 913.333 73.333 0.000 913.333 3486.667 第四小区446.667 0.000 913.333 920.000 1146.667 0.000 413.333 3393.333 第五小区893.333 186.667 73.333 1146.667 2133.333 66.667 200.000 3806.667 第六小区0.000 93.333 0.000 0.000 66.667 0.000 206.667 366.667 第七小区300.000 93.333 913.333 413.333 200.000 206.667 826.
10、667 2653.333 合计2006.667 2686.667 3486.667 3840.000 4700.000 366.667 2953.333 18033.333 2.3.3居民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OD分布假设居民高峰小时出行量为全日的10%,则居民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OD表如下表3所示。表3居民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OD表O D第一小区第二小区第三小区第四小区第五小区第六小区第七小区合计第一小区0.000 36.667 0.000 44.667 89.333 0.000 30.000 200.667 第二小区36.667 166.667 28.000 0.000 18.667 9.333
11、9.333 232.000 第三小区0.000 28.000 130.667 91.333 7.333 0.000 91.333 348.667 第四小区44.667 0.000 91.333 92.000 114.667 0.000 41.333 339.333 第五小区89.333 18.667 7.333 114.667 213.333 6.667 20.000 380.667 第六小区0.000 9.333 0.000 0.000 6.667 0.000 20.667 36.667 第七小区30.000 9.333 91.333 41.333 20.000 20.667 82.667
12、265.333 合计200.667 268.667 348.667 384.000 470.000 36.667 295.333 1803.333 2.3.4校园出行期望线根据上表3中的OD交通量,得出如下图3所示的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校园出行情况。直线表示各交通小区的区间出行,线条的粗细表示交通量的大小。圆点表示该小区内的最主要出行点,圆点的大小表示各交通小区区内出行量的大小。图3节假日出行高峰小时校园出行期望线由图3可知,第四小区-第五小区的区间出行量最大,是校园出行中的主要客流方向。其次分别是:第三小区-第七小区、第三小区-第四小区和第一小区-第五小区。交通小区区内出行中,第五小区的区内出
13、行量最大,其次分别是第二小区和第三小区。2.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本次调查共抽样94人,其校内常去目的地统计结果如下表4所示。由表4可知,食堂、宿舍、教学楼、学习活动场所、办公楼、校门等地方都是学生和教师职工经常去的目的地。其中,四工、明苑、二三食堂和学生宿舍区出入最频繁的地方,也是校内主要的人流集散点。表4校内常去目的地抽样结果校内常去目的地人次校内常去目的地人次四工49图书馆4明苑23二工2宿舍13工程训练中心2二三食堂12三号门2五号门9四号门2一号门9体育馆2二运6超市1二号门5化院院办1南区5机械院办1艺文馆5经管院办1老年活动中心4七号门1三工4学交1时间广场4院办1合计148根据抽
14、样调查统计结果和日常观察,绘制如下图4所示的校内主要出行点,主要出行点用圆点标记。图4校内主要出行点分布图按照人流集散强度和人流主要去向从强至弱,标记圆点依次用红色、蓝色和绿色表示。其中: 红色标记处为表4中人次大于等于9所对应的地点,或者平时居民经常出行的目的地。主要包括:四工、明苑食堂、二三食堂、五号门、一号门和南区。南区宿舍楼多,学生多,由于南区在校区的马路对面,因此将南区归为一个整体,作为学生出行较多的地点。 蓝色标记处为表4中人次为4-6所对应的地点,或者平时居民较常出行的目的地。主要包括:各个学生宿舍小区、第二运动场、浴室、校医院、三工、一工、图书馆、艺文馆、时间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
15、由于宿舍分散为各个宿舍小区,因此将宿舍小区归在“蓝色”一类中。 绿色标记处为表4中人次小于等于2次所对应的地点,或者平时部分学生、老师经常出行的目的地。主要包括:各学院院办、二工、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实验楼、体育馆、超市、七号门、四号门、三号门、学术交流中心、三号门宿舍和研究生食堂。2.5常用出行方式本次调查共抽样94人,其校内常用交通方式的统计结果如表5和图5所示。在调查中,选择步行的人次最多,其次是自行车。由于抽样调查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学生,因此,选择摩托车和私家车的人次很少。表5校内常用交通方式抽样调查结果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其它合计人次753121109图5校内常用交通方式抽样调查结
16、果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可知,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其校内常用交通方式是自行车,说明学生日常出行的距离和时间均较长,因此,有必要采用校园交通来改善学生的日常出行情况,提高校内居民出行的便捷性。3.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3.1校园道路现状3.1.1校园道路网络结构图6理工大校园道路网络图南理工校园基础道路网络图如上图6所示。校园道路网络采用方格网式,布局严整、简洁,道路使用均衡,交通流可以较均匀地分布在所有道路上,路网容量被均衡利用。3.1.2校园道路基本信息由实验指导书中的表12可知校园道路的基本信息,如道路等级、道路长度和道路宽度等。从中筛选出6m以上宽度的道路,列于下表6中。校园道路基本信息如下表
17、6所示。表6校园各道路基本信息道路编号道路等级道路长度道路宽度道路面积1干路1888.21541.64干路1438.21172.65干路1898.21549.86支路747.6562.412支路7411.3836.216干路27612331217干路13910139019支路2709243022支路1539137723干路11519218524支路1538122426干路3059274527干路1659148530干路1129100833干路2857.52137.534干路35223809635支路21411.32418.236支路3027211437干路17511192538支路109111
18、19939支路110999040干路646.7428.841干路401768042干路706.545543支路706.545544干路12810128046支路109998147支路109887248支路2117147750干路1657115551支路109665452支路12810128053支路1056.5682.554支路1618128859干路1056.5682.560支路94765861支路79755363支路706.545565支路1596.51033.567支路796.5513.568支路946.561169支路110999070支路796.5513.572干路796.5513.
19、573干路946.561174干路123786175干路113779176干路8417142877干路16317277178支路26014364079干路2558204080干路1778141681支路9711106782支路110999083支路110999084干路6519123585干路47273304图7是6m以上宽度道路网络图。其中,蓝色线表示7m以上宽度的道路,紫色线表示6m-7m宽的道路,圆点含义同图4。图7 6m以上宽度道路网络图3.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1)出行特点校内出行特点是出行距离长、所需出行时间多。南理工约占地2700多亩,全校主要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
20、活动区和科技园区五部分构成。由上图1可知,校园面积大、各分区之间距离远,造成学生、教工日常出行路程和所需出行时间长,给学生、教工在校内外出行都带来不便。比如,地铁站在校园最北面,而学生基本住在校园南端,从北至南沿直线步行穿越校园,至少需要20min。(2)车辆停放与管理南京理工大学现有在校学生约25000人,若按上调查结果,假设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自行车,则校内非机动车约8000多辆。南京理工大学内部机动车一般是教职工持有,据统计资料,目前约800余辆。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庞大,车辆的停放需求量大。然而,由于校区建设早,校内停车场较少,尤其是地下停车设施不健全。此外,自行车偷盗现象一直未能很好
21、解决,因此,自行车数量多,更增加了自行车的管理难度。(3)交通流特征部分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冲突较大。由实验指导书中的表12可知,校园大部分道路较为狭窄,然而校内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日益增加,导致部分道路车辆之间冲突较大,易造成校内交通安全隐患。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4.1校园公交可行性分析(1) 道路条件由图7可知,校内主要出行点分布均在7m以上宽度的道路沿线,因此校园目前的道路状况,已能够保障校内公交车双向、安全地行驶。无需进行工程施工和道路改造,提高了校园公交实施的可行性。(2) 交通需求由图2可知,部分交通小区间的区间出行量较大,而其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较长,因此,校园公交能有效地改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园 公交 规划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