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说明.doc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说明.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及局部选修内容,确定为理工类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拟、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释:1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
2、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考生不但能够分别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还要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要求考生能够用生物学术语、图表、图解等表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例如,用文字表述生物学概念、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用系谱图表述遗传关系,画出细胞失水后状态的简图等。3在理解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题目可能是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如说明“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等。例1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假设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参加适量的该物质
3、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是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 C 说明 此题以“DNA双链不能解开为关键点,考查考生对“DNA的状态和“DNA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例2 以下有关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表达,正确的是A. 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B. 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呼吸作用C. 根尖表皮细胞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相等D. 各种矿质元素进入根尖表皮细胞需要同一膜载体的协助 答案 B 说明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
4、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试题围绕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考查了呼吸作用和跨膜运输的根底知识及其相互联系。例3 拟谷盗是一类危害粮食的昆虫 ,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 答案 (1)(2)竞争 说明 此题第1问考查了考生用图表表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即要求考生用柱形图表述不同实验条件下甲、乙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的变化。例4 在以下哪
5、种条件下栽培番茄,对增产有利?A日温15、夜温26B昼夜恒温26C日温26、夜温15D昼夜恒温15 答案 C 说明 此题要求考生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入手,对“环境条件如温度与番茄产量的关系这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做出判断。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
6、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解释:1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如复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响可以生成砖红色这一实验原理的应用。2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生物学实验来验证生物学事实,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如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3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本项能力要求提到的“科学探究主要
7、指对结论未知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在这个前提下“做出假设和预期、确认变量、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例如,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人工膜,探究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及适宜的消毒途径等。4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及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对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或完善。如要求考生指出试验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例5 以下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别离实验的表达,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别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
8、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说明 “植物细胞质壁别离与复原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一个实验,此题在该实验的根底上,要求考生判断不同实验材料对观察效果的影响,考查考生对该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6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2)方法与步骤:(3)结果
9、预测与分析: 说明 此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方法、用具等,要求考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期与分析。此题答案需要用较多的文字进行表述,也考查了考生标准、准确地进行表述的能力。例7 现有一种由人工膜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说明 高考生物科考试中考查探究能力的典型试题通常要求考生对结论未知的问题进行研
10、究。此题要求考生利用指定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装置,对给定的问题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人工膜进行探究。例8 假设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那么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以下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 参加酶参加底物参加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参加底物参加酶计时参加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参加缓冲液参加底物参加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参加底物计时参加酶参加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 C 说明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实验操作顺序非常重要。本体提供了四种测定酶活力的操作顺序,期中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要求考生根据所学酶特性的相关知识,判断出哪一操作顺序符合题目要
11、求。3.获取信息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解释:1高考试题给出的信息可以蕴涵在文字中,也可以蕴涵在图表中。这些图表可以是模式图、示意图、装置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等。给出的信息中,有些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解读题目,准确获得所需信息。有时还需要考生对数据进行加工或换算。在此根底上,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解答。例如,从某种微生物生长曲线获取这种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信息。2当前生命科学开展迅速,并且对科学和社会的开展产生愈
12、来愈深刻的影响。鼓励考生在学好教材中知识的根底上,适当关注、了解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培养考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待这一能力要求,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就是指对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指全社会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问题,如禽流感;第三,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通常作为命题素材,试题考查的仍是对学科根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且这类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不会很大,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例9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中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13、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以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那么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说明 此题要求考生从直方图提供的不同种群有机物总量的信息,确定出一条食物链,根据食物链推测种群变化的趋势。例10 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
14、结果说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和。 说明 从题干中获得有效信息是解答此题第2题和第3题的关键。从“油料作物种子是在黑暗环境中培养的这一信息,说明该作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没有受到光照,不会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就不可能是“C。从培养的条件是“水蒸馏水这一信息,说明不可能是通过吸收“N来增加干重。因此,从逻
15、辑上判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只能选择“O。答复第3题时,考生从第2题获得的信息可知,在题目给定的条件下,萌发种子不可能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N说明植物所需要的矿质元素来增加干重,由此推断,要想增加萌发种子的干重,提供的条件自然是“光照和“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N。例11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以下表达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
16、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 C 说明 疯牛病是重大公共卫生平安问题,朊粒是疯牛病的病原体,其相关知识在中学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考生需从题干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核酸。再根据所学的蛋白质结构、病毒特点等知识对四个选项进行判断。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解释:要求考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在新的情境中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与“理解能力中提到的“知识的运用相比,这一能力要求相对来说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运用的复杂性,侧重
17、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和分析问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是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例12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填“CO2浓度或“O2浓度。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
18、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 说明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试题2要求考生能够应用学过的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在题目所给情境中,解决“假设要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这一生产上的实际问题。试题3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和遗传等相关知识,根据题目给定信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引起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例13 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全国 高考 生物 考试 大纲 说明
