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讨论报告.docx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讨论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讨论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才蟠员学QinghaiUniversity才涔夫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讨论报告论文题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讨论报告摘栗:水泥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发展都是基于水泥水化这一过程开始的,水泥水化机制直接影响其水化放热量和放热速率,并影响混凝土的各种物理力学性能的发展。研究水泥早期水化的实际意义在于了解水泥微结构的形成规律,而微结构的变化对于控制水泥早期强度发展有着重栗的意义,并将最终影响到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因此,要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必须从水泥水化入手,弄清楚水泥水化的本质、水泥水化的机理及水泥水化动力学等,才能不断改进水泥的品质,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1水泥的水化机理、性能、水化产物及其结构1.1 水泥的水化
2、机理、性能1.1.1 水泥的水化机理水泥与水拌和后,水泥熟料矿物即被水化生成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水化硫铝酸钙等水化产物。随时间的推延,初始形成的浆状体经过凝结硬化,由可塑体逐渐转变为坚固的石状体。对于这个转变过程机理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围绕着熟料矿物的水化和水泥的硬化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关于熟料矿物如何进行水化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液相水化论,也叫溶解一一结晶理论,一种是固相水化论,也叫局部化学反应理论。液相水化论是1887年由LeChatelier提出,他认为无水化合物先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的水化物由于溶解度小于反应物而结晶沉淀。固相水化论是1892年由Miehaeli
3、S提出,他认为水化反应是固液相反应,无水化合物无须经过溶解过程,而是固相直接与水就地发生局部化学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关于水泥水化硬化的实质,历史上曾有三种理论来解释:(1)雷查特里(LeChatelier)提出的“结晶理论”认为:水泥拌水后,无水化合物溶解于水,并与水结合成水化物,而水化物的溶解度比无水化合物小,因此就呈过饱和状态以交织晶体析出。由于细长的水化物晶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使得晶体间产生了较大的黏附力,从而使水泥石具有较高的强度。(2) W米契埃里斯(WMichaelis)提出的“胶体理论”认为:水泥与水作用虽能生成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硫铝酸钙晶体产生一定强度,但因这些晶体
4、的溶解度较大,故而抗水性差。使水泥石具有较好抗水性和强度的是难溶的水化硅酸(低)钙凝胶,填塞在水泥颗粒间的孔隙中所致。接着,未水化的水泥颗粒不断吸水,使凝胶更为致密,因而提高了内聚力,也就不断提高了强度。(3) AA.巴依可夫提出的“三阶段硬化理论”认为水泥的凝结硬化是经历了下述三个阶段:溶解阶段:水泥加水拌和后,水泥颗粒表面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的水化物水解和溶解,直到溶解呈饱和状态为止。由于在水化时产生的放热效应被溶解时的吸热效应所抵消,所以在这一阶段温度升高不多。胶化阶段:相当于水泥凝结过程。随着水泥颗粒的分散,表面发生局部反应而生成凝胶,同时有显著的放热效应。结晶阶段:相当于水泥硬化过
5、程。此时胶体逐渐转变为晶体,形成晶体,长大而成交织晶,从而产生了强度,并有少量的热放出。这三个阶段无严格的顺序。近代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工具的观察和研究指出:在水泥水化硬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凝聚和结晶两种结构。水化初期溶解-结晶过程占主导,在水化后期,当扩散作用难于进行时,局部化学反应发挥主要作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已有先进的检测技术,但水泥凝结硬化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1.1.2硅酸盐水泥的性能L凝结时间水泥浆体的凝结可分为初凝和凝。初凝表示水泥浆体失去流动性和部分可塑性,开始凝结。凝则表示水泥浆体逐渐硬化,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压力。加水开始失去
6、可塑性凝结时间: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凝不大于390mino其它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小于45min,凝不大于60Omin。完全失去可塑性图a初凝、凝过程示意图凝结时间的测定及测定仪如图b:水泥凝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其凝结速度的快慢。凡是影响水化速度的各种因素,基本上也同样影响水泥的凝结速度,如熟料矿物组成、水泥细度、水灰比、温度和外加剂等。但水化和凝结又有一定差异。例如,水灰比越大,水化越快,凝结反而变慢。这是因为加水量过多,颗粒间距增大,水泥浆体结构不易紧密,网络结构难以形成的缘故。3.凝结时间的调节快凝现象:指熟料粉磨后与水泥混合时很快凝结并放出热量的现象。假凝现象: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
7、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假凝快凝特点放热量极微放热是大搅拌恢复塑性搅拌后不能恢复塑性原因石膏脱水造成gA水化生成CjAH3降低入磨熟料温陵加入适量石膏措施降低磨内温度存放,定时间或搅拌降低铝率,提高KH图c假凝、快凝对比石膏缓凝机理:一般认为熟料中的C3A水化迅速,石膏生产线加入石膏主要是延缓的水化,而在石膏、石灰的饱和溶液中能生成钙矶石,这些棱柱状小晶体包覆在C3A的粒子表面上,成为一层薄膜,可阻滞水分子的进入和离子的扩散,从而延缓了C3A的继续水化,调节了水泥的凝结时间。以后,随着扩散作用的进展,表面的钙矶石不断变厚,当固相体积增加所产生的结晶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石膏粉设备就将钙矶石薄膜
8、局部胀裂,而使水化继续进行。接着新生成的钙矶石又将破裂处重新封闭,使水化延缓。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溶液中的离子消耗到不足以形成钙矶石后,铝酸三钙即进一步水化生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以及二者的固溶体。因此,石膏的缓凝作用是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钙矶石保护膜,阻碍水分子和离子移动的结果。由于影响石膏缓凝作用的因素甚多,适宜的石膏掺量就难以按照化学计量精确计算。试验表明,石膏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并不与掺量成正比,并且带有突变性,当超过一定掺量时,略有增加就会使凝结时间变化很大,但当增加过多时,不但对缓凝作用帮助不大,而且还会在后期继续形成钙矶石,产生膨胀应力,从而使浆体强度削弱,发展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定性不
9、良的结果。图d石膏石膏掺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不正常凝结。实验表明:当石膏掺量(以S03计)小于约1.3%时,石膏掺量过小,水泥会产生快凝。进一步增加S03的含量时,石膏才出现明显的缓凝作用,但石膏掺量(以S03计)超过2.5%以后,凝结时间增长很少。石膏的适宜掺量,应是加水后24h左右能够被耗尽的数量。1.2水泥的水化产物及结构水泥基材料主要水化产物为CSH凝胶、Ca(OH)2、AFt(钙矶石)、AFm(单硫型硫铝酸钙)。图eC-S-H凝胶、钙矶石性能对比1)C-S-H凝胶基本结构:对于C-S-H凝胶结构,目前主要有两相和单相固溶两种结构模型假说。其一,Taylor较早提出类一1.4nmTob
10、ermorite和Jennite两相模型假说。Taylor等认为C-S-H是类-1.4nmTobermorite(托勃莫来石)和类Jennite(羟基硅钙石)两种结构不完善层状结构的混合物,由钙氧八面体和Si27结合起来,并含有Si044-四面体单链结构(如图1所示);也有研究认为高钙硅比C-S-H是组群状硅酸盐结构(如图2所示)。A.14Ttcrxnlc(be)二X.X.X.Xt,JS在dftjBL4nmTokennorite(ac)f牛孰忍R1JEOnm炉Cknnite()图11.4Tolmorilt和Jennite结构示意黯B-桥四面体;P成对的四面体;HOH;,Sa图2(高钙硅比)CB
11、结构示意I年”3)组群状硅酸盐,CS=I.17;(1)部分转变的组群状硅酸盐,CS=1.08;其二C-S-H凝胶结构单相(固溶体)结构模型假说。Stade等提出C-S-H凝胶是Ca(OH)2固溶其中间的链层结构,即类似于层状的CaO被夹在两层SiO44-四面体链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2)钙矶石基本结构(AFt)钙矶石属三方晶系,在水泥浆体中与水化硅酸钙网状交织成在一起,构成水泥石基本骨架。基本结构单元为Ca3Al(0H)612H2O3+,其结构式可表述为Ca6Al2(0H)i224H2O(SO4)32H2O。2纳米CaCo3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的影响图1纳米碳酸钙的SEM图像(由生产商提供
12、)Fig.1SEMimageofnano-CaC0j*-CaCO31JLIllMJL.忘-102030405060702(o)图2纳米碳酸钙的XRD图谱Fig.2XRDpatternofnano-CaCOx2.1 纳米CaCo3对硅酸盐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纳米CaCO3的掺入提高了水化初期的放热速率,使水化诱导期、加速期和减速期出现的时间提前,第二放热峰的出现也提前了。随着掺量的提高,纳米CaCo3对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加速效果越明显。一方面,这是由于纳米CaCO3可以促进硅酸三钙的水化,当水泥水化开始后,水化产物在水泥浆体中分散并且硅酸三钙水化产生的Ca?+和OIT被吸附到纳米CaCo3表面,以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讨论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